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新闻采访方略与技巧探新

2022-07-09 22:17何志磊
民族文汇 2022年41期
关键词:时代

何志磊

摘 要:跨入乡村振兴时代,对基层记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除了要熟练掌握文字写作、图片摄影、音视频摄制等技术,还要练就贴身、贴近、贴紧的采访方略与技巧,尤其是在进行人物典型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和回访报道时,突出这个“贴”字,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村振兴人物报道:贴身感受动人细节

与一般性新闻报道相比,人物报道更倾向于发掘典型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价值。进行人物报道时,应在报道中着重展示主人公的优秀思想品质和个性特征等值得社会大众学习的闪光点,要将新闻人物最精彩、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带着真感情投身到采访报道中,要能挖掘独特的事例和细节,要从不同层面深入剖析和理解典型人物,深入发掘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的闪光点,让人物报道直击人心、有声有色。

在这方面,新华社记者张严平作出了表率。2005年6月2日,新华社播发了长篇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记优秀共产党員、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荣获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报道,就是作者践行"贴身采访”原则,同采访对象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艰险后结出的丰硕成果,从基层新闻采访的角度来看,这篇人物通讯精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回顾这次采访,张严平认为,采访的感受是空前的,在跟随王顺友这位乡邮员历经了白天、黑夜、寒冷、酷暑、高山反应、极度疲劳,以及种种惊恐和危险之后,张严平被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另一种人生深深地震撼。张严平坦言,之所以对王顺友这个人物有如此强烈的感动,对这次经历有如此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因为她真实地走进了王顺友马班邮路上的生活,真实地体验了王顺友的甜酸苦辣,真实地感受了他质朴而高尚的心。在《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中,张严平没有写出王顺友多少豪言壮语,而是贴身于人物,用群众的语言来表现王顺友的人和经历过的事,如她在白碉乡亲眼所见的场景:"路边等待着一群乡亲,见到他,都围了上来。有人给他递茶,有人给他塞鸡蛋,还有一个乡亲竟抱来一只活生生的老母鸡捆到了他的马背上。”这些细腻真实的细节描写使文章读来感人至深。

同样,光明日报原浙江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严红枫在人物报道中,多次贴身采访,挖掘出了很多最美人物、时代典型。如全国著名的两个"时代楷模"团队:在浙江省麻风村山坳里照顾麻风病人的年轻团队、在衢州照顾细菌战受害老人、抚慰民族伤痛的"万少华团队"。在釆写照顾麻风病人的年轻团队时,严红枫曾顶着炎炎夏日,三进麻风村,他夜宿麻风村,自己动手打扫麻风病人房间,这些采访经历让许多人感叹不已。最终,通过他的眼睛和笔触,麻风村10位年轻人的事迹感动国人,被评上了"时代楷模”,团队成员潘美儿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二、现场报道:贴近捕捉重要信息

现场报道是由基层记者在事件发生现场□述或者采访对话的形式,把新闻资讯直接播报出去。在乡村振兴时代,微博、微信能随时通过视频、图片等传递信息,因此当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必须奔赴现场,贴近事件发生地,贴近事件相关人员,快速准确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时地将新闻播报出去。贴近现场,贴近事件发生地,对一个记者来说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素养,在乡村振兴时代尤其如此。基层记者只有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慌乱、不畏惧,积极地冲上前线去进行基层新闻采访,才会得到其他记者因退缩而“躲"过的重要新闻。

在每年台风来袭时,在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或者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浙江日报记者总是能冲锋在前、贴近釆访,做好抗台报道。2015年5月,丽水里东村发生山体大滑坡,多人被困,各界关注。这起灾害事件报道是对浙报集团应急响应机制的考验,亦是对数月来浙报集团媒体融合成果的一次检阅。里东山体滑坡灾害大救援前后持续了九个昼夜,浙报集团全体釆编人员也奋战了九个昼夜。前后方报道团队连续作战,对灾害救援情况进行了全景式、全方位、全天候的"快、全、深"报道。截至11月22日救援结束,共刊发各类稿件600余篇,成为里东大救援的一支特殊力量,发挥了浙报集团在重大突发事件中高出一筹的舆论引导能力。"会采访提问、会写报道、会配音,懂得如何使用画面、挑选釆访内容,能出镜做串场、能做直播现场连线。”

三、回访报道:贴紧挖掘深刻主题

回访报道是指针对已经报道过的人或事,从新的角度入手进行再次采访,重新挖掘新闻素材背后的新闻价值。表面上看,回访报道和跟踪报道似乎有一定类似,然而两者之间事实上有一定区别。跟踪报道更加强调对新闻的持续关注和跟进,且每一次跟进过程间隔时间较短。回访报道则是在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后,再次对相关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以便进一步展现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而挖掘新闻素材背后的深刻主题。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回访报道的新闻报道方式通过对以往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回访和重新挖掘,通过客观讲述的方式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被称为"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的浙江B报记者徐永辉,就是一位擅长回访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1950年,徐永辉首次将镜头对准了嘉兴农民叶根土一家,记录下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家5□人的生活。此后70多年,他又对叶根土一家进行了200余次的跟踪回访,先后完成《一户农家十年间》《传家宝》《一曲难忘三十年》《历史的一页》《一户农家四十年》《一户农家五十年》《一户农家六十年》《根与土的七十年》等10多篇报道。他以镜头为笔,贴紧叶根土一家,在一次次回访中记录下了时代的变化和共和国发展脚印,在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4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把叶根土一家“全家福”的故事搬上舂节联欢晚会,徐永辉成了全国瞩目的“记者明星”。在徐永辉的镜头里,”叶根土”的名字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名而已,而是千千万万翻身农民的缩影。徐永辉用生动的视觉引导和独特的追踪报道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贴紧采访、追踪报道以及细节展示带来的新闻的震撼力。

结束语

当节目正式完成以后仍然未能做到全面性,必须在采访完成以后进行总结工作,为下一次采访工作奠定有利基础。利用丰富工作经验收集更多信息,不断提升现场控制能力,按照自己采访模式创新一套属于自己的采访报道形式,不断完善采访技巧,将真实情况与采访报道内容相结合,引导观众融入现场。

参考文献:

[1]罗蓝.全媒体时代我国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培养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时代
最美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追求健康的时代,你喝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进入多彩眼妆时代
雌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