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室内设计混合式教学探索

2022-07-07 03:15陈珏吴丽楠
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文科问题导向室内设计

陈珏 吴丽楠

关键词:数据引导 室内设计 混合式教学 新文科 问题导向

引言

《室内设计基础》是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本科二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转换的中间环节。多年来,室内设计类课程沿袭艺术及美术等相关课程教学思路,课程设计主要是围绕专项课题作业展开,结课作业以设计作品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最终的大作业来制定学习进度与计划,老师则通过专题训练成果(最终的设计作品)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专项课题作业形式进行环境设计教学在高年级设计类课程中常被采用,其优点是具有实战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但在数字化时代,传统设计原则和理论受到重大挑战[1],特别是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中,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应用于室内设计课程中,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中问题凸显,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教学的组织上,过程监管有难度,容易引发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心理;在人才培养上,数字技术可记录和可复制等特点,易于助长“拿来主义”风气,导致成果共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上,由于线上学习空间分散,网络信息摄入途径不统一,学生最终的作业成果不足以反映其自主学习效率和效果。以上三个问题如果不能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有效解决,将问题带入高年级中,势必对学生专业学习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为应对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新挑战,教学团队在《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中尝试从“结果”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转变。

一、由数据诱导问题的建课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其核心分为“主动设问,定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三个阶段。教学上需要突破过往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思路,转向对学生进行思想性、逻辑性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对设计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专业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大量接触绘画及造型艺术,对于图像比较敏感,感性思维较之理性思维更活跃,其特点是看待问题较发散和跳跃,逻辑性及分析能力偏弱,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的定义和理解容易造成偏差,在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基础课程训练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将“数据”作为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的依据,将数据引入“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数据相较于图像,更为客观,容易形成判断的依据,避免学生因图像性思维带来的理解偏差;另外,数据的采集是学生自行完成,不同选题带来不同问题,避免同一课题同一问题的现象,与设计类课程倡导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统一。整个数据诱导问题的建课思路可简化为:学生线下调研采集数据——学习基本的统计与分析方法——数据整理和挖掘——找出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设计问题的依据与办法——专题设计作业验证。

二、人与环境交互的“新兴室内设计”课程导向

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杂志主编前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理查德·布坎南( Richard Buchanan)教授认为“新兴的室内设计应当使环境与人的交互更为紧密,需要将环境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进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这样的认识对于教育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相对于其他设计实践,这种根据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环境的做法还没有在实践、研究或理论上充分探索,属于室内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因此,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应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研究人的互动性,创造影响我们生活、工作、游戏和学习的室内行为环境。”[3]課程设置以人与环境交互的“新兴室内设计”为导向,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性来创造影响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室内行为环境。那么,如何开展人与环境的互动性研究?

可以从“物”“人”“场”三要素进行多维度关联去分析数据[4],借助于数据引导的方式,将空间物理数据(物)、人群活动数据(人)、场所环境数据(场)等室内设计关键要素通过数据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低年级时树立起理性观察和数据分析的意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室内设计课程学习中,能够朝着人与环境交互的“新兴室内设计”方向行进。

三、课程设计

(一)“数据”作为链条的框架结构

课程设计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课程导入、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以数据作为链条的思考方法让设计思维具有科学性地迸发,能使设计同时具备创造性和批判性[5]。通过“数据收集”发现问题,通过“数据整理”定义问题,通过“数据应用”来解决问题是四大板块的内在逻辑。四个板块分别采用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

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每个步骤对应不同的教学成果(阶段性作业)。在发现问题阶段,学生以线下学习模式进行。学生需要在老师提供的选题框架下自行选择研究对象,通过进行现场测绘、现场记录以及现场观察等方式,结合网络资料等手段,开展选题工作,该阶段工作成果以PPT的方式呈现;在定义问题阶段,学生以线上+线下学习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绘制必要的图纸,通过对比性研究等手段,提出问题。该阶段的工作成果以调研报告及测绘图纸等形式呈现;在解决问题阶段,学生以线上+线下学习的模式进行学习。基于前期问题总结性归纳,在数据指标的指引下提出设计应对策略,结合相关案例的研究,对所选对象空间进行优化设计。该阶段的工作成果以专业设计图纸的形式呈现。四个阶段环环相扣,每个阶段的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开展的前提。

(二)弹性学时

基于数据引导的室内设计教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充分利用了混合式教学时间分配上的弹性优势。首先,数据收集工作由学生线下完成,老师在线上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与挖掘;其次,学生在线下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完成对问题的定义,老师在线上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学生在线下进行问题解决的工作,老师在线上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由数据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师生之间是线上线下紧密协作,以解决问题为共同目标,虽然每位同学呈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针对问题的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将统一在学时计划的框架之下。

传统模式中课程调研占6学时,在线下完成。数据引导模式呈现新的特征,出现了 线下“6+N”学时分配模式,N是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与老师互动后增加的自主学习时间,虽然总的学时仍然为48学时,但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弹性时间。

(三)环环相扣的阶段性教学活动及质量保障

课程期间需要进行四次成果的汇报,分别是选题、调研报告、测绘和现状图纸、课题设计图纸四个作业。通过阶段性成果的方式来对学习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工作开展的前提,环环相扣。学生如果有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势必影响到下一阶段工作,不同阶段的工作成果有不同的形式,便于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过程控制对最终结果具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在四个课程作业期间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自己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在每个节点结束前会进行作业情况的汇报,松弛有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分阶段的汇报和分享,使学生有足够多的机会进行同学间学习交流,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四、教学过程

(一)以数据调研为选题基础

课程作业选题为开放式选题,要求学生选择方便于数据搜集和整理挖掘的一处室内空间进行调研,该空间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较为密切的人流活动,便于搜集人群在室内的活动相关数据。(2)面积适中(50-200平方米),具有开放性,便于实测与空间数据搜集。(3)需是边界完整的室内空间环境,以便基于调研数据进行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以最近一次课程为例,本次课程共有20位学生参与,通过对学生的选题统计梳理,发现选题主要集中在快餐店、饮品店、书吧等公共消费性场所,个别同学选择小型车站。总体而言符合课程设定的选题目标。

(二)数据搜集与整理数据调研分为三个部分:空间物理数据、人群行为数据、场所环境数据,每一部分的调研都对数据搜集的内容、方法和整理归档进行规定,学生根据要求进行线下调研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课堂时间老师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指导。

空间物理数据、场所环境数据的采集依靠个人现场测绘完成。主要采用实测、图像数据对比等方法对现状空间及环境各要素相关数据进行搜集,通过手绘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共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空间和环境的印象,引导学生对细节的重视,见图2。人群行为数据的采集则要求学生先了解统计学相关基础知识,例如数据来源、调查方法等[6],同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学习他人在同类型空间及同类问题上采用的研究方法[7]。要求学生是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对环境人群活动进行现场调查,最终以图表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其作业要求及成果,见表1。

(三)基于数据分析的优化设计学生在拿到数据后,需要独立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室内设计优化的解决思路,最后进行室内优化设计工作。完成从发现问题到定义问题,直至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完整学习过程。

以李嘉泷同学作业为例,其作业选题为广州市沙面旅游区的一处麦当劳快餐厅。首先通过现场实测获取空间数据,然后进行平面、立面等图纸的绘制。根据平面布局特点,将空间平面划分为A—F八个区,分别对八个区进行座位使用率、使用时常,使用人群特征的数据搜集。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种情况下人群对座椅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分析后定义出与室内设计相关的问题,如表1。

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分析,共发现五个问题,分别是:1.A区座位不足,外带等候占座,影响座椅使用率及就餐体验。2.D区4+2+4的座位中2人位的不合理排布,造成落座后心理舒适度降低,导致使用率低。3.B区座椅设计不合理,高度及座椅大小与空间现状尺度不匹配,导致该区使用率低。4.卫生间配置的不合理,数量及使用体验不佳。5.室内环境吸引力不足,设计风格与景区环境不够协调,游客的空间互动较少。基于五个方面的问题,该同学提出五种设计优化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最终作业,如表2。

五、教学总结

以数据为引导的《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了检验课程教学的成效,我们对结束课程学习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20份问卷,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参与的同学对调查都进行了积极和认真的回应。

在“室内数据关注度”问题选项中,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对相关场所室内空间尺寸等数据的关注度为4.7,学习后关注度为6.95,关注度提高48%,说明课程强调的 “数据”引导性效果显著,如图3;在“学习时间”问题选项中,课后花费的学习、作业时间与过往学习时间相比,70%学生时间多了一倍以上,其中有30%学生学习时间甚至增加了三倍以上,說明课程设计中的6+N的弹性学时模式起到了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时间投入,如图4;在“数据引导作用”问题选项中,数据调研对指导设计的作用获得6.65的平均分(1-10分),可见大多数同学对数据引导进行室内设计给予积极的评价,不过,6.65的平均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是对于数据引导的途径、方式,如何更有针对性的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模式对比性选项中,选择分阶段训练,大作业贯穿全程的同学为14人,占比70%。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课程设计以数据作为链条,分阶段学习及评价的模式持积极态度,相比传统以结果为导向型的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学生更认可本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结语

在国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回应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挑战[8]是文科专业教学中需要直面的问题。我校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综合类大学,作为商科院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如何将本学科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相结合,如何在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艺术学科的教学创新与探索,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环境设计课程中,将“商艺融合”作为课程改革探索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强化大数据和信息化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回应国家及学校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数据引导的《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本门课程的开设时逢疫情特殊时期,混合式教学方法得以贯彻,使得数字与信息技术不仅在课程内容层面,同时也在操作层面实现了良好的融合。本次课程只是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践的一次起步,未来需要总结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特别是数据的选择、数据的搜集、数据介入室内设计的途径与方法等各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在教学中持续探索和总结经验。

猜你喜欢
新文科问题导向室内设计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王晓燕室内设计作品
姜喜龙室内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