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艺术创作的精灵

2022-07-07 20:16薛金凤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直观性想象

【摘要】画家是一个为艺术而生的职业,同时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画家的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想象会为创作加分,缺失想象的创作将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想象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是绘画创作的核心及“灵魂”,画作的价值也大多是被想象赋予的,它是绘画作品的加分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映射,有强化绘画作品主题的作用,成为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关键词】想象;形象思考;形象虚构;情态摹拟;直观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164-03

【本文著录格式】 薛金凤. 想象-艺术创作的精灵[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164-166.

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人可以通过各项感官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功能等了然于胸,同时也可以通过长期的经验在客观事物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出头脑中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属于艺术创造的必要前提,是记忆、联想、幻想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这种复杂的活动以生活为“底色”,脱离生活的想象是站不稳脚跟的,也使得想象黯然失色、缺失立体性和完整性,犹如无本之木。虽说想象是基于现实而产生的活动,但是它是从感性层面迸发出来的,基于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就绘画而言,想象以具体形象为根本,缺失具体形象,画家将无法想象,更要将自己与形象相关联,进而在入自身角色之余开发事物的其他属性及特色。可以肯定的是,画家生活阅历越丰富、感触越多,基于想象的绘画创作会更具冲击力、感染力、生动性,自身艺术价值才会不断提升。

想象的本质倾向于理性认知,属于思维活动的主要表达形式,是思考过后的主要成果;想象不会直接反映客观世界,会间接反映客观世界。想象可以帮助人们认知和抓住本质,只是想象赋予了透露本质的条件,可将其视为想象。

绘画是以空间为基本要求的艺术创造形式,可视形象为基本表达语言,画家的创作都会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创作是一边绘画、一边思考的过程。画家的感性层面也会从生活视角出发,在感悟和体会基础上进行想象,在绘画事物基础上延展更多可能性。

想象以形象为基础进行思考,这一特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想象是对形象的概括,有大量作品是按照这个思路创作出来的,如画家苏里柯夫创作的《女贵族莫洛卓娃》,在创作时选取大量素材并经过大脑“深加工”,最终进行集中概括,使得绘画作品有了鲜明的主题。其次,在创作始终表现,如梵·高创作的《向日葵》作品,作品中呈现出的朵朵向日葵不管是形体还是色彩,都会让人产生眩晕错觉,画家将内心的火热激情化为作品中向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用红色点缀,如同火红、炙热的和不可触及的火球;黄色花瓣“照射”出如同太阳般耀眼的光芒。这幅作品可谓大胆和独特,画家的笔触泼辣、不羁,仿佛他笔下的每一朵花都有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显然“栩栩如生”这类的词汇已经不能将这幅作品描述出来,可见这幅作品的价值和魅力无可抵挡,这也是这幅作品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画作规格有限,但是总给人向外扩张的感觉,似乎是画家本人精神的外露,更像是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彰显。艺术作品与创作者的关系,不由让人联想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作品和创作人员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天才艺术家是可望不可及的,值得后世膜拜,他们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已经是别人眼中的“天花板”,如同梵·高那般,他笔下的向日葵,似乎燃烧着且正在绽放出耀眼的火焰,是那样夺目和华美,优美中不失细腻,在厚重有力的笔触下,也仿佛在跳跃、在起舞,色彩的对比鲜明而强烈,在厚重和单纯中透露着智慧与灵气。相信看到这幅作品的每一位观者皆会被大胆画风震撼到,心灵也会随之触动,思绪会被画面所牵引、激情随之涌现,仿佛置身梵高笔下的世界中,极易通过作品与画家本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总而言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可单纯地以植物视角看待和认知,需要换一种角度并将其看作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在梵高的另一幅作品 《罗纳河上的星夜》中,星星点缀夜空呈绽放状,犹如小小烟花一般,似乎想要生动表达星星的光亮。城市中的煤气灯闪烁着,光点映衬在河中,拉长了光亮的距离,整幅画作呈现大面积蓝色,尽现独特的美感。顺着星光、灯光从上到下打量画作,发现在右下角有一对中年夫妻,手挽手观看天际,是那样全神贯注,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梵高笔下的播种者,他们似乎在水面上站立和行走,给人无尽遐想。梵高将他眼中的世界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他眼中的世界,这是多么迷人的场景啊,令人心之向往、令人流连忘返,虽然画作中描绘的是人们眼中平平无奇的场景,但是依旧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可言喻、找不到贴切的表达方式,似乎这个时候语言的力量是薄弱的,有的只有超脱于物外的空灵感受。梵高也曾说过,他希望可以捕捉到人们的心灵,显然,他在艺术世界中做到了这点,面对城市的喧嚣和脑中的嘈杂,他的绘画作品给了我们安静的感受,这与梵高对生活的热爱脱不开关系,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也不可否定,想象的穿插使得作品摆脱了对客观事物的呆板描述,完成了事物刻画基础上也与心灵层面衔接,这便是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艺术想象的本质是“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和“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所谓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指的是“再现”某种实有事物的能力;所谓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指的是某种未必有的事物的能力,前者揭示了想象有摹仿已然事物的特质;后者反映了想象有虚构未有事物的特质,这是艺术想象涵盖的两种基本属性。

形象思维的绘画创作,想象主要侧重于两点:通过想象的虚构功能,创造出可能有,或希望有的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形象虚构方面,通过想象的摹仿功能,摹仿已成或未成的艺术形象的形态特点和精神特征,我们可称为情态摹拟方面。

形象虚构在较多情况下运用典型化和理想化方式,是创造这类形象的过程。理想化,即按虚构艺术形象代表艺术家的主观愿想,同时也符合客观规律。在这种创造过程中,一方面是想象力的自由翱翔,依据艺术家的理想而选择、拼合、剪裁、组织,乃至于创造出符合主观愿望代表事物本质的形象。今天说的“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原始时期的宗教仪式产物。在“原始艺术”中出现的人物,并没有具体的“模特”,这些小人像都是他们希望成为的样子,比如他们有对生殖、母性的崇拜,于是就在“艺术”中表现出一个丰乳肥臀的女性像旧石器时代石刻“罗塞尔的维纳斯”。再如《古埃及托莫斯四世墓壁畫》也有很多宗教成分,所以古埃及壁画中的人物亦是如此。虽然在古埃及壁画中会明确说明这是某一位法老,但是法老的形象却不是完全写实的。古埃及的人们观念上认为这个就是刚刚去世的法老,然后在绘画形象中,尊崇他们的“正面律”原则:头部侧面、眼睛正面、上身正面、下身侧面。之所以要用这种统一的范式,是为了升天的灵魂在重返人间时找到栖息之所。[1]德拉克洛娃的自由女神的光辉形象、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从容的面容,都是想象后的成果。这种理想化的虚构都与现实有着过密的联系,符合生活客观规律,以画家人文素养为基础,在客观认知基础上凭借对生活的认知和对事物的洞察力,抓住生活现象之下的规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所掌握的各种元素。事物是客观的,不能直愣愣地体现在作品中,需要借助想象的力量显现生活中的客观规律,这是创作的本质目的。由此来看,形象虚拟不仅仅是塑造造型的手段,更是将理想化和典型化照进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途径。

情态摹拟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凭借摹仿它的情态特征。想要将其掌握和科学运用,需要将想象推动到至高点,随着想象的深入而进入极静的特殊境界。这里可以引用德国美学家洛慈的认知和理解,在洛慈看来,想象可以从任何形状的事物入手,不管形状多么难以驾驭,都将让我们置身其间,就像鸟儿的飞翔和羚羊的跳跃那般欢跃,并且可以拨开单调滋味的“外衣”看到更多精彩,从而带来全新体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让身心受到洗涤并放大快乐,将情感投射到具体事物中,赋予他们意义和价值。我们也会利用这类情感将客观建筑物转化为内在动力,将其挪至自身,这一切可统称为“情态摹拟”,是一种将主观精神计入研究对象并模仿其神态的概述,从中感受特色。画家在宁静环境中将想象深入化,即使是在战火纷飞、雷雨交加的环境中,也依旧可以将想象加深,进入所谓出神入化的状态。据说:蒙克画的都不是精神正常的人,这恐怕和他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关。他少年时体弱多病,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使他变成一个畸形的精神破产者。他表现的人物都是他意识的反映。创作《呐喊》这幅画时,他的思想十分孤独。画面是由强而有力的、简练的线条构成,给人一种狂放之感。 画的是北欧的傍晚,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江水,以天空和小丘为背景,一条长的木桥,从画面中央向前延伸:在桥的前方有一个骷髅般的人物。这个人恐怕就是蒙克自己:白白的脸上张开了两只绝里的眼睛,抽搐的眉毛,纵向拉开的嘴唇正在竭尽全力地呼喊着什么,身体弯弯曲曲,是看不出线条的黑色,这个人似乎是因为受到了不堪忍受的严酷的刺激才叫喊出来的。由于神经异常紧张,在喊叫中他不得不捂住自己的耳朵。这种感受完全是病态的、冷寂的、深刻的。此时蒙克的精神世界已经进入了想象的极境阶段,情态摹拟阶段似乎是移情又似乎是假设,也如同虚构一般,从形象虚构到情态摹拟,又从情态摹拟到艺术表现,这一过程可视为想象,是绘画的重要条件。

特征,是每一个画家必须具备的本领。[2]

绘画创作中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具体性双重特征,创造的各类造型可以反映现实生活,并非抽象化表达,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灵感来源,不脱离现实而存在,会考虑观众的鉴赏需求而有针对性设计和表达。《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这幅作品以1830年7月的法国革命事件为创作主题,也被称之为《七月二十八日》。作品中描绘了当时的战争情景,在漫天硝烟的城市中,有一名妇女高举法国三色旗,该旗帜在作品中有希望、自由之意,紧跟妇女之后的是士兵和民众,远处隐约可见巴士底狱大楼。在整幅画作中,妇女位于中心位置,她上身赤裸,美丽而纯洁,她本人就是自由、正义、真理的化身,在战场上体现正义感。同样可以拿来分析的还有画家戈雅的作品《1808年5月3日夜的枪杀》,这幅作品采用了明暗对比手法,与此相似的还有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着重人物刻画并设计了戏剧性结构。在这些作品中,人物较为亮眼,不仅生动而且形象,与色彩的大胆使用存在关系,主要表现战争场面,华丽而不失庄重。作品中的人物虽说不多,但是足以表现场面的壮大,透过画作可以感受到磅礴的力量,且这股力量势不可挡。不难从作品中感受到画家激动的内心,在画家的笔下,作品的光和色相互交映,笔触不失大胆与奔放,有着较强冲击力和感染力,足以表达自由主题。初次了解这幅作品,也可轻松感受到作品带来的磅礴气势,画面结构也做到了紧凑,色调相对丰富,是难得的佳作,在1831年5月1日于巴黎展出,引起重大反响,德国诗人海涅也为该幅作品写了赞美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幅作品几经辗转,在1831年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展览数月,在当时特殊背景下,出于种种考虑将画作交还给画家本人。17年后的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国人民要求将这幅画作重新放于卢森堡展览,同年6月,因为巴黎工人起义,这幅作品被迫摘除,理由是具有一定煽动性,一直到1874年,才又被送入卢浮宫。苏里柯夫曾这样谈及自己的作品《女贵族莫洛卓娃》,“ 我苦苦地处理她的面貌——一人群总是涌显出来。 ”当时的俄国冲突不断,宗教纷争是主要的冲突来源,苏里柯夫的第一章草图便结合这一背景着重刻画了莫洛卓娃这一悲剧人物,人民的反应不一,有些持同情心态、有些持嘲笑心态、有些则表现得过于冷漠,然而这个时候的创作还未能将悲剧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之后画家苏里柯夫开始想象,试着跳出历史现状的框架束缚,有意识地将构图中的人民力量加大,画面稍做改动后增强悲剧色彩,渲染出人物的悲剧情调,从个人悲剧中可以透露宗教纷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女贵族莫洛卓娃》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在特殊环境中产生,刻画的莫洛卓娃形象得以感动当时的人们,这并非人物形象透露着“坚强”这样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画家的想象为作品加分不少,犹如神来之笔提升了作品的综合价值,运用想象还原了真实的俄罗斯历史真相。[3]

艺术形象创造过程中,画家的想象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正在遵循典型化、概括化两条路线向前运动和发展,在想象活动中,具体事物含有不同含义,用以揭示本质和反映生活。

想象赋予了艺术创作灵魂、提升了艺术创作的感染力和综合价值,总是可以让人感动并沉浸其中,它更是画家心理活动的真实反映,从而触动人们心灵,它的价值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柴庆翔.外国绘画故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山田邦祐.西洋名畫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叶峰.油画鉴赏方法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薛金凤(1982-),女,汉,山西芮城,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油画专业)。

猜你喜欢
直观性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想象的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简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巧用教材插图,打造高效课堂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有效教学
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