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对旱地藜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2022-07-09 13:48孙小东杨振常郑彩霞李榕鑫郭有琴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旱地白银密度

孙小东 杨振常 郑彩霞 李榕鑫 郭有琴

摘要:为了确定藜麦在白银市种植的适宜密度,以品种银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和处理间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分析,试验观察了不同定植密度对藜麦生育期、主要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密度为株距40 cm、行距50 cm时,银藜1号的性状、产量表现最好,折合产量为1 791.67 kg/hm2,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藜麦;白银;密度;产量;旱地

中图分类号:S 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6-0037-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9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on Yield Traits of Dryland Buckwheat

SUN Xiaodong, YANG Zhenchang, ZHENG Caixia, LI Rongxin, GUO Youqin

(Baiy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iyin Gansu 730900, China)

Abstract: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plant density for buckwheat production in Baiyin. Yinli No.1 was used as the material to tes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on the growth period, main traits and yields of buckwheat. With ANOVA analysis and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um traits and yield were obtained for Yinli No. 1 at a plant density with a row space of 40 cm and row pitch of 50 cm, in which the average yield was 1 792.80 kg/ha, this plant density ought to be promoted.

Key words: Buckwheat; Baiyin; Density; Yield; Dryland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苋科藜亚科1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一种假谷类作物[1 ],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秘鲁等高海拔地区[2 - 4 ]。藜麦籽粒富含蛋白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叶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为“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5 ],古印加人民也称其为“粮食之母”[6 - 7 ]。藜麦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等生物学特    性[8 - 10 ]。目前,藜麦在我国各省均有不同规模种植,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主产地集中在西北地区。为了确定其在白银市种植的适宜密度,我们于2020年进行了藜麦密度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党岘村。东经105.31°,北纬35.53°,海拔2 020 m,年平均气温 6 ℃,年降水量 450 mm,年蒸发量1 450 mm,无霜期130 d。试验地土壤类型为山地黄绵土,肥力中等,2020年藜麦生育期内总降水38次,降水量379.5 mm。前茬作物为小麦。

1.2   供试品种

指示藜麦品种为银藜1号,由甘肃省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9个不同密度处理(表1)。试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2.0 m2(5.0 m×2.4 m),共27个小区,田间走道40 cm。播前施入农家肥15 00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375 kg/hm2、尿素120 kg/hm2。采用全黑膜穴播机点播,每穴播种6~10粒,生长至4~6叶期时间苗,每穴留1株。

1.4   调查方法

田间观察记载藜麦各物候期和全生育期。记载标准:出苗期为植株幼芽漏出地面2~3 cm,且子叶平展的穴数达到50%的日期;4叶期为小区50%以上的幼苗第4片真叶完全展开的日期; 6叶期为小区50%以上的幼苗第6片真叶完全展开的日期;分枝期为小区50%以上的植株主茎叶腋开始延伸、顶端离主茎的长度达2 cm形成分枝的日期;显蕾期为小区50%以上的植株顶端形成花蕾的日期;开花期为小区50%以上的植株主穗花序开花的日期;成熟期为小区80%以上的植株瘦果成熟、颜色趋于一致、籽粒充实、外壳变硬的日期。全生育期为播种期至成熟期的天数。藜麦成熟期采用“X”形在每小区中选取5个单株取样,调查株高分枝形态、分枝习性、分枝数等主要性状及千粒重、单穗粒重、单株粒重等,按小区计产。

1.5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DPS 15.10进行分析,并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2可以看出,播后7 d(5月14日),处理1、处理2、处理3出苗;播后8 d(5月15日),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出苗。9个不同密度处理出苗后11~13 d进入4叶期,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为5月26日;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为5月28日。4叶期9 d后进入6叶期,其中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为6月4日, 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为6月6日。6叶期8~9 d后进入分枝期,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为6月12日,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为6月15日。分枝后12~13 d进入现蕾期,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为6月25日,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为6月27日。现蕾后28 d进入开花期,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为7月23日,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为7月25日。开花期后67 d进入成熟期,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为9月28日,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为9月30日。9个密度处理的全生育期为144~146 d。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的银藜1号全生育期144 d,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的银藜1号全生育期146 d。

2.2   主要性状

由表3可知,植株较高的是处理8和处理9,均为160 cm;较矮的是处理1和处理4,均为140 cm。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和一次分枝数均以处理9最多,分别为71、60、60个;处理8次之,分别为68、58、58个;处理2较少,分别为42、30、30个;处理1最少,分别为36、20、20个。9个密度处理的分枝形态均为直立,分枝习性均为匀生。果穗松散度均为紧凑型,穗色均為黄色。籽粒形状均为圆形,籽粒颜色均为白色。籽粒粒径最大的为处理9,为1.97 mm;其次是处理8,为1.95 mm;处理1、处理4较小,分别为1.86、1.84 mm。

2.3   产量

从表4可以看出,千粒重以处理9最高,为3.10 g;其次是处理6,为3.05 g;处理1最低,为2.75 g。单穗粒重最大的是处理9,为2.86 g;其次是处理7,为2.58 g;处理2最低,为1.07 g。单株粒重最大的是处理9,为172.00 g;其次是处理7,为132.00 g;处理1最低,为27.33 g。折合产量最高的是处理9,为1 791.67 kg/hm2;其次是处理7,为1 375.00 kg/hm2;处理8居第3,为1 366.67 kg/hm2;处理2较低,为575.00 kg/hm2;处理1最低,为483.33 kg/hm2。

采用DPS分析软件对不同密度下银藜1号的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5),区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825 0 > F0.05 = 0.026 2),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 = 0.002 7 < F0.01 = 5.233 9)。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对不同密度下银藜1号的产量进行多重比较,处理9与处理7、处理8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处理8、处理7与处理6、处理3、处理5间之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处理2、处理4差异显著;处理1与处理2、处理4差异不显著。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定植密度下银藜1号的全生育期为144~146 d。密度能够影响株高、分枝数、粒径、千粒重、单株粒重、单穗粒重等,这些性状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11 ],进而影响其产量。在参试定植密度处理中株距为40 cm、行距为50 cm时,综合性状表现较其他处理优良,在高海拔地区能够成熟,折合产量达到1 791.67 kg/hm2,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成虎,马维亮,崔建荣,等.  6个藜麦新品系在宁夏海原旱作区的引种评价[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5):67-73.

[2] 朱剑宏.  南美藜的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4-28.

[3] 王晨静,赵习武,陆国权,等.  藜麦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2):296-301.

[4] 魏玉明,黄   杰,顾   娴,等.  甘肃省藜麦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  作物杂志,2016(1):12-15.

[5] 刘文瑜,杨发荣,谢志军,等.  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旱性评价[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1,39(6):10-18.

[6] 陆敏佳,莫秀芳,王   勤,等.  藜麦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7):1343-1347;1446.

[7] 陈志婧,廖成松.  7个不同品种藜麦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23):266-271.

[8] 周海涛,刘   浩,么   杨,等.  藜麦在张家口地区试种的表现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1):222-227.

[9] 王志恒,黄思麒,李成虎,等.  13种藜麦萌发期抗逆性综合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1):25-36.

[10] 魏玉明,杨发荣,黄   杰,等.  海拔和经纬度对藜麦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2022,53(2):42-47.

[11] 李   想,朱丽丽,张业猛,等.  青海高原藜麦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及产量相关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0,51(10):20-27.

收稿日期:2022 - 03 - 25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创新引导计划)(20CX4ND005)。

作者简介:孙小东(1985 — ),男,甘肃靖远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研究。Email:61782187@qq.com。

猜你喜欢
旱地白银密度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旱地出芦笋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