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那斯特拉钢琴小品《老牧羊人之舞》民间音乐元素的演奏诠释

2022-07-07 14:43冯勋琪
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触键踏板节奏

冯勋琪

摘要:《阿根廷舞曲》不仅是吉那斯特拉创作的第一首钢琴组曲,也是吉纳斯特拉早期钢琴作品中最具民间音乐风格和民间舞蹈特点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分为三首钢琴小品,其中《老牧羊人之舞》最具阿根廷民族音乐特色。

关键词:马波兰舞曲 节奏 触键 踏板

《老牧羊人之舞》中具有很多的民族音乐元素,如印加五音、马波兰舞曲的节奏等。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了解,分析作品中民族元素特有的演奏技法,对于理解和演奏《老牧羊人之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阿根廷民间音乐元素在该作品中的体现为切入,并根据自身演奏经验与体会进行曲中民族音乐元素演奏技巧的分析。

一、吉纳斯特拉与他的作曲风格

吉纳斯特拉出生于阿根廷的首都,是20世纪著名的阿根廷作曲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天赋,还未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音乐学院毕业便取得了众多国际作曲大奖。吉那斯特拉的作曲风格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客观民族主义时期、中期的主观民族主义时期和晚期新古典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交融三个时期。早期客观主义的音乐作品主要为钢琴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这时期的作曲特点是直接加入了阿根廷民族音乐素材如印加五音、舞曲节奏等进行创作;而主观民族主义时期的作品与之前早期创作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将民族因素直接运用,而是将民间音乐元素糅合进个人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中进行再创造,并运用了象征性的创作手法,体裁主要为室内乐与协奏曲;晚期的创作风格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逐渐从民族主义开始向表现主义发展。作为阿根廷著名的作曲家,他与维拉·罗伯茨、卡洛斯·查维茨和维拉·罗伯茨,被誉为“20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

吉纳斯特拉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音乐教育家。在社会活动方面,他在各国广泛传授从巴洛克时期至现代的作曲技巧,大大推动了当代作曲家的发展。在音乐教育方面,他的教学涉及从古至今的作曲技法,风格融合了阿根廷民族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新颖独特,在拉丁美洲多所艺术学院,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在中年时,他还创办了拉丁美洲音乐进修学院,并担任院长职务,斯特拉文斯基、科普兰、等伟大作曲家都曾在他的音乐进修学院中任教。

二、《老牧羊人之舞》民族音乐元素的演奏技巧

《老牧羊人之舞》是作者献给阿根廷作曲家Pedro Saenz的,作品完成于1937年,在吉纳斯特拉的《阿根廷舞曲》中最具代表性。作者将阿根廷传统音乐元素中的节奏型和多重调性等民族素材与现代和声写作手法相结合,传统的艺术魅力与现代的表现因素完美的结合与相互碰撞,给人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展现了作品复杂、多层次的结构,描写了阿根廷游牧民族朴实欢乐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游牧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老牧羊人之舞》为再现单三部曲式,6/8拍,速度为热闹的快板,风格俏皮、活泼,演奏者需演奏出情绪欢快活泼的音乐氛围。根据作品可以看出《老牧羊人之舞》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位老人,但是在传统思维上,我们脑海中的老人一般是头发斑白、佝偻着腰的,而作者笔下的老人却是活泼的、欢快的,给人以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感,激起人们继续探索的好奇心。

(一)马波兰舞曲的运用

在舞曲与音乐配合方面,作者在整个乐曲中融入了阿根廷民族风格的马兰波舞曲的节奏,这种节奏在作品中第11-18小节、27-34小节均有体现,这样的节奏使得《老牧羊人之舞》中老牧羊人的形象更具生动活泼的感觉。马兰波舞曲通常为6/8拍,是阿根廷平原地区的舞蹈,常用于男性之间的竞技比赛,也是阿根廷民族舞蹈中最具节奏性、技巧性、且具力量感的舞蹈。马波兰舞蹈在表演时,舞蹈著重突出的节奏变化,特有的节奏进行和节奏重拍,很好地展现了男舞者对节奏的把控和强壮的力量感。马波兰舞曲常以鼓和吉他伴奏,作者将左右手运用二八和切分音节奏加以模仿马波兰舞曲的节奏,演奏时要着重突出左右手打击音效。《老牧羊人之舞》的节奏以较快的快板速度进行,弹奏时随着速度的加快,需使用肩部带动小臂放松快频率的进行,在加快速度的同时,左右手节奏对位的协调性也要特别注意。

(二)不同音乐元素的诠释

在音响效果上,曲中由于需要模仿打击乐的敲击效果,吉那斯特拉在乐曲中重点突出了节奏的变化和律动,使得整首乐曲节奏和和弦的变化较为简单,音乐旋律感较少,具有规律性。由于主旋律的多次变化和和弦的重复,演奏者常常容易忽略了音响的色彩性,导致演奏得过于乏味、音响效果单调枯燥。因此在弹奏该曲时,演奏者要根据节拍的重音、和弦的进行和旋律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节拍重音上,左右手均采用了马波兰节奏,第4-8小节,左手为三个八分音符一组的节奏形式,右手则为左手节奏型的变形组合。上方声部右手的和弦以小二度交叉进行,下方声部左手使用单音以分解和弦进行,虽然上下声部的调性相差甚远,但在节奏上左右手可以找到对位而统一发展,音乐紧凑而富有活力。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曲中注意重音的改变,与第4-8小节不同,音乐发展过程中作者有时会将右手的重音改变,例如,在24-28小节,作曲家在右手高声部用休止符加以替代,休止符的加入使得6/8拍“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节奏重音规律有所变化,当右手第一个强拍音位置空缺时,就需要左手低声部的音来突出演奏,以保持节拍的重音规律,使两个声部达到和谐统一。在此作品之后的音乐发展中,如果遇到右手声部第一个重音用休止符代替的情况,演奏者要注意双手的节奏重拍配合,做到旋律和节奏的不间断发展和推进。在乐曲接近结尾的第55-60小节,吉那斯特拉加入了四分附点节奏和二分附点节奏,这两种节奏型常运用于马波兰舞曲乐句的结尾处,作者则借鉴过来,使原本热烈喧闹的场面渐渐归于平稳,为再现和尾声做准备。

在和弦进行上,例如:11-18小节的和弦进行基本为三个和弦的重复进行,可以适当突出每一个小节的第一个音,使和弦之间有重音的变化,句子的进行有非常强烈的推动感。同理,在乐曲之后碰到相同和弦重复进行时,重音对比也应有所改变,不能弹奏得太过死板。而弹奏时碰到不同和弦解决进行时,应注意和弦之间的解决和旋律的走向,从而做出不同层次的音乐变化。思考不同的和弦进行,对表达出《老牧羊人之舞》生动活泼的音乐氛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旋律发展上,全曲开始时弹奏的力度要做到很轻,这样才能为后面同旋律的重复做出一定的铺垫,但不能因为力度的减弱而影响每个音的清晰度。当乐曲进入到主旋律重复第一次时,作者采用了复乐段的曲式技法。两段结束感不同的复乐段,给作品加强了不一样的动感。在演奏时可增强音响效果,推动乐曲进行发展,而第二次重复时可回归开头的力度,在尾声中作者用变化重复的作曲技法,使整首曲子进入收尾的倾向感,最后戛然而止在左手的单音上,让人意犹未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第99-100小节采用了阿根廷传统民族的吉他元素,这与乐曲前段部分模仿打击乐的元素就形成强烈的音响对比。在这一小节的力度处理不仅需要做出弱的处理,而且要演奏出舒缓、悠长的效果,并在101小节回归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两种民族元素的碰撞也使得整首乐曲耳目一新,令人意犹未尽。作者在《老牧羊人之舞》中运用马兰波舞蹈的节奏和各种民族音乐元素,既让老人的形象焕然新生使整首曲子生动活泼,也成为演奏者需要着重把握的一大重难点。

(三)传统与现代融合

吉那斯特拉将民族音乐元素的印加五音、米隆卡、奥斯纳托伴奏音型和吉他和弦等加入20世纪双调性的作曲技法中,使民族和现代碰触出前所未有绚烂的火花,为世人争相模仿。双调性与阿根廷民族音乐“米卡隆”的作曲技法相似,是指在音乐的不同声部,使用了相差较远的调性,用两种相差较远的调性或黑白键对置的方式,减弱了较为连贯的旋律感,而重点突出模仿了打击乐的音响效果。双调性的出现,是民族主义作曲家對民族音乐和西欧和声技法进一步融合,为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两种调性的相互碰撞,常常会出现音响效果嘈杂,不和谐感较强的情况,这也成为了20世纪大多数音乐家使用双调性的难点。为避免两种调性在演奏时发生不和谐、嘈杂情况的情况,吉那斯特拉做出了两种解决方法。首先,吉那斯特拉使用了阿根廷民谣米隆卡中的双调性特点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手法体现在乐谱中第1-4、41-44、49-61和67-70小节。从谱中可以看出高低声部的进行,是由高声部的大调与低声部的小调相互对置的,右手高声部调性为C大调,左手低声部为降D大调,两种调性相差较远,但却构成了奇妙的音响效果。高音声部以四度音程的形式向前进行,为7个白键。低声部则将阿根廷民族因素印加五音加以运用,在降D大调的属音上构建五声音阶,为五个黑键。作者巧妙地将高低声部的调性区别开来,演奏时右手承担着7个白键的工作,左手承担着5个黑键的工作,运用节奏将右手白键左手黑键相互交错呈不协和的小二度进行,制造出不稳定的灵巧新颖的音响效果,表现出阿根廷老牧羊人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虽然两个声部调性相差较远,但吉那斯特拉利用了黑白键的对位、节奏的错位和民族现代技法的结合,使整首乐曲既减弱了不和谐感,又很好的突出了乐曲的民族特性,双调性的音响效果也十分突出,达到了听觉上的冲击效果,和视觉上的热闹氛围,极具阿根廷民族音乐特色,让人们联想到了意气风发的老牧羊人在互相舞蹈,跳跃的场景。其次,为避免出现左右手同时演奏时出现杂乱的声响,吉那斯特拉使用了分解形式,使高低音声部的音型达到平衡。在乐曲中部,作曲家取消了两声部各自进行的旋律线条,将左手低音声部的旋律进行弱化,着重突出了右手高音声部的旋律感。吉那斯特拉将第一部分的主旋律乐曲进行音区的升高、节奏型的紧缩与扩张、两声部调性的统一等变化发展,使乐曲层层叠进,达到音乐的高潮,并用“渐慢”和“离调”的作曲技法结束高潮,为再现做准备。乐曲发展到乐曲的结尾部分第71-78小节时,吉那斯特拉运用了阿根廷人民传统乐器吉他的自然音高“E-A-D-G-B-E”运用在曲子中加以创作,而这六个音的音高也正是《老牧羊人之舞》的主要音,作者很巧妙地将阿根廷民族因素又一次加入在乐曲中。曲中利用吉他的拨弦感,制造区别于乐曲前段部分打击乐的节奏感,使音乐一下归为平静,再用4个模仿打击乐的音将人们拉回,最后停留在左手低音上,意味深长。简而言之,作者很好地解决了双调性音响效果嘈杂和不和谐的问题,在20世纪音响尖锐,和声色彩丰富的作曲氛围中,《老牧羊人之舞》和谐生动的音响效果和和声色彩显得独树一帜,将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融合得恰到好处,是现代音乐史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

三、《老牧羊人之舞》触键、踏板的演奏技巧

(一)触键

《老牧羊人之舞》速度要求较快,曲子风格为马波兰风格,着重在演奏曲中鼓点的节奏律动感。吉那斯特拉为了能使钢琴模仿出打击乐的音效,将左右手的节奏用马波兰舞曲的节奏进行创作。在右手在弹奏时,需要注意手指的力量感和手腕的放松。在右手弹奏时,需要运用“敲击式”的弹奏方法。在触键前用3、4指和1、2成半圆形支撑掌关节,手指紧贴琴键,指尖收紧,手腕快速抖动,小臂放松,避免紧张僵硬。当指尖触键时,掌关节稍微收紧,模仿弹拨乐器的手型,用一瞬间的手指爆发力去“弹拨”琴键,再快速放松迅速离键,做到“松中有紧”,使音色发出干净、清脆有力、又不失弹性的音色。在左手在弹奏时,与右手放松手腕有所不同,手腕需要有力量,而手指保持跳动感,指尖灵敏集中。《老牧羊人之舞》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左右手的触键方式有所不同,演奏者需要把握好两手不同的演奏方式,避免声音死板、沉闷等。在乐曲音乐进行中不仅要把握好双手的触键方式,还要根据乐句的变化,分析每个乐句的进行,使音乐具有不同的声音质感、节奏和进行,让声音表现得更加丰富化,在进行中保持6/8拍的节奏感和律动感,弹奏均匀轻快,音色轻快。虽整首曲子大都是以模仿打击乐音效的“敲击式”弹奏方法为主,但有几处触键方法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例如,在第26小节中,右手与首段和弦小二度上下交替的形式不同,此处为平行向上的和弦进行,需要重点突出高音的旋律线条及走向。弹奏时手腕不能太过放松,需要手指和掌关节要支撑固定好手型,将1、2、4指指尖抓住琴键,手腕敲击琴键向上贴键移动,做到眼疾手快,快速找准位置下键。在弹奏乐曲第一部分,第1-36小节时,由于速度较快,手腕快速抖动,手臂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小臂会有酸胀感,这时要注意放慢速度练习,身体保持全部放松,特别是肩膀、小臂和手腕的部位,做到节奏点或者一个乐句结束后立即放松,即“快紧快松”,这样才能保证既加快了曲子的弹奏,又使声音清澈又具有活力。在第36小节之后,吉那斯特拉将乐段进行了首部的收尾,把八分音符的时值延长,并加入了“渐慢”处理,因而这部分的演奏不能弹得太过仓促,要与前段短促快速的八分音符形成鲜明对比。弹奏时手指触键力度要深,下键不能太快,需将手臂的力量通过小臂、手腕、手指,完全沉下去,将整个手臂的重量落到手指上,做到标记力度“ff”的强度。

(二)踏板

《老牧羊人之舞》整体风格为轻快活泼的,速度相对较快。节奏类型以较为短促的八分音符组合拍形式出现,也就说明我们需要用断奏的弹奏方法来演奏,因此在弹奏该曲时,不宜运用过多的踏板,以免曲解作曲家想营造欢快、动感的氛围,造成嘈杂、混沌的音响效果。《老牧羊人之舞》使用的踏板以节奏踏板偏多,只有在“渐慢”处理和尾声的地方需要加入“延音踏板”。在《老牧羊人之舞》开头处,出现力度标记“p”和“piup”的力度记号,需要做到弱和再弱一些的力度区别,如果手上的力度控制有所欠缺,在这两句乐句变化时可以加入弱音踏板来将这两个乐句区分开来,以表达出作者想要的情感层次。在演奏进行到A段结尾句的第36小节到40小节时,同时出现了“Rit.molto”与“ff”,两个表情记号,这两个记号用来表达一个段落的即将结束。这时力度达到了全曲最强,可以使用“延音踏板”来推进音乐发展,增强音乐色彩,从而起到渲染高潮气氛的效果。将乐曲从“p”逐渐向“ff”推进。但要注意在使用“延音踏板”時,要清楚节奏和和声的变化,在切分音强拍和和声变化时需要换踏板,保证踏板使用的干净。在乐曲结尾处第72-78小节,曲子与前半段的打击乐音效不同,作者是想模仿阿根廷民族乐器吉他中拨奏的演奏形式,这里需要营造出自由舒缓的氛围,此处的踏板可以使用长连音踏板。由于和声线条相同,节奏也为较长的分解音型,可以使用一个踏板,并在第75小节加入弱音踏板,使声音线条更为连续柔美,制造渐行渐远的消失感。

四、结语

作为音乐演奏者,我们要善于从乐曲的内涵去剖析作品,站在演奏者的视野下探索《老牧羊人之舞》中所蕴含的民族元素并很好地将作品思想表达完整,让更多音乐爱好者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万春.生命的律动——吉纳斯特拉《阿根廷之舞》音乐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

[2]刘莉.黑白键上的南美舞蹈——试析《三首阿根廷舞曲》的风格及演奏技巧[J].音乐创作,2014(5).

[3]舒灼.吉拉斯特拉阿根廷舞曲赏析[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2).

[4]徐向黎.传统与现代之间——简析吉纳斯特拉的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3).

[5]钱至美,刘圆梦.探析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民间音乐元素[J].音乐生活,2020(10).

[6]周怡嘉.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演奏分析[D].山东艺术学院,2020.

猜你喜欢
触键踏板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单踏板不可取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YOUNG·节奏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浅谈钢琴踏板的运用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