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商山庙及三皇文化略谈

2022-07-07 20:16张杰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建筑历史

【摘要】通过对洪洞商山庙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的研究,阐述了建筑作为三皇文化载体的重要地位,采用文化分析和建筑实物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三皇建筑文化进行梳理,揭示了三皇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三皇文化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三皇文化;商山庙;建筑;历史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189-04

【本文著录格式】张杰.洪洞商山庙及三皇文化略谈[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189-192.

引言

三皇作为中华民族形成时期的精神图腾,历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变革中,随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三皇成为人类祭祀的重要对象。洪洞商山庙,又名三皇庙,即祭祀三皇——伏羲(天皇)、神农(地皇)、轩辕(人皇)的场所,是黄河流域三皇文化的重要建筑遗存之一。该地属古代夏文化辐射区域,位于今晋南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西北约50米处。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三皇的功绩

太昊伏羲氏,风姓,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为龙图腾始祖,被尊为天皇,教人织网渔猎畜牧,剖葫芦作瓢饮水,又借葫芦(匏系)漂水渡河。发明了八卦书契、三十六弦琴、埙、烹饪、针灸医疗、创制历法、官制官员,教化嫁娶之礼,被先民尊为中华文明启蒙之源。

炎帝神农,宝鸡人,姜姓,教导人们农业,发明农具,开创商业,尝百草创建医学,发现了茶的功用,被称为地皇。

黄帝轩辕氏,姬姓,他战胜蚩尤,促进民族融合,统一各个部落,被尊为人皇。“三皇”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为世人敬仰。

二、三皇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一)形成阶段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而新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丰富。洪洞商山庙所在地属于晋西南临汾盆地,而临汾盆地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是夏文化夏代氏族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晋南地下文化遗址遍地,地上寺庙林立。

据陶寺遗址考古发现可知,龙山文化中晚期社会组织文化活动已经相当发达。人类社会已经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的摇篮之一。私有制的产生、农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陶器的兴起,特别是彩陶的兴起,奠定了城市兴起的基础。夏文化的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人类社会形成了一套格式和法则,成为文明的象征,即传统,推动了中华民族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的形成。从陶寺遗址来看,葬穴的存在,说明了人类已经有了精神寄托。祭祀是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精神活动。人类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的兴起推动了作为祭祀场所的庙宇祠堂的兴起。三皇庙作为人们祭祀三皇的重要载体,随之而兴起。

(二)发展阶段

1.三皇的起源

三皇一词出自《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汉以前三皇无定论,古籍记载不同,说法纷纭。

最广泛的提法为伏羲、神农、黄帝。《周礼·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郑玄注:“ 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 孔颖达疏:“《三坟》,三皇时书。”《庄子·天运》:“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成玄英疏:“ 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成书汉魏的孔安国《尚书传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唐代祭祀前代帝王,开始官祭三皇,三皇也从此定名。《唐会要》云“天宝六载正月十一日,敕: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三皇: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轩辕(以风后、力牧配)。”

除此此外还有多种提法:1.伏羲、神农、女娲。《吕氏春秋·用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2.伏羲、神农、燧人。汉班固《白虎通义·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3.伏羲、神农、祝融。汉班固《白虎通义·号》:“《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4.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5.天皇、地皇、人皇。《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2.三皇祭祀建筑——三皇庙的发展

五代和宋不再官祭三皇,元开始以三皇为医药始祖,配享十大名医。重新开始官祭三皇,三皇庙逐渐盛行,全国各府、州、县,多地兴建三皇庙。“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昊伏羲氏以句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此举即为彰显医师之地位,亦是注重民生之举。《道园学古录卷三六 抚州路安乐县新建三皇庙記》载:“祀典之重,礼亦宜之,而不特专为医者之总。夫求尽民之生养而思捄其害之者,莫要于医也。医之为学,舍此将安所宗哉。”元代三皇崇拜及三皇庙的盛况,从洪洞商山庙可窥一斑。洪洞商山庙现存建筑中,东西垛殿及东配殿即保留了元代特征,墙体有收分,斗栱疏朗,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梁架多采用自然原材,不事加工,为元代三皇崇拜的重要实物例证。

明初仍随元制,以医药神祭祀,后改为官祀如唐之前代帝王祀。正德年间又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从祀名医。三皇文化进一步发展,经过元末废弛的各地三皇庙,又被重新修缮。《明史礼志四》云:“三皇: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等十大名医从祀,仪同释奠。思念,帝以天下郡县通祀三皇为渎。礼臣议:‘唐元宗常立三皇五帝庙于京师,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咒符县,春秋通祀,而以医药主之,甚非礼也。’帝曰:‘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源,汨于药师,可乎。’命天下郡县勿得亵祀。嘉靖间,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名景惠殿,中奉三皇及四配。”

清代沿袭明代制度,配享位次稍有不同。《清会典》云:“景惠殿在太医院署内之左。正内一龛,太昊伏羲氏正中,炎帝神农氏居左,黄帝轩辕氏居右,均南嚮。篷豆案三。东配位二龛,首句芒,次风后,均西嚮。西配位二龛,首祝融,次力牧,均东嚮。篷豆案东西各一。东庑三龛,首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次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普谧,巢元方,次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元素,李杲,均西嚮。篷豆庑三。西庑三龛,首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次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次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均东嚮。篷豆案三。”清代的三皇崇拜依然鼎盛,三皇庙留存最多。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现存18处三皇庙(详见表1),其中晋南、晋东南地区12处,吕梁地区5处,大同1处;现存三皇庙建筑除洪洞商山庙、孝义三皇庙现存部分建筑为元代遗物外,其余16处现存建筑皆为清代风格。足见三皇文化流布之广、影响之大。山西现存三皇庙中保存较为完整的,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洪洞商山庙、孝义三皇庙等。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推广,旧偶像崇拜式微,三皇庙门庭冷落,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怀古思潮和文化旅游兴起,文物保护观念加强,多处三皇庙由文物部门进行保护维修,亦有当地村民集资修缮,三皇庙方回归祭祀三位中华民族始祖的功能。

三、三皇文化的重要建筑遗存———洪洞商山庙

洪洞商山庙,正殿内供奉伏儀、神农、轩辕三皇,又名三皇庙(见图1)。位于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西北约50 米处。据洪洞商山庙现存1996年《重修碑记》记载:“该庙原建筑规模宏大,占地约三千余平方米,三皇殿垛殿配殿共七个,各殿均塑有相应的神像,三皇殿前建有走廊(指月台)、亭子、牌楼,东西配有客厅廊房,庙门为洞式,上面建有戏台,庙门外有山门、大照壁,庙门东西两侧分建东西小庙供奉孔圣与水神”,但因后世历代的修建、改建,原规模布局、建筑风格、式样已无可考证。

洪洞商山庙现存一进院落,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63.2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脊檩题记及碑记,明万历六年(1578)、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八年(1838)均有修葺。中轴线上现存正殿(三皇殿),正殿两侧遗存东、西耳殿,院内东、西遗存娘娘殿、土地殿,厢房及配殿(见总平面图)。结合晋南所遗存金至清代木结构建筑特征,断定正殿及东配殿为元代遗构,耳殿为元、清遗构,余为清代遗构。庙院存清道光维修碑1通。

洪洞商山庙荟萃了元、明、清及近现代建筑,体现了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及特征,不仅为研究不同时期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同时是一处研究中国古代三皇文化的重要古建筑群。此外,洪洞商山庙还保存有大量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绘画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建筑结构

1.正殿(三皇殿)

正殿(三皇殿)(见图2、图3、图4)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四梁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平槫结点施捧节令栱及替木扶承;平梁上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及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下部及替木两侧。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补间铺作里转设挑斡承平槫。殿内东、西山墙绘人物壁画共约90平方米。

2.耳殿

西耳殿(关帝殿)(见图5、图6),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设廊,建筑结构保存了元代风格,前廊式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平梁前后剳牵用三柱。廊柱上施贯通三间之额枋,额枋上置四铺作单昂计心造斗栱。殿内东、西山墙上绘三国人物故事壁画共约70平方米。

东耳殿(三官殿)(见图7、图8),结构形制与西耳殿相同,平梁之上结构清代修缮时改变。东、西山墙绘人为壁画残存约10平方米。前墙存清光绪记事碣1方。

3.东配殿(法王殿)

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平梁前后剳牵用二柱。四铺作单昂计心造斗栱(见图9、图10)。

正殿脊部构件锛迹明显,梁栿攀间构件规整,具有金代特征;耳殿及东配殿,梁架均采用自然弯材,稍加砍锛而用之,纵架通三间前后设內额,构架独特,元代手法强烈。

(二)壁画

正殿(三皇殿)内东、西山墙绘三皇(伏羲天皇、神农地皇、轩辕人皇)、五帝(少昊、颛须、帝喾、唐尧、虞舜)人物壁画共约90平方米;西耳殿(关帝殿)内东、西山墙上绘三国人物故事壁画共约70平方米;东耳殿(三官殿)内东、西山墙绘人为壁画残存约10平方米。壁画中,用笔简洁准确,比例适当,注意表现人物的整体轮廓和结构动态,呈现出简洁概括的造型风格。内容丰富、人物造型生动,绘制技法纯熟,人物服饰、活动场景极具史料价值。体现了绘制工匠非常深厚的绘画功底。人物在绘制时还表现出微妙的个体差异。工匠们捕捉富于变化的轮廓线,准确表现人物的面形,不论是正面像亦或是侧面像,虽结构线条趋于程式化,但在五官变化的细微差异中仍然表现了人物的风姿神釆。因用笔的轻重、色彩的饱和度和笔势的流转而呈现出深浅浓淡的色彩差异。这种染低不染高的晕染手法不考虑明暗和光源的来源及周围环境的映照,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能大体暗示出入物面部一些部位的转折,使人物圆润面容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真实感。在人物面部简洁的轮廓线条下,这种晕染手法正是对人物形体的进一步塑造,并使之获得一定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壁画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姿势和神情。虽然人物描绘中不见起伏跌宕、飘逸流转的线条,但平实质朴、时见缺落、简洁有力的线条的微妙变化也赋予了物象独具特色的风格化造型和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人物不同的面部肤色,配以深浅不同的晕染色彩,使面部的塑造在统一中有所变化,表现得更为丰富(见图11、图12、图13)。

四、结语

三皇廟作为三皇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从三皇庙的发展可以看出三皇文化从原始社会原始偶像崇拜开始到官祭帝王祀,再到医家祀,最终回归为中华文明始祖崇拜的历史脉络,呈现出三皇文化的发展历程,三皇文化历经数千年依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图腾之一。洪洞商山庙的遗存和资料,不仅是三皇文化的载体,其建筑有元、明、清多种建筑风格及特征,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不可多得的重要建筑遗存。对包括洪洞商山庙在内的三皇庙的研究,透视出中国古代三皇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状况,侧面研究祭祀活动与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关系,折射出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陆峻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汉]郑玄注,[唐]陆德明,孔颍.礼记注疏63卷阮元刻本[G].1815.

[4]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十三经注阮元刻本[G].1815.

[5]班固.白虎通义,四库全书本[G].

[6]邵雍.皇极经世书十四卷,四库全书本[G].

[7]夏馔.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四库全书本[G].

[8]秦蕙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四库全书本[G].

[9]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四库全书本[G].

[10]乾隆钦定性理大全书七十卷,四库全书本[G].

作者简介:张杰(1981.12-),男,汉族,山西省孝义市,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古建筑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建筑历史
建筑与数学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