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理护理模式对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

2022-07-07 23:32何晓玲
人人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针对性恐惧宫颈癌

何晓玲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00)

宫颈癌前病变就是指重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有癌变倾向,如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长期存在就会转化为宫颈癌。目前临床对于这一疾病通常会采用外科手术或物理方式进行干预,可获得良好效果[1]。由于宫颈癌前病变有癌变风险,部分患者对疾病知晓率比较低,得知这一疾病后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均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临床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给患者疾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在常规护理当中通常比较重视患者的疾病护理,常规健康宣教也缺乏针对性,心理护理内容浅显,不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心理护理则能根据患者情况开展相应的护理,能对负面情绪予以最佳护理措施[2]。本文主要以我院收治的80 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分析其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于我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接收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共随机抽取80 例,经双盲法将患者分入不同组别当中,分别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纳入40 例,年龄26 岁到60 岁,平均(41.46±3.04)岁;病程时间为1 年到12 年,平均(5.87±1.85)年。参照组:纳入40 例,年龄25 岁到61 岁,平均(41.02±3.42)岁;病程1 年到11 年,平均(5.28±1.49)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为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患者均已经确诊为宫颈癌前病变;知情同意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沟通能力、精神状态异常者;合并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者;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为: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健康教育,并评估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患者对疾病了解的程度。根据其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导,说明疾病控制良好能有效治愈,预防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病情造成负面影响。

予以实验组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具体内容为:(1)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健康教育,主要方式为视频资料、宣传手册等,让患者能充分认识到疾病相关知识,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了解程度越高,则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作用越好,能缓解患者对疾病产生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针对认知水平比较低者,护理人员可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获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在健康宣教期间,需要耐心为患者说明疾病相关知识,简单讲解有关疾病的常识,对于患者的错误认知需要及时进行纠正;针对认知水平比较高者,则护理人员可通过资料传输、视频、图文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积极回答患者问题,提升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2)针对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期间要重视患者的身心状态变化,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结合患者的生理指标做好相应的认知指导,并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兴趣,并结合病情、年龄等予以心理指导,如指导患者通过音乐疗法、观看电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能适当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针对焦虑患者,可通过音乐疗法等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针对抑郁患者,可通过高评分喜剧电影缓解患者的抑郁程度;针对恐惧患者,则可多陪伴患者,通过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避免患者反复思考疾病相关内容。(3)增强患者家属支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与沟通,交流内容主要为患者的病情以及最近的情绪变化情况,说明患者情绪对疾病转归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尽量不要刺激患者,让患者放宽心,予以充足的关心与爱护,通过家庭精神支持方式促进患者治疗信念提升;在患者出院之后也要积极应用电话随访、家庭随访等充分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情况予以生活、心理以及用药等方面的指导。

1.3 研究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指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恐惧评分)、护理依从性。心理指标:焦虑评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抑郁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临界值分别为53 分、51 分,分数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呈现出反比例线性关系。恐惧评分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作为评估标准,这一量表为自评量表,分数为12 分到60 分,量表当中的内容一共有12 项,分数与患者对疾病进展恐惧程度呈现出正比例线性关系。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指标

护理前,对比患者的心理指标,显示对比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后,对比患者心理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指标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指标对比(,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恐惧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40 55.26±2.63 3 55.49±2.57 4 9.56±2.15 53.61±2.49 37.61±2.11 42.63±4.59 31.25±2.61参照组 40 5.29±2.45 53.52±2.44 42.19±1.96 42.66±4.51 35.69±3.06 t 0.3956 11.1178 0.1633 10.0582 0.0295 6.9820 P 0.6935 0.0000 0.8707 0.0000 0.9766 0.0000组别 例数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结果显示为实验组明显较高,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同时影像学诊断手段准确率提升,宫颈癌前病变的诊出率呈现出上升趋势[3]。多数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对本身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不足,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给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常规心理护理通常是予以基础疾病知识讲解以及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的简单介绍,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慰患者,但是对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并不显著[4]。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作用,也能提升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促进护患良好关系进展,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有助于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5]。

在患者的针对性心理护理中,家属的支持对于患者来说也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多多予以患者精神支持,能消除患者在家庭方面的心理顾虑,如害怕疾病影响到家庭经济等,促进患者积极对待治疗[6]。同时予以患者必要的随访,能促进患者以积极态度面对疾病,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予以患者在院外也能获得比较专业的护理服务[7]。从结果上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指标相比于参照组明显较低,护理依从性相比于参照组较高,P<0.05。由此可见,针对性心理护理应用于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中对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负面情绪以及恐惧程度均有一定作用,且具有针对性特点,采取各种各样措施之后能加深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知晓疾病可逆性,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对改善疾病预后有重要价值,缓解患者心理状态;在护理工作中也要结合患者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加强患者的信心,并与患者家属积极配合为患者提供动力,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中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从而降低患者对疾病进展的恐惧度,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针对性恐惧宫颈癌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