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藏古碑话遗韵

2022-07-07 13:37刘瘦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楷书书法

刘瘦云

在秋日暖阳的朗照下,我陪朋友到河北正定千年古刹隆兴寺游览。隆兴寺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后经唐、宋、清等历代扩建重修,于唐朝更名为龙兴寺,最终在清朝康熙年间定名为隆兴寺。正定是一座平原上的古城,地处南北通衢,这座寺院历经千余年的历史风雨,依然古典完整,这在华北大地上实在是一个奇迹!

隆兴寺没有正式的寺门,这和其他寺庙大相径庭。穿过三路单孔桥,天王殿之门便是庙门,上书康熙真迹:“敕建隆兴寺”。殿内供有四大天王像,个个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却又神态各异,陡然增加了寺庙庄重肃穆的气氛。

出天王殿复前行,一片废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伤怀的地方,建于宋代的这座近两千平米的大觉六师殿,因年久失修,于民国初年塌毁,只有一片空旷的台基在那里默默诉说着苍凉的无奈。穿过大觉六师殿旧址,再往北便是摩尼殿。甬道绿树依旧,四出抱厦山面前,披着满身的宋代风韵。梁思成先生曾经称赞说“画意潇洒、古劲庄严、艺臻极品、不可言喻”,确实精当贴切。摩尼殿在夕阳中的剪影,被定格成一幅永恒的画面,任尘世轮回,流转千年。像这样巧妙布局的建筑特点,为海内孤例。

出摩尼殿向北穿过一道牌坊,迎面即是戒坛。戒坛为四角攒尖顶,平面呈方形的多檐亭台式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举行授戒仪式的场所。戒坛北面为一组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中轴线上为高耸的大悲阁,康熙、乾隆两座御碑亭并列其前,慈氏阁、转轮藏阁东西相峙,加之戒坛,这里形成了一个以大悲阁为主体,楼、阁、殿、亭相辅衬,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为整个寺院建筑群的中心所在。

慈氏阁坐落在大悲阁东侧,坐东面西与转轮藏相对,属北宋二层楼阁式建筑。慈氏阁内立一尊约7米高的弥勒菩萨雕像,为宋代用独木雕刻而成。佛教中弥勒梵语为姓,译为慈,所以人们都称为慈氏菩萨。慈氏阁的建筑从整体到单体结构,以及细部装饰,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的传统艺术和独特风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颖智慧和高超的雕刻艺术。

大悲阁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大宏伟的龟驮石碑。西边为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御赐碑亭,东边为清圣祖玄烨皇帝康熙御赐碑亭。碑亭为黄琉璃瓦顶、重檐歇山式。

大悲阁是寺内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与东西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虹桥相连。拾阶而上,登上顶楼,依栏四望,我们顿感眼宽胸阔,心旷神怡。大悲阁内,正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佛像,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銅铸佛像,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正定府的大菩萨,也叫千手千眼观音。大铜佛高22米,有42臂分别执日、月、星、辰、裳带、香花、宝剑、宝镜、银拂尘等法器。这样高大的铜造佛像,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大铜佛面部,表情端庄恬静,温和慈祥。据说,大铜佛像是经赵匡胤三次审阅后,才开始浇铸的。

沐浴了数千年历史烟雨的正定文物丰富,满目瑰宝,自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至明、清,历代均有文物出土。特别是近1500年以来,随着历史的演进,正定逐渐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开始在这里云集,他们的到来,也开启了正定书法的新纪元,一件件跨时代的书法珍品应运而生。隋代仅有短短30多年,但在中国书法史上,却有着重要地位。隋代是由汉隶向唐楷发展的过渡时期,正定在书法方面最具文化价值和艺术含量的就是这座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现存于隆兴寺内的《龙藏寺碑》了!

《龙藏寺碑》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共1500余字。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分5截30行,行字数不等,亦为楷书。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

该碑是隋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为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而创立的石碑。它不仅高大庄严,而且书法艺术上向称隋碑第一,既无北魏的险峻之风,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隶意,不仅字体结构朴拙,用笔沉稳,给人以古拙幽深之感,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它是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在书学之递嬗上具有颇大影响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隋碑之冠”,视为“隋朝第一碑”。

关于此碑,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曰:“《藏龙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而不可思议……逊其淡远之神,而体势更纯一。”

《龙藏寺碑》它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 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国只有3块,但是要以这块记录了历史的碑最完整。 隋朝虽较短,可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成就。隋朝承袭了魏晋的余风和六朝的风格,理清了书法用笔与结体之理,作了一番大加工,篆、隶销声匿迹,惟独楷书盛行于世,楷书成为一种极其规范化的标准书体,它开创唐朝正书的先河,对唐朝写正楷的一派影响最深,其功劳也最大。有人说它为《九成宫》、《孔子庙堂碑》开了先河,也有人说此碑为褚遂良、薛稷书法风格作了铺陈。可以说唐代书风在此已初露端倪,唐代书法是隋朝书法的直接承传。

《龙藏寺碑》虽然还保留着一些汉隶的韵味,但其集六朝书风于一体,规矩整齐,结构严谨,方正有致,挺劲有力。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南北朝至唐的书法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龙藏寺碑》脱胎于魏碑,开启了唐楷之先河。细观碑石,字体开阔厚重,笔法刚劲有力,保留了露锋、方笔等魏碑特点,诸多笔画均系魏碑的写法,而且结体险劲,起收笔干净利落,有独到之处。清末书法家包世臣评价此碑:“隋龙藏寺,出魏李仲旋、敬显隽两碑,而加纯净,左规右矩近千文,而雅健过之,书平谓右军字势雄强,比其庶几”。康有为说:“龙藏寺(碑)秀韵芳情,馨香溢时,所得自齐碑出。齐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气,龙藏变化加以活笔,逐觉青出于蓝耳。”他还认为“隋碑渐失古意,体多开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唯有龙藏。”并推此碑为“隋碑第一”。《龙藏寺碑》笔法成熟,较之隶书和魏碑,结体方整,横细竖粗,并增加了逆起顿收的写法,近似于唐碑。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可以说《龙藏寺碑》是最早的标准楷书。曾在正定为官的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所著《集古录》中首录此碑,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和夫人李清照合著《金石录》也记载了此碑,可见其深为早期的史学家、金石学家所推崇。历代书家当中,将《龙藏寺碑》奉为临池范本的不乏其人。由此可见,唐朝诸书家多师于龙藏,尤其褚字,酷似《龙藏寺碑》。《龙藏寺碑》开“唐室文明之治”,可以说是“楷书之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依然散发着绵绵不绝的艺术魅力。2E2C604A-C118-4DD1-856F-F2215331341D

猜你喜欢
楷书书法
书法
书法
楷书的教与学
书法欣赏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楷书
楷书
楷书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