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文学视角下威廉·布莱克诗歌艺术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

2022-07-11 14:34翟莉
关键词:象征隐喻意象

翟莉

摘要:从能源人文角度出发解读传统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文学视野,提供文学批评的新视角。透过能源文学这面透镜解读布莱克的诗歌艺术,发现布莱克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与能源相关的意象、隐喻和象征,在《天真之歌》中他构筑了“伊甸园”式的理想世界,与《经验之歌》中人们的痛苦和不幸形成了鲜明对比。《经验之歌》中诗人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现实描写和批判则以更为复杂、玄奥、深刻的象征和隐喻呈现出来。大量出现“火”的意象,“创造”“铁匠”和“创造者”的隐喻和象征都生动体现了能源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既揭示了人们对工业化生产中“创造”和“创造者”力与美的膜拜与敬畏,又表达了对其暴力与破坏性充满了惊骇与恐惧。

关键词:能源文学;布莱克的诗歌艺术;意象;隐喻;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2)03005107

一、能源与能源文学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能源支撑了人类生活的物质层面,也必然反映在社会文化乃至精神生活层面。人类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能源不断进行转化、能源不断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能源的发展史表明,能源的获取和利用与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紧密相连。能源历史学家一致认为,自18世纪以来,发生了前所未有、无可比拟的事件,即 “现代性转型”,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超自然发明,在某种程度上都与更高的效率和能源密切相关。“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改变了人类处理能源的能力与规模,能源的使用效率与强度大幅增加,为‘高能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 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强调《伊利亚特》就是用印刷机印刷出来的:“难道这首史诗,这段传奇,这缪斯女神,不都是在印刷工的酒吧里完成的吗?” [2] 能源的获取与利用是所有文明起源的关键因素,也是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3]

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的能源研究一直遵循着科學传统,分布于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具体分支学科中。在西方的公共政策中,能源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理论构想。而近年来,在西方学界,能源问题开始受到一些人文学者的关注,“能源文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被纳入了能源人文的跨学科研究范畴。能源人文视角下,能源文学可以被概念化为所有与能源因素相关的文学文本。能源文学涉及叙述、描写和反映不同能源形态的能源书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煤炭文学”“石油文学”“核文学”等不同类别的子范畴。一方面,早在“能源文学”概念被提出之前,这类文学作品就已经存在了,它们往往来自于不同的作者,面向不同的文学、艺术传统,采用不同的文学体裁以及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另一方面,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以能源为主题或者以能源为背景。在能源文学文本中,能源被视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物质能量,被隐喻性地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西方学界最早关注能源文学的是印度裔作家阿米塔夫·戈什(Amitav Ghosh)。戈什在20世纪90年代指出,石油在文学中遭遇了“神秘的沉默”,他向美国作家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美国为什么没有一部伟大的石油小说?”[4]由石油推动的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变化并没有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得到正面的表现,这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在戈什看来,石油吸引美国文学界眼球的方式,似乎带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污垢、阴郁的黑暗,充满了贪婪的、暴力激进机会主义的色彩,对很多美国人来说,石油是“难闻”的。彼得·希区柯克(Peter Hitchcock)进一步扩展了能源文学相关理论,补充了重要的社会、政治理论视角,他指出:“石油的表现似乎无处不在,为什么却相对缺席历史和社会形成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空间?” [5] 他认为,如果小说不能容纳石油,那么就好比文学中缺少了诗歌。

能源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更是人类历史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煤炭,到美国20世纪持续发展至今的石油,在矿产资源类别差异的表象之下,能源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角色是稳定、统一的。对于国家政治、经济而言,能源代表了传统或新兴的“工业技术”;而对于文学来说,能源则勾连了人类的记忆和语言,与不同能源相关的意象、象征和隐喻,在不同时代的文学文本中得到丰富、发展。同时,文学还回应、扩展了现实层面的经济、政治、技术议题,并将能源 (尤其是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转化为当代世界的一种象征性主题结构,成为一种诗意生成机制。[6]

二、从能源文学视角解读威廉·布莱克的诗歌艺术

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更替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塑造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直接推动力。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制度、文化、价值均直接受到能源因素的塑形影响。[7]能源革命的演化,引发经济生活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风俗、行为方式、文化生活、法律法规、宗教信仰等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文学变革也顺理成章。因为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历史现实的一面镜子。如美国著名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指出,文学就是“镜与灯”,是反映外界事物的“镜”,又是发光的“灯”,心灵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8]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工业革命,与英国18世纪下半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相互交织、共同展开。

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生活在18世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他亲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他的诗歌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折射着时代变革精神,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烙印,其诗歌文本存在着大量与能源相关的意象、象征和隐喻。他的代表作品有《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诗集,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晚期诗歌则以神秘、晦涩、玄奥、多义而著称。本文将从能源文学视角对布莱克诗歌艺术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便能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其诗歌艺术中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及诗意之美。

(一)威廉·布莱克诗歌艺术的“工业化”时代背景

1760年至1830年间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标志着欧洲农业社会的终结和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开始。这种社会的转型也带来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重大转折,随之而来的文学精神发生根本性改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1760年代,它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新时代。这一时期,英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新旧力量的撞击较上一个百年更为剧烈。工业化引领下的新机器发明创造的“煤铁复合体”以层出不穷的式样,使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飞速发展,使英国的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到世界领先地位,大英帝国开始向全球扩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使这一时期成为形成现代欧洲政治、文化、思想基础的重要时期。

实际上,“能源革命”才是这一切革命的源头,有了能源革命,世界才发生了工业生产领域内数不清的变革。这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当时机器都是由铁制成,其能源动力则是煤炭,因此常被形象地论述为“煤铁复合体”。这种“煤铁复合体”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了单人的能量输出,机器大规模地替代了人力,带来了人类文明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言,“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9]。虽然每到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都是能源的开发与转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作为工业革命先决条件的“能源革命”却没有进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回顾那一段历史时我们常忽略它的存在。

每一个经历了工业革命浪潮的人,一定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个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人们不断用“革命”一词来抒发这种情感:“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革命”,等等。而我们在这一序列之前,最应该郑重地补上“能源革命”一项。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煤炭迅速成为第二代主体能源,机械能取代了风力和水力,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英国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创造了财富和辉煌。在诗歌的研究方面,我们也要加入这一维度,因为那一切发生的最初一环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可以体验和观感的急剧变化的物质世界,也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反映在文学中。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变正在同步酝酿之中,这就是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这场革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诗歌作品,威廉·布莱克就是这场浪漫主义革命中当之无愧的先驱人物。布莱克的诗歌合集《天真与经验之歌》(《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合集)是其诗学思想萌生的摇篮,西方学者认为《天真与经验之歌》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标志。由他开始,英国文学便进入了一个浪漫主义思潮澎湃的革命时期,因为这部诗集已经明确表现出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时至今日,他的诗作、画作连同自身的独特魅力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成就了他生活和性格中的新颖、浪漫和虔诚的部分,他也被誉为“最具精神力量的艺术家”[10]。

(二) 威廉·布莱克诗歌艺术中的能源主题

威廉·布莱克出生于工业革命与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他将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独特体验凝铸在诗歌中。他的诗歌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提倡“理性”、安于现状的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结束,崇尚“热情”“想象”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兴起。[11]2他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最能体现他的诗画合体共生、互文见义的艺术风格。“前者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赞美心灵的纯洁与善良,后者展现了惨绝人寰的场景,揭示了现实环境的世故与丑恶,两者诗文质朴,对比鲜明,爱憎分明,代表了英国工业时代来临时人们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状态。”[12-13]

1. 《天真之歌》:“天真”是生命的热能

布莱克极具个人天赋,不仅是一位诗人,还精通各项技艺,其中包括刻字、雕版、绘画、诗歌,他将之融会贯通,首创了诗画合体共生、互文见义的诗歌艺术。这种独特的诗画一体的艺术为解读其诗歌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以《天真之歌》的扉页为例(见图1),通常印刷體英文拼音字母原本无法直接传递直觉视觉感,字母组成的词语也只能传达一个字面的含意;然而,在布莱克诗画合体作品中可以看到,几个字母都绘成了叶子,它们蜿蜒曲折地伸展,如随风舞动,充满活力,孩子一边指挥、一边打着节拍的画面,使人觉得手舞足蹈的“Songs”发出了欢乐歌唱的声音,于是只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字符号成为感性灵动的画面,充满直觉感悟力,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成为形象的、漂浮流动的形体,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引导人们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阐释。[14]

布莱克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充满能量的神话世界,他借鉴西方神学框架,构筑了自己的想象体系,其神话意象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圣经》和古希腊神话。布莱克在《天真与经验之歌》《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构建的“天堂”“伊甸园”充满了光明与温暖,天神掌握着雷电,众天神是天上纯火构成的星。在以“欢乐”为主题的《天真之歌》中,诗人展开了一个少年时代的极乐世界,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画卷:大自然的美丽、童年的纯真、青春的欢心、美好的爱情。诗人不仅描摹了“唱着快乐歌曲的牧童”“在青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也出现了“穿着可喜衣裳的羔羊”“快乐歌唱的鸟雀”,他认为“活着的事物都是神圣的”“热情是永恒的欢乐”。在他的神话诗《欧洲》中,他把孩子比喻成“火焰”般的自由精灵。

布莱克的《天真之歌》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他曾经说过,“天真是冬季的袍子”,可以御寒,“天真”是人类在没有遭受经验玷污以前的心灵状态。以此建构了“伊甸园”式的理想世界,体现了诗人心目中的“博爱、仁慈、怜悯与和平”的人道主义理想。布莱克惯于用简朴的语言来呈现复杂的思想,他的诗风鲜明、清新,充满驰骋的想象力。这种肯定人生的入世思想与诗人后来著作中反抗暴君、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是一致的。

根据布莱克为《天真与经验之歌》所定的副标题,天真与经验作为“人类灵魂的对立状态”,也需要相互平衡。[15]在《经验之歌》中,工业化的英国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生活,布莱克则将之描写为噩梦般的人间地狱。

2.《经验之歌》:工业化社会的“地狱流火”

《经验之歌》始作于1789年,经历过工业大革命的英国社会,随着资本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的残酷掠夺,农村人口失去土地、家庭破产和遭受精神折磨,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再加上英国连年穷兵黩武,对外用兵,人民生活日益贫困。诗人引导我们走进阴暗的街道、教堂和学校,去看大英帝国的君主、教会如何摧残那些“伦敦城里的花苞”。布莱克居住的伦敦日益成为世界工商业的中心, 因为那里正开展着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他诗中的每一幅画面都精准地展现了工业化社会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和被压迫者备受煎熬的痛苦生活。在《伦敦》一诗中,布莱克以画家的敏感构思出富有视觉形象的立体画面,他以广角式的镜头在伦敦城摄取几组景物层层展现,走过伦敦街头:行人个个愁容满面,扫烟囱孩子的哭声,受伤的士兵的叹息,流落街头妓女的咒骂和受惊吓婴儿的哭声。这几组画面呈直线状依次排列于富人“专用”的大街上,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背景灰暗的画面中,诗人运用了大胆鲜明的对比色:士兵的叹息如“鲜血般沿宫墙流淌”,扫烟囱的孩子的哭声震撼着每一座“乌黑的教堂”。鲜明的色彩,“哭泣”“叹息”“咒骂”“呐喊”的声音,整体上构成一幅“人间地狱”的惨景,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其中的现实社会的批评总结。

对称和对比正是布莱克的诗歌艺术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天真之歌》中,布莱克歌颂了心灵纯洁的理想境界,而《经验之歌》中则更多是表达了对由能源主导的工业化背景下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批评。“天真”之所以值得赞美,无非因为“经验”的现实世界腐败堕落。布莱克在诗歌中以内涵深刻的意象、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从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各个层面,无情地揭露了作为英国缩影的伦敦城中的种种罪恶。诗人准确摄取典型意象,深刻剖析18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诗歌中蕴涵了对真诚与虚伪、仁慈与冷酷、美与丑的辩证反思,同时也像一面镜子直观地反映工业革命时期物质文明与人道主义的强烈冲撞: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利欲熏心,给生活于其中的贫困人群带来了无数的灾难痛苦。

三、布莱克诗歌中与能源相关的意象、隐喻与象征

布莱克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其诗歌意象、隐喻和象征常表现为玄妙深沉、多义晦涩、充满神秘色彩,但他的这些隐喻和象征常深植于18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如果我们从他生活的环境加以考察,不难从中找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现实对他诗歌产生影响的痕迹。随着西方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能源已经成为各国最重要的物资,能源问题的双重性也更加明显,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是以对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无度掠夺为前提的,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地球自然生态衰败;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各阶级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现代人精神生活堕落。

1.煤铁复合体:恶魔的“邪恶”工厂

由于煤炭能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大规模运用,烟囱林立成为工业化城市工厂的象征。布莱克的长诗《四天神》中真实地再现了18世纪英国的“煤铁复合体”魔鬼工厂。统治者被描写成一个“建造帝国的大工头”,这个“大工头”日夜忙碌不停,逼迫工人们日夜劳动以工业支持殖民战争,无数人带着脚镣手铐在宫中呻吟:“先是贸易和商业,辛辛苦苦建造了商船和兵船,到海洋上航行;陆地上,生活的必需迫使人们,把儿童出卖做童工,他们日夜劳动直到生命熄灭,在深深的绝望中剩下一把皮包骨” [11]127 ,“他们铸剑,造战车和打仗用的板斧,把一切生活的技艺变成死亡的技艺” [11]127,“他们发明复杂的齿轮,齿轮以外又有齿轮,使青年人一开始就被迷惑,甘心日夜做苦工,他们不停地擦去铁锈,磨亮黄铜,辛苦做工,而不明白铜铁做什么用。他们为了赚一片面包,就把青春智慧花在可悲的苦工之中” [11]128。这些描述都详细具体形象地展現了现实的社会场景,真实地揭示了英国的工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剥削和奴役之上的。在这样的描述中,布莱克无情地揭示了资本家的自私、无耻与贪婪以及他们对劳动人民毫无底线的剥削,并且尖锐地指出现代化机械、资本贪婪积累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之间的联系。

在烟囱林立的工业化城市里,“扫烟囱的孩子”则是一个具象化的受压迫者的代表。《扫烟囱的孩子》分别出现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如果说《天真之歌》中的他还存有美好幻想,在《经验之歌》中,这个扫烟囱的孩子仅用短短的十二行诗即表达了无比的悲愤: “A little black thing among the snow, Crying “weep! weep! in notes of woe! ”(洁白的大雪中漆黑一团的小东西,哭呀,哭呀,在那里哭哭啼啼) [16]他是个以“扫烟囱”为职业的“洁白的大雪中漆黑一团的小东西”,他在风雪天里以悲哀的声调呼喊“扫烟!扫烟(Sweep)”儿童发音不准,风雪中断断续续,路人听来却是“哭啊!哭啊(weep)”,他衣衫褴褛,又粘上黑色的煤灰,所以说自己被穿上了“死亡的衣裳”,“因为我快乐,又跳舞又唱歌,他们还以为没有错待我,因而去赞美上帝、牧师和国王,在我们的痛苦上建成天堂” [18]262-267。这个典型的意象,每天要钻进仿佛鬼门关的地方,穿过令人窒息的黑洞,其工作真如恐怖的地狱,他以孩童的口吻说出的“天真”的话,是对童工的非人道遭遇提出的抗议,揭露了宗教对人性的麻醉,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忘却亲情,甚至父母因为受到虚伪宗教教义的蛊惑,成为宗教的奴仆,专心去“赞美上帝、国王和神父”,期望自己死后进入天堂,却对自己孩子的哭声、怨声和苦难视而不见,在孩子的“苦难上建起天堂”。虚幻的天堂与现实的地狱在这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2.火焰与火光的能源隐喻

布莱克诗歌以玄奥晦涩充满神秘的神话色彩而著称。“死亡”“火焰”“黑暗”“光芒”“翅膀”等特定的抽象符号常出现于诗人笔端,将奥秘隐藏在玄奥多义的隐喻与象征之中。 “火”的意象是能源最直观、最常见的原型。在《老虎》中,詩歌开头就不同凡响地运用了“火”的意象,“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老虎!老虎!火一样的辉煌, 燃烧在那深夜的丛莽)[17]144-148,以对称的、抒发强烈感情的两个“Tyger”开头的扬抑格四音部,暗示诗中的老虎不仅气势上咄咄逼人,而且更具“独特性和神秘性”,并且“熊熊火焰”与“黑暗林莽”的视觉意象形成对比。紧接着在第三四行又接连问出关键的问题:“什么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可怕对称?”[17]144-148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最后一节:“从何处取得你眼中之火?凭借什么翅膀敢攫取这火光?”[17]144-148诗人运用对称手法,将“能”变为“敢”,仅有一字之差重复了这一节,突出了创造的神秘与创造者的气魄。诗歌引用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文明火种、伊卡罗斯和代达罗斯用蜡做翅膀逃离克里特岛两个典故,来描述这位创造者在缔造“虎目”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其过程伴随着永恒的痛苦甚至葬身火海的威胁,从而体现创造者英勇无畏的胆魄。“火”的运用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而诗人创作《老虎》的时代,正是人类对“煤”的大规模开采应用开启了能源革命的时代。

在《老虎》中,老虎的形象是强悍威猛的,但其“创造者”强健的创造力和动机却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却也更加神秘莫测。诗中“distant skies”指的是太阳,他凭借翅膀逃出囚禁他们的迷宫、飞向自由的天空,但终因其蜡质的材料离太阳太近而着火,象征着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distant deeps”则指的是他后来坠落的海洋深处,使读者把如火焰般燃烧的老虎的眼睛与明亮的太阳、深深的海洋联系起来。“老虎”的眼睛“burning bright”,听觉上由爆破音、长元音和双元音构成铿锵节奏,视觉上则突出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在黑暗的森林里透露出令人惊悚恐怖的光芒,以颂扬“老虎”的神威和力量。因为带有了普罗米修斯的神性,虽然“森林尽管充满恐惧,却暗含高大正直的形象,正如老虎身上对称的条纹和布莱克勾勒的对称诗歌一样” [18]214-215。但它也有桀骜不驯、残忍血腥的一面,可见其带有极为浓厚的象征和神秘色彩。关于“老虎”的象征意义,历来有多种不同的阐释,从隐喻意义上解释为对“创造者”伟大精神的高度颂扬,对造物主威力的巨大惊叹。

3.铁匠和创造者的隐喻

《老虎》一诗中,老虎的制造过程可以想象为现代工厂中金属在熔炉中被炼选、打造的过程,既包含力量与胆略,又体现艰难和危险的双重矛盾。诗中一系列问句似乎在暗示这位“铁匠”创造老虎的过程,在这个神秘的地底车间,站在锻炉边,在铁砧上逐一打造老虎身体的各部分:“什么样的臂力,什么样的神功/把你心脏的筋拧制成功?” “在什么样可怕的手中你的心脏开始最初的搏动?”“什么样的铁锤?什么样的铁链?什么熔炉把你的脑子烧炼?”[17]144-148首先是闪着“熊熊燃烧着火光”的眼睛,之后是心脏、脚,最后是其大脑。诗人的意图似乎不是要描写“老虎”怎样威猛,而是要探寻是什么样的力量创造了这令人“望而生畏”的老虎,其节奏犹如铁匠用铁锤打在铁砧上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声响,被称为“铁砧式的音乐”,颂扬“铸造”老虎的那种惊人的创造力,不但具有君临一切的霸气,还有创造者创造“老虎”时所包涵的无畏的勇气和魄力。

在气势雄浑铿锵有力的诗歌节奏中,读者仿佛被带入了某个神秘的、响彻打铁之声的、火光熊熊的铸造车间。《老虎》中关于创造者的追问从第一节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关于“铁匠”和“创造者”的隐喻也一直贯穿其中。但丁在描绘各天体的运动时,也曾将造物主喻为“铁匠”。布莱克《老虎》一诗中的“铁匠”和“创造者”具有玄奥而深刻的含义。

在《由理生》(见图2)的画作中生动刻画出“创造者”的隐喻。这幅画是布莱克为自己的诗篇《欧洲,一个预言》所作的插图,画中的创造者手执圆规,创造出金色的光,划分出了光明与黑暗。这是一个关于能源的比喻。他像“上帝”一样被描绘成仿佛坐在世界边缘,一个充满力量的人物,像是被邪恶气氛笼罩着,专心地用圆规规划着。这样的形象似乎只有工业化背景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爆发如此的能量与震撼力!

“老虎”与“羔羊”的创造也同样体现造物过程中的紧张与矛盾状态:“创造了羔羊的手也创造了你吗?”《天真之歌》中的《羔羊》与《经验之歌》中的《老虎》,在很多方面两者都形成了对比,《羔羊》中描绘的是一个平静和谐的纯真世界,“羔羊”常常被解读为象征着善良、纯洁、温顺和平的产物[19],表现了天真的孩童与羔羊的交流,羔羊、孩童与上帝合而为一,上帝是创造者,也保护者,也是羔羊和孩童本身。因此,温顺和蔼的羔羊与令人望而生畏的老虎,象征对立的两元,象征创造的两极。两者是否出自同一创造者之手?创造“和平、纯洁”的手,也能制造恐怖、暴力及可怕的力量吗?将布莱克的《老虎》这首诗歌置于18世纪历史大背景下,于各种矛盾冲突中进行探究,就不难看出其困惑和探究的意义所在。

在布莱克的神话意象体系中, “创造者”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神秘形象。正如“火”的意象已经成为一种能量原型,它既象征着光明和温暖,又代表着桀骜不驯的自由、狂野和邪恶。威尔赖特在《原型性的象征》一文中指出“火”的另一属性:“非理性的突发性和蔓延性。” [20]伯克在《对崇高与美的哲学思想探源》一文中认为:“未经驯服的力量是崇高的,因为它从阴郁的森林中来,从充满吼声的荒野中以狮子、老虎、豹或犀牛的形式向我们走来。”[21]作为能源象征的“火”具有如此巨大的建设性与毁灭性,也许诗人布莱克正是想以此来象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力与美让人们膜拜,同时它又具有可怕的暴力与破坏性。诗人对“创造者”创造动机的沉思,源于对“崇高”与“神圣”的追寻,也源于对“恐惧”和“不确定性”的追问。

四、结语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大量意象、隐喻和象征,与第一次工业化的历史语境相关,他的诗歌像一面镜子,反映着那个时代。从能源文学的视角阅读布莱克的诗歌,可以更清楚地体会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能源运用密切相关,能源的符號和元素不断以意象、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出现于诗歌中,常常暗示着“创造”“建设”和 “动力”之源,既孕育着“力与美”的创造,也暗藏“暴力和毁灭”,具有双重性特征,促使人们深刻思考化石能源的双重性,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形成威胁。

布莱克的诗歌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现了英国18世纪后半叶“煤铁复合体”所驱动的社会现状以及底层人民痛苦煎熬的生活状态。诗歌中所隐含的焦虑并没有为同时代的人所体会,但诗人却已经超前地揭示出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他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诗歌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是他独具想象力的表达,代表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具体可见的意义。他诗中与能源相关的部分常常呈现为一种意象、象征和比喻,又可以呈现为一种状态和情绪、情感的描摹和抒发;能源既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又表现为一种景观;既是一种创造新事物可能性的探索,又能作为当下的典型体验呈现于诗歌艺术作品中。

参考文献:

[1] William MacQuorn Rankine.Miscellaneous Scientific Papers [M]. London: Charles Griffin and Company,1881:110.

[2] Karl Marx. Martin Nicolaus [M]. Grundrisse, trans.New York: Penguin, 2005:111.

[3] Ricardo Lopes Coelho. On the Concept of Energy: How Understanding Its History Can Improve Physics Teaching[J].Sci. Educ,2007,18(1): 961–983.

[4] Amitav Ghosh.Incendiary Circumstances: A Chronicle of the Turmoil of Our Times [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2005:139-140.

[5] Peter Hitchcock. Oil in an American Imaginary[J]. New Formations,2010 (69): 81.

[6] Ilya Kalinin.Petropoetics——Russian Literature since 1991[M/OL].(2015-12-02)[2021-05-10].http://dx.doi.org/10.1017/CBO9781107705951.007 Cambridge Books Online.

[7] 赵秀凤. 能源人文: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 25-35.

[8] Abrams M H.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 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9]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林俊宏,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31.

[10] Alexander Gilchrist.The Life of William Blake, with Selections from His Poems and Other Writings [M]. New York: Phaeton Press, 1969: 3.

[11] 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选:英汉对照 [M]. 袁可嘉,查良铮,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12] 应宜文.威廉·布莱克画境中的《天真与经验之歌 》[C]//中文学术前沿(第七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31-135.

[13] 应宜文.论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与《神曲》的诗画融合[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148-153.

[14] 章燕.论布莱克诗画合体艺术中的多元互动关系——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为例[J].文艺研,2014 (9): 38-47.

[15] 陈红.布莱克的“虎”的“天真式阅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11(2):79-84.

[16] 王佐良,金立群. 英国诗歌选集(上)[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262-263.

[17] 胡家峦. 英美诗歌名篇注释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148.

[18] Guy Cook.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214-215.

[19] Stevenson W H. Blake: The Complete Poems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9: 215.

[20] 叶舒宪.神话与原形批评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7.

[21] Cranston M. The Romantic Movement [M]. Liphoo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4:49.

Images, Metaphors and Symbols in William Blake’s Poetic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ergy Literature

Zhai L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humanities can provide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riticism.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energy literature,many images, metaphors and symbols are heavily loaded with energy significance and intensively reflected in Black’s poems and illustrations. In Songs of Innocence, he constructs an Edenlike ideal world, which stand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suffering and misfortune of people in Songs of Experience. "Innocence" is the robe of winter that can keep out the cold, and the love of nature is the "heat energy" that keeps people warm. In Songs of Experience, the poet’s descrip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 are presented with more complex, metaphysical and mysterious images, symbols and metaphors, suggesting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but also revealing the suffering of people’s lives. With the image of "fire" as a symbol of energy, metaphors and symbols "creation", "blacksmith" and "Creator" are presented again and again, signifying that energy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ociety. The "fire" image also reflects people’s ambivalent attitudes and aweinspiring experience towards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i.e. admiring the great productive power and beauty of "creation" and "Creator", and at the same time, fearing and terrifying its brutal violence and horrible destructive power.

Key words: energy literature; Blake’s poetic art; image; metaphor; symbol

猜你喜欢
象征隐喻意象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