门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效果及心理情绪的影响分析

2022-07-06 03:15张勤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门诊情绪血糖

张勤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检验科,福建福州 350001

糖尿病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 不健康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1-2],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点,且在近年来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 良好的自我控制及管理能力对于稳定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3],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不高, 未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另外血糖不稳定引起的不适症状或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降糖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4],因此需要对糖尿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常规的护理干预缺乏专科针对性,故护理效果未达到预期; 门诊护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在患者门诊就诊时为其提供综合护理服务的模式, 能够促进糖尿病管理效率的提高。该文特择取2020 年1—12 月期间在该院门诊就诊的78 例糖尿病患者开展研究,就门诊护理干预在该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择取的研究对象为于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78 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该次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满足《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中有关诊断标准;②沟通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③自愿接受随访。

排除标准:①存在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者;②存在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癌症者;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者;④不识字者;⑤研究期间失访者。

对照组 39 例中,男 23 例,女 16 例;年龄 42~78岁,平均(60.52±4.77)岁;病程 3~13 年,平均(8.88±2.01)年。 观察组 39 例中,男 24 例,女 15 例;年龄44~79 岁,平均(60.59±4.83)岁;病程 4~14 年,平均(9.04±2.10)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纯门诊随访干预。 在患者门诊就诊期间向其发放糖尿病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并进行口头宣教,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对其进行饮食、用药等方面的指导;同时通过电话跟进患者的病情,结合患者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组实施门诊综合护理干预。 ①建立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小组:成员包括糖尿病专科医生、专科护士、临床营养师等。所有小组成员均经过专业的培训,全面掌握了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护理重点。专科护士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并对其疾病认知程度、基本情况进行评估, 结合评估结果和患者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的门诊护理方案。 ②门诊一对一、面对面宣教:在患者门诊等候期间,专科护士播放教育视频,并进行一对一的宣教,耐心解答患者的回答;针对年龄较大或接受能力差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③就医结束后的干预: 专科医生将药物具体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专科护士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在注射部位的选择、消毒方面重点讲解, 并叮嘱患者回家后坚持定期血糖监测并做好血糖日记;同时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中医食疗防治糖尿病” 等饮食干预资料发放给患者, 并为其制订针对性的膳食管理方案和运动方案。④集体健康教育:门诊定期组织患者参与专题讲座,通过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形式进行集体宣教,鼓励患者踊跃提问并予以解答。 同时建立糖尿病俱乐部和微信群,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并由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定期组织病友分享和交流血糖控制经验, 相互提醒和督促, 发挥同伴教育作用。⑤心理干预:门诊每月安排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疾病应对方式,减轻负面情绪。⑥加强随访:专科护士每周电话回访1 次,对患者病情、心理状态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每隔1 d在微信群中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自我管理方法,提醒患者定期复诊。⑦行为干预:在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纳入患者的信息, 患者手机中下载糖尿病管理APP,可推送相关健康知识,并叮嘱患者定时上传血糖等监测数据、运动情况,由系统自动生成血糖谱,便于小组成员明确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在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 其中 SAS 量表的临界值为50 分,〈50 分表示无焦虑情绪, 分值越高于临界值则焦虑程度越严重;SDS 量表的临界值为 53 分,〈53 分表示未处于抑郁状态,53~62 分、63~72 分、>72 分依次对应轻度、中度、重度抑郁。

②在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应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评价自我管理行为,共包括饮食、血糖监测、吸烟、运动、足部护理、遵医用药6 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为 0~7 分,其中≥80 分表示良好,60~79 分表示一般,〈60 分则表示较差。

③应用RIGHTEST 瑞特血糖仪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应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两项评分分值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对比[(),分]

注:同该组干预前进行比较,*P〈0.05

?

2.2 两组SDSCA 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SDSC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干预前、干预后的SDSCA 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 SDSC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 SDSCA 评分比较[(),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对照组(n=39)观察组(n=39)t 值P 值54.85±6.10 54.93±6.18 0.058 0.954 68.20±6.93 88.25±7.10 12.620 0.001 9.030 22.106 0.001 0.001

2.3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血糖水平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注:同该组干预前进行比较,*P〈0.05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干预前 干预后餐后 2 h 血糖(mmol/L)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9)观察组(n=39)t 值P 值8.96±1.42 8.92±1.46 0.123 0.903(6.87±1.13)*(5.20±0.72)*7.784 0.001 13.98±2.33 14.03±2.39 0.094 0.926(10.56±1.47)*(8.31±1.26)*7.257 0.001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7.49±1.05 7.58±1.12 0.366 0.715(5.74±0.65)*(4.83±0.31)*7.891 0.00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尚无彻底根治糖尿病的特效药,此类患者需要长期通过用药、 运动及饮食控制病情进展[5-6],但是受到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低、心理情绪差、依从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还需加强护理干预。

门诊护理干预能够在患者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为其提供就医前后的护理服务, 同传统护理措施相比更加全面且具有针对性、连续性[7-9],近年来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门诊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这是因为,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宣教以及集体教育等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消除错误认知[10],并通过同伴教育、心理干预能够让患者减轻因疾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因此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1-12]。干预后,观察组的SDSCA 评分明显升高,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门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这是因为,门诊综合护理干预由糖尿病专科门诊护理小组负责提供护理服务, 通过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认知到血糖控制的重要性[13-14],正确对待疾病,促使患者自觉形成健康行为,另外加强随访、行为干预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其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不断提高,提升降糖治疗效果[15-17]。 通过分析该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门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解决患者心理状态差、自我管理水平差等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张桂琴[18]认为定期门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同该文所得结论结果相似,表明了门诊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高。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该次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充分发挥了糖尿病专科门诊的作用, 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稳定、持续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同时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诉求,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提高控糖效果的目的,可成为今后有效控制糖尿病进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门诊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及自我管理行为, 能够获得较高的控糖效果。

猜你喜欢
门诊情绪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门诊支付之变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