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时代”北京站城融合枢纽地区综合交通规划实践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例

2022-07-06 09:45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汽车枢纽步行

文/张 鑫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00

兰亚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00

涂 强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00

郑 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00

引言:

站城一体化,是一种以轨道车站为中心周边紧密布局城市功能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已是各大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城市利用轨道车站的高可达性,可以提高城市用地及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功能复合、布局紧凑的站城融合形式,也为乘客出行、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性[1]。

铁路枢纽,作为城市内外交通转换的节点,具有很强的对外辐射能力,在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下,铁路枢纽周边500-800 米范围内将布局复合城市功能及业态,满足乘客的多样化需求,为充分发挥枢纽地区高可达性带来的价值,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铁路枢纽周边地区通常布局高强度开发规模,并具备以下几种发展特征:

一是服务高度融合。随着高速、城际铁路的发展以及城际间联络需求不断加强,铁路枢纽地区不只作为城市内外交通转换的节点,服务整个城市的区域联络需求;更是服务城市通勤、商务功能的重要地区。利用枢纽会产生大量的中短距离出行的乘客,尤其是此部分乘客的主要出行地主要位于枢纽地区,实现铁路枢纽功能高效服务周边地区,实现“站城一体化”。

二是功能高度融合。铁路枢纽地区由单一的交通枢纽功能转变为集交通集散、办公、娱乐、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强调整个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化,铁路枢纽功能与城市多样化功能高度融合,枢纽地区成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城市活力中心。

三是空间高度融合。改变传统铁路独立站房、单一站前广场的形式,更加强调减小铁路在城市中的割裂以及在环境、噪音、景观、占地、分隔城市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铁路站房及站前广场融合城市公共建筑以及公共空间,实现空间高度融合,充分提升枢纽地区用地价值。

1、背景情况

1.1 发展背景

北京铁路客运枢纽从“1.0时代”交通门户型(北京站代表),发展到“2.0时代”综合交通枢纽型(北京西站代表),再到“2.5时代”站城初步融合型(星火站代表)。枢纽交通规划的理念和思路也从平面布置到立体综合[2]。进入枢纽“3.0时代”,北京铁路客运枢纽急需提出一个全新的站城融合型枢纽地区交通规划思路,从而解决以往枢纽存在的问题。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0101 街区,是北京10 个国家铁路客运枢纽之一,亚洲第一大地下铁路车站,车站规模为10 台20 线。主要功能定位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主副中心联系的“纽带”、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要“门户”。其中,0101 街区地上总建筑规模约为288 万平米;站城一体化实施范围(约70 公顷)地上建筑规模约为139 万平米,地下空间建筑规模约为128 万平米[3]。

图1 10101 街区城市设计效果图

1.2 面临挑战

新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将作为“3.0时代”站城融合型枢纽代表,从车站及周边地区条件来看,存在以下挑战:

1.2.1 区位最核心

城市副中心站位于京津冀“一核两翼”中“一翼”的核心地区,北临运河商务区、东靠行政办公区、南接城市绿心,三大功能区与城市副中心站联系需求紧密,相互之间交通流交织与叠加。

1.2.2 空间多约束

铁路枢纽地区西邻北运河、东接六环地下路、北贴地面京哈铁路、南连广渠地下路,空间条件复杂,0101 街区对外交通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同时,一体化实施范围内(约70 公顷)需规划10 台20 线地下30 米超大枢纽、含轨道平谷线、M101 线等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地上地下共约260 万平米建筑规模,如何通过交通系统实现多种功能顺畅组织成为重点。

1.2.3 时序难统筹

根据城市副中心控规,北侧京哈铁路远期入地,但入地时序未能稳定,而远期铁路入地将对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空间形态、沿线道路建设等方面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车站通车年相关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开通时序尚未稳定,急需处理近期出行者对小汽车依赖与绿色出行美好蓝图之间的相互关系。

2、规划思路

“3.0时代”站城融合型枢纽地区,通常在功能层面强调复合化、在空间层面强调立体化,在服务层面强调一体化,以此充分发挥枢纽地区高可达性带来的高价值,并将地区构建成为城市活力中心。新时期,要以单纯强调理念的“假”融合向空间、服务、功能和供给多层面的“真”融合落地转变,改变以往的“站”与“城”“分离的局面。

2.1 布局上强调空间融合

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系统性,打破“红线”思维,铁路用地与城市用地一体规划,以交通设施布局融合探索站城融合“新”格局。统筹地下30 米铁路站台至地上10 米空中步行系统,实现大跨度40 米竖向多层空间一体设计,将“点”的问题,谋划“面”状空间解决。

图2 城市副中心站区位

图3 城市副中心站剖面示意图

2.2 发展上突出功能互动

实现公交化城际功能与城市多样化活力中心互动发展,从单一的交通枢纽功能,变为枢纽、城市、平台、商娱等多功能为一体;从单一的站前集散广场,变为集散空间、城市客厅、公共空间、地标建筑等多样化公共空间[4]。通过整合城市交通、商业、休闲、办公、居住等要素,形成城市富有活力的区域中心,实现单一目的性“人流”转化为多重目的性“价值流”。

2.3 需求上谋划服务多样

复合化的城市功能、立体化的站城空间、一体化的服务以及高开发的强度,使得站城地区出行更多样、更复杂、更爆发,产生“枢纽客流与城市客流”的双重叠加。新时期,站城融合枢纽不只承担内外交通转换、服务城市区域联络需求的功能,更将担负服务城市通勤、商务等多样功能。本次规划将14 万枢纽客流与42 万物业客流一体画像,谋划服务多样。

2.4 设施上实现一体利用

站城枢纽地区,一方面由于较高土地开发价值促使交通空间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枢纽与城市客群在出行时段上的差异性给“站”与“城”交通设施共享融合使用上提供支撑条件。因此,本次规划在设施上,充分考虑“站城”一体利用,尤其是在“站城”地区的轨道交通、公交枢纽、进出通道、停车空间、街道空间、道路廊道等利用上,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5]。

图4 交通设施由“独立分割”供给向“共享融合”供给转变示意图

3、规划方案

为落实战略发展要求,本次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强调由“传统配置型”向“绿色引导型”转变,通过规划构骨架、搭体系、建框架,对外打造“大公共交通”体系,对内依托“1+N+X”出行体系,系统引导城市与铁路规划设计,实现交通引领发展。

3.1 构建骨架,对外打造“大公共交通”体系

站城地区爆发性、大容量、集中式的出行需求特征,需要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为主体,保障站城地区正常集散。本次规划依托“5 条城市轨道交通+3 个层次地面公交线网”的“大公共交通”体系进行保障。其中,重点发挥不同层次地面公交系统优势,与城市轨道交通合作互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本次公交规划打造干线、普线和微循环线的3 个层次地面公交网络,分别服务城市副中心外围6-15 公里范围、城市副中心内部2-6 公里范围及0101 街区周边0-2 公里范围。同时,为满足差异化、多样化出行需求,规划商务班车、快速直达专线、定制通勤班车、高铁专线、休闲旅游专线、夜班线、定制公交等多样化公交服务,实现全天候、高水平的地面公交运营服务。

图5 干线公交网络方案示意图

3.2 搭建体系,对内强化“1+N+X”出行体系

“3.0时代”枢纽地区明确以步行>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小汽车为优先级,紧密围绕交通方式优先级别进行枢纽地区规划设计。本次规划以1 张立体贯通步行网络,串联N 个立体交通核,整合X 种交通资源,构建“1+N+X”交通组织体系,实现枢纽地区“多路来,多路解”,“点”上的交通需求,通过“面”的设施供给解决。

图6 “1+N+X”交通组织体系示意图

3.2.1 打造1 张立体贯通步行网络

“站城”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步行系统。步行系统将作为骨架,在塑造地区空间结构、组织功能高效布局、衔接站城交通系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以流定形塑造地下步行网络。基于行人流量期望线和街区内轨道站点位置分布,以流定形,根据地下人行主动线塑造地下步行网络,实现枢纽与各地块、各轨道站的便捷联系。并构建交通模型评估地下步行系统的拥挤风险,整体设施规划可靠性强。

图8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图(左)和早高峰地下一层负客流荷度(右)示意图

二是细分动线编织地面步行网络。地面步行系统通过划分主要、次要和休闲行人动线,细化行人路径,避免流线冲突。规划范围内的地面步行系统网络里程达到约29 公里,步行网络密度达到约15 公里/平方公里,一体化先期实施范围步行网络密度达到约24 公里/平方公里。

图9 地面人行交通组织规划示意图

三是丰富路径构建二层步行系统。二层步行系统按照枢纽连廊、综合物业开发连廊、一般过街人行天桥、生态艺术型过街人行天桥四种类型进行配置,将实现加强街区内各地块的二层联系,减少地面人车冲突,同时缝合街区外围干道形成的空间割裂。

图10 枢纽街区二层步行系统示意图

3.2.2 串联N 个立体交通核

多层次的步行系统需要在竖向空间上进行整合,引导站城融合。在人流、功能最密集的城轨车站周边500m 范围内,形成多个串联地下、地面、地上城市空间的立体交通核,联通多层次步行网络。多向来源的行人可方便地通过“立体交通核+地下步行网络”快速到达铁路枢纽,摆脱了传统模式中所有机动车都在枢纽内上落客的方式,实现“多路来,多路解”,缓解枢纽街区道路交通拥堵。

本次提出的“立体交通核”是指以枢纽、轨道等出入口为核心,串联地下、地面、地上城市步行系统,整合城轨、公交、自行车、小汽车等多方式交通资源,实现与城市功能紧密联系、交通流快速集散的城市公共空间。根据交通核的位置和功能分为枢纽落客区接口型、商业落客区接口型及地下步行街进出口型等三种类型。立体交通核100 米服务覆盖超过60%的街区范围,充分提升了行人的便利性,提高轨道车站一体化服务水平。

图11 立体交通核分类及位置示意图(左)和落客后至枢纽步行时距图(右)示意图

3.2.3 整合X 种交通资源

围绕立体交通核周边50 米内整合包括城市轨道站点出入口、地面公交停靠站、自行车停靠点、小汽车即停即走落客区、响应式公交站、共享地库出入口等各种交通资源,实现铁路枢纽与多模式交通的高效换乘,通过换乘时间评估确保公共交通与枢纽的步行换乘效率优于小汽车,体现“公交优先”。

根据GB/T1730-93标准,将光敏涂料涂于表面光滑的专用玻璃板上,置于光固化机中,在100%的光强下固化120 s。固化完全后用摆杆阻尼硬度计测试固化膜硬度,漆膜硬度按下式计算:

图12 立体交通核平面方案示意图(杨坨一街为例)

3.3 活跃街道,突出营造活力场所

借鉴“交通-场所”(“Link-Place”)二维街道分级体系,叠合道路交通机动性和街道行人活跃度两个指标形成适用于高铁枢纽街区的街道分类矩阵,将多元街道细化为9 种街道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街道,结合安全性、流动性、功能性及生活性的特征,提出0101 街区内各类街道的主要功能和在设计上应优先考虑的事项。

图13 二维街道分类矩阵(左)及9 类街道的设计要点(右)

其中,规划杨坨二街充分借鉴英国牛津街街道中间设小型安全岛,方便行人过街往来两边商业的做法,结合杨坨二街两侧购物、用餐、游逛、会面、休憩、散步或表演等未来的功能需求,通过减少机动车道数量及宽度、路口车道收窄、限制小汽车出入口设置等措施,积极实行交通稳静化,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

图14 0101 街区街道分类、步行道宽度与车速管理

图15 杨坨二街街道空间规划设计图

3.4 停车管控,助力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地区

“3.0时代”站城融合枢纽,最关键点在如何看待小汽车。处理近期出行者对小汽车出行依赖与远期对绿色交通发展诉求之间的关系成为重点。本次规划采用近远期柔性过度方式,近期在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适度满足停车需求,在周边空闲资源提供部分停车空间;远期在公共交通供给达到要求后,逐步对站城地区实行小汽车严控,通过停车指标分区化、停车资源共享化及停车收费差异化等规划策略,降低小汽车在该地区出行的吸引力,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枢纽地区。

一是停车指标分区化。严控0101 街区内新建公共建筑机动车配建标准,统筹街区内停车供给。根据站城地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停车供给划分严格控制区、适度控制区和适度供给区。其中,严格控制区规划指标低于每100 平方米设置0.4 个车位;适度控制区规划指标为每100 平方米设置0.4个车位;适度供给区现状基本已实现规划,停车规划指标原则上保留现状不变。

图16 0101 街区停车配建指标分区示意图

二是停车资源共享化。推行0101 街区停车资源共享化,积极探索不单独配建枢纽小汽车停车场的停车供给模式。统筹考虑城市功能业态分布、地下空间开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因素,将整个街区划分为若干个停车分区,各分区内停车资源整体调控,实现停车共享,促进泊位高效利用。共享后总泊位折减10%。

三是停车收费差异化。结合小汽车抵达和驶离便利程度将0101 街区地下车库划分为不同收费分区,越便利的停车分区收费越高,通过分区域、分时段、分车型的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停车需求均匀分布,错时共享。

3.5 面向实施,谋划多种交通系统空间诉求“一张蓝图”

规划探索形成“概念规划-详细规划-精细规划-政策规划”的规划模式并以交通实施图则的方式,指导设施设计与实施。

图17 0101 街区地下停车分区示意图

图18 0101 街区地下停车收费分区示意图

图19 交通实施图则示意图

一是全要素统筹。规划统筹“10+”个复杂节点、8 类限制要素(管线、工程、管廊、既有及规划轨道、匝道、地下空间)的空间要求。

二是强图则指导。在规划层面以交通实施图则的方式,指导设计与实施。

三是重精细实施。交通实施图则以0101 街区为整体,细分地面、B0.5、B1、B1.5、B2 层等5 层立体空间、涵盖26 项交通设施落位,涉及近远期布局需求。

结语:

规划首次提出了“1+N+X”交通组织体系、“多路来、多路解”的交通组织方式,“远端多点落客+物业地库共享接客”模式,凝聚形成“3.0时代”枢纽地区交通规划新范式。通过方案评估,约80%的乘客平均换乘时间将小于3 分钟,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缓解枢纽地区交通拥堵。本团队将持续关注副中心站枢纽的建设,跟踪后期实施和使用的效果,为全国站城融合型枢纽地区规划积累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小汽车枢纽步行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小汽车
我的玩具小汽车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
小汽车爬上坡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