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地理学视域下湘江流域民歌特征探析

2022-07-06 13:56崔少博
客联 2022年11期
关键词:湘江山歌民歌

崔少博

摘 要:湖南是个地理环境优越民族众多的省份,其民歌体裁丰富、风格纷繁。这种民歌的盛况让人意识到即使在一个省的行政区划内,当地理环境生活习性方言都不相同时,其民歌所具备的基本旋律特征特性音程与节奏调式等特点,都各自有其特色。本文从音乐地理学的视角,就湘江流域民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湘江流域的语言做一探讨,并分析了音乐地理学视域下湘江流域民歌特征。

关键词:音乐地理学;湘江流域;地理环境

音乐地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属于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音乐地理学以 “音(乐)—地(理)”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各种音乐现象的空间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音乐活动和地域性结构形成与发展规律。乔建中先生第一次提出音乐地理学的学科概念,以此更好的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其与苗晶合著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到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两篇文章,为学科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方法,这也标志着中国音乐地理学初步建立。

湘江流域民歌是湖湘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地域下的自然、人文环境中的文化扩散过程,它的创作包含着艺术创作者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在空间格局变迁中它的特征不断发生变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一、地理环境对湘江流域民歌的孕育

“一种文化的产生与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含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及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含语言、经济、民族、民俗、宗教等)均发生联系。” [1] 湘江流域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在湖湘地区得以生存发展与湖湘地区的地理环境之间发生着怎样的联系呢?

1、自然地理环境对湘江流域民歌的影响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好的海洋坪称海洋河。经零陵纳潇水,菱河口纳春陵水,衡阳汇蒸水和耒水,衡山纳洣水,禄口纳禄水,湘潭纳涓水和涟水,长沙汇浏阳河与捞刀河,新康纳沩水,至壕河口分左右两支流入洞庭湖。在零陵以南称上游,零陵至衡阳为中游,衡阳以北进入下游。干流全长856公里,湘境里程670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湘江流域主要是湖南的东部和广西北部的广阔地区,在地理上跨越东经110.5o-114o,北纬25o-29o,包括湖南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永州、郴州6个市的46个县市和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3个县。

湘江流域,通常是对湘江干流及其支流流经区域的总称,其地理范围大致是东以湘赣边境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南自江华以湘江、珠江分水岭与广西相接,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北接洞庭湖。

本文所指的湘江流域借鉴了向桃初在《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一书中划定的湘江流域的范围,即“大湘江流域”,其范围覆盖了以湘江流域为主体包括资江流域和洞庭湖东岸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因为资水流域面积较小,其下游平原与湘江流域连成一片,应同属于洞庭湖水系。而洞庭湖东岸地区商周时期很有可能为湘江下游流域。因而,将洞庭湖东岸地区也划为湘江流域。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主要包括湘江流域为主体的资江流域和洞庭湖东岸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即今罗霄山以西、雪峰山——武陵山以东、洞庭湖以南、南岭以北的地区,包括今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衡阳、娄底、邵阳、永州、郴州等地。在该区域形成了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2、湘江流域的语言

湘江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风光秀丽。炎陵县和宁远县分别有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舜帝陵寝。湘江流域分布着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岳阳楼、南岳衡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真不愧“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美誉。

湘江流域分布着汉语方言和瑶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瑶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散在湘江支流的一些山区,比较典型的是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分布的瑶语。湘江流域的汉语方言主要是湘语、赣语、客家话、西南官话等。这些方言还在东部和南部以及西南与客赣方言、粤语和桂北平话接壤。湘江流域主要方言是湘语也是湘语的主要分布区域。《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把湖南境内的湘语分成个5片,即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淑片、永全片,广西北端的部分地区分布的湘语属于永全片。那么,湘江流域的湘语就涉及到了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永全片。

湘江流域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或者方言的重叠分布,这一特点在湘南尤为突出。少数民族语言夹杂在汉语方言中,少数民族居民大多数是双语人。江华许多地方就使用瑶语和西南官话。湘江上游地区特别是阳明山以南还有广西的兴安、全州零散的分布许多双方言区和三方言区。在这些地区统一分布着西南官话,又零散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客赣方言、湘语和一些系属不明的土话。在宁远县不少村子是三方言区,居民对内使用所谓的土话,在与周边村民交流时使用平话与不懂平话的村民交流时使用西南官话。《湘江流域方言分布略图》中双方言区是个笼统的范围并不是区域内所有地方都会双方言有些地方只讲官话,有些地方只讲土话,有些地方既讲官话也讲土话。而所谓土话有可能就是湘语或者客赣方言的变体。

二、音乐地理学视域下湘江流域民歌特征

萨波奇·本采在《旋律史》中谈及全世界民间音乐的分布时,曾经指出:“它们一般源于森林山区、封闭的河谷、难以进入的高原、草原中的农业区、偏僻农村、沼泽地的小舍和高山牧区的茅屋全世界所有现存的和发展中的民间音承——基本上都是内陆的产物即封闭地区的产物”[2]。

湖南汉族民歌在体裁上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其中又有不少具有特色的歌种。从劳动号子来说,水上号子数量最多,其他还有建筑号子、林区号子、搬运号子等。在山歌种类中依演唱特点和演唱地點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高腔山歌。即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演唱节奏自由音调高亢嘹亮。第二类,平腔山歌。虽也有妇女演唱,但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演唱。湘西、湘南、湘中多用真声,湘东、湘北和湘中也有用假声演唱的。第三类,矮腔山歌。由妇女在室内演唱声音柔美,节奏性强。第四类,放牛歌。农村青少年在野外放牛时演唱,轻松活泼,节奏性强。第五类,号子歌。是山区人民在开荒薅草时演唱的歌曲,有多种名称。如“开荒鼓”、“茶山鼓”等,一般由两个人演唱,也有一领众和的形式,与高腔山歌相类,用锣鼓伴奏,以指挥劳作。第六类,湘北有“田歌”,与“号子歌”相类。在小调方面,有丝弦小调,其曲调细腻优美,深受群众喜欢,也渗入花灯、花鼓戏中;有地方小调,它是在山歌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短小粗犷,地方风格浓郁;有灯调,即演出花灯或地花鼓所唱;也有各种风俗歌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嫁歌。[3]

种类繁多的歌种让人们意识到,即使在一个省的行政区划内,当地理环境、生活习性、方一言都不相同时,其民歌所具备的基本旋律特征、特性音程与节奏、调式等特点都各自有其特色。

1、湘中民歌特征

湘中地区所用方言主要为湘语,其民歌旋律通常流畅、柔美,音域在八度以内,常见16、35等小三度进行以及小七度大跳的进行。核心音为6135,受方言语调的影响,颤音和滑音的运用很多。这个地区的民歌以羽调式居多,商音和徵音微升,在民歌记谱中或用“↑”号表示,或直接用“#”号,音乐界称这种微升商音和徵音的羽调式为“湘中特性羽调式”。

以湘中地区邵阳市邵东地区的小调《乡里妹子进城来》为例,歌曲短小精炼,每两个乐节组成一个乐句,共两个乐句,上句停留在微升商,下句在羽音上终止。歌曲一开头就是一个小七度的大跳,之后则频繁使用三度进行,细小的三度上行滑音和波音等装饰音的点缀使得歌曲活泼诙谐,而附点、前十六、后十六及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使用,亦使乐曲显得十分轻快。虽歌曲篇幅不大,但湘中地区的音乐风格基本都有体现。

2、湘东地区民歌特征

湘东地区属赣语方言区和客家话流布区,主要歌种为山歌和灯调。其民歌以徵调式和角调式最为突出,其中,在徵调式的民歌中,商、徵二音为旋律的核心音;在角调式民歌中,旋律通常起伏较大,常伴有有六度、七度以上的大跳。

以湘东浏阳地区的民歌《何得了》为例,全曲共四个乐句,每句由四分休止符隔开,核心音级为6135,每句落音依序为角、羽、宫、角。作为角调式的民歌,跳进多见,除了第一个乐句中的八度跳进之外,上下五度的跳进十分常见,这与湘中地区的偶有大跳相比,旋律起伏要更大一些。

3、湘西地区音乐特征

湘西地区所用语言属北方官话的西南方言,主要歌种为山歌、花灯和劳动号子。西部是湖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汉民族与此处的少数民族长期交流,在民歌上亦相互影响。其音乐多采用羽调式和徵调式,其羽调式与湘中特性羽调式不同,它非常强调商音与羽音,如常出现612、216的旋律进行或以两音为基础的回旋进行;61216、21616等等。其徵调式民歌则以561、165为特性音调。

以张家界市桑植县的山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其为羽调式民歌,核心音级为612、216、356、6532,商音和羽音都得到了很好的强调。《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用质朴的歌词和隐隐凄婉的旋律构成的五句体山歌,每两小节为一个乐句,每句起始音除偶用宫音外,基本用高低八度的羽音起音。第三、四乐句均采用第一乐句为材料,第五句则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这种搭配亦与歌词所描述的内容相符。原本这首山歌是男女对唱,其通行的歌词为:

(男)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的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个儿移花别处栽。

(女)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的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钥匙的不到锁不开。

尽管现在在舞台上,多由女声独唱,但其中的意境,却是必然要了解的。笔者在演唱这首民歌时,十分注意其情感意境地表达。这首民歌记述了一个隽永的爱情故事,当兵的男子给情人捎话,此一去定要一别经年,你不如花栽别处,但他的情人却说,不论多少年,其情不移。所以第三、四句都像是对未来会发生的状况的陈述,第五句拔高到高八度的羽音,表现了各自的决心与真心,宫音被升高半音的处理,要显得苦涩、痴情。这种通篇不需要言“爱”的真情,又恰好点了题—灯台树常攀附在马桑树上生长,以致两树枝娅缠绕,难弃难舍。

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注意它的地方性,民族性,要带着忧伤期盼的心情诠释这首作品。歌曲线条流畅,曲调委婉动听。该曲既没有激情高潮的部分,也没有前奏的铺垫,上下句连续反复对比,旋律是随着主人公的诉说而平稳进行的,结构虽然简单,但主题突出,是我国民歌创作中的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语一言上大量地使用“也”、“哟”这样的口语化方言,是该作品体现地方民歌的一大特点,所以在演唱时就要加大处理上的难度。笔者认为,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个中的情绪与处理都需要仔细揣摩一与把握。

4、湘南地区民歌特征

湘南地区的语言亦为西南官话,主要歌种有山歌、地方小调、灯调中的对子调,而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在低腔山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伴嫁歌。伴嫁歌,又称陪嫁或坐歌堂、坐花园等,即妇女歌手以唱歌起舞的方式陪送新娘出嫁之意。一来安慰出嫁女即将离开父母去婆家做媳妇,二来也借机抒发自己胸中长期积郁的各种感情。它大致可分为五种形式:第一,耍歌,即伴嫁姑娘们相互玩耍取乐之歌。第二,长歌,其内容通常完整地取材历史上的一些传说故事。第三,射歌,又称“励歌”或“利歌”,近似于相互“点歌”、“拉歌”的形式。第四,哭歌,又称哭嫁,即新娘上轿离家之时以哭代唱而唱中又有哭的一种特殊的歌曲。第五,骂媒歌,一种朴素的反封建思想内容的伴嫁歌曲。过去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新娘和姑娘们把这种仇限之心向媒人发泻,这就产生了骂媒歌。

从其音乐特点来说,音域较窄,调式以羽调式居多,角的功能作用较明显,衬同襯腔应用频繁。除带叙事性的长歌采用较长的曲式结构外,大都曲调结构短小简练,多数由两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善于经济地运用材料,洗炼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和塑造形象。节拍变化丰富,以二拍子、三拍子较多,“骂媒歌”则常以一拍子出现,还有许多曲调中的节拍交件进行。结束音常在弱拍或强拍的非强音位置,成为“阴性终止”。[4]

以郴州市嘉禾县的《骂媒歌》来看,其结构确实非常短小,歌词的即兴性亦强,整个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结构规整,终止在弱拍上。

三、结语

经过探讨可以看出,湘江流域民歌在湖湘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与湖湘地区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然,湘江是连通内外的文化通道,这也使湘江流域民歌吸收了多元外来文化的营养和特色,从而保证了本地区民歌健康、活泼的成长,这种交流和融合就像水流一样平缓悠长,润物无声却又浑然天成。如果不是激烈的冲突和剧烈的碰撞,文化的对流和交融最终都会发生异地同化现象,即外来的文化极容易被传入地的本土文化所同化,这主要是因为“一个地区民间音乐的地方色彩对外来民间音乐地方色彩的溶蚀和浸润作用”[5],是非常明显的。换句话讲,地域对民歌具有强大的选择性同化功能。湘江流域民歌不仅受到了周边地区民歌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糅合了周边地域文化的风味与特色,但该地区民歌依然保留了自身的本地风貌且地域性特征极为突出,这说明湘江流域民歌既受到了外地文化的影响,又最终同化了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歌风格,这完全得益于本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研究,2011(3).

[2][匈]萨波奇·本采.旋律史[M].司徒幼文,译.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汤亚汀.音乐的流动景观与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读谢勒梅新著《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4).

[5]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1).

作者简介:崔少博(1980—),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表演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音乐地理学视域下湘江流域民歌研究》(XSP20YBC362) 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湘江山歌民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湘江渡
山歌
悠然湘江上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苗山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苗山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