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2022-07-11 14:44郭彦东王新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郭彦东 王新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现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现状,并提出了合理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體时代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新媒体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新媒体的界定

我国研究人员认为,现在的新媒体是指经过了计算机处理后产生的一种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和其他数字媒体等多种形式。虽然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新媒体有不同的概念,但大意是一样的,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传播媒介,给用户提供信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和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包括奉献、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优秀文化都是物质层面文化的表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三)新媒体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弘扬传统文化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和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媒体上的内容可能会让传统文化变得庸俗化和娱乐化,不利于大学生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新媒体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哲学、伦理、饮食、服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扎根于国家和民族之中,塑造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对人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如此,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调节和规范作用,通过正确的善恶观念纠正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谣言。在这种情况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着正能量,规范着大众的行为,降低了民众的恐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科研工作者、医护工作人员、解放军战士、普通劳动人员无私奉献,冲在一线……正是由于这些逆行者的担当,才让更多的人安居乐业。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正确认识自己,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自身修养。

三、新媒体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中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常态。在这一背景下,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影响,中西方文化也产生了融合和冲突。如西方文化借助新媒体渗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也越来越强,大学生在新媒体上非常活跃,新媒体中的一些思想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如西方的音乐、电影和技术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大学生没有完善的信息鉴别力

现在的大学生有着多元思维,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内容,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但是,网络中的信息十分繁杂,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信息辨别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导致思想比较偏激,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甚至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

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有着很激烈的反应,在没有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经常轻信一些错误的评论,甚至对生活失去激情,消极对待生命。

(三)大学生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

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少,网络沟通却越来越频繁。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谁也不知道发表言论者的真实情况,所以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仅如此,各种交友软件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和事,随心所欲说着自己想说的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尤其是对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在新媒体上想和谁交流就交流,不想和谁交流就不交流,但是这种交往方式不适合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相处,会导致他们过分依赖新媒体平台,产生更严重的社交障碍。

此外,新媒体给大学生屏蔽了现实中的一些信息。调查显示,有将近61%的大学生表示,在遇到困难时会使用搜索引擎寻找答案,只有26%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教师或其他学生寻求帮助。显然,新媒体上图文并茂的信息,能够给大学生的学习提供辅助,帮助大学生更快地得到答案。但是,寻求新媒体的帮助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主动思考,也不愿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味地依赖网络上的答案,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新媒体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促进新媒体平台建设

想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建设校园新媒体,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库。其中,素材库要涉及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还要用最新的形式发布。

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虚拟的社交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掌握最新的信息内容,高校也应该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不断更新动态和相应的信息,保证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及时输送给大学生。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把自己了解的信息分享到平台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此外,高校要开设学习专栏,设置讨论专题,注重舆论引导,给大学生提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要明确社会限制、道德约束和法律禁止的问题,让大学生在接触新的信息时,可以提高自律意識,抵制不良文化的诱惑和侵蚀,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维护文化秩序。

(二)开发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口述教学内容,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新媒体时代,教学发生了重要变化,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讨论组等多种不同的媒体平台传递教学信息,从而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大学生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可以在全新的教学平台随时随地学习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教师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题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与学生一起讨论。高校也可以建立校园主题论坛,让大学生随时调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独立思考的方式探究文化传承。

此外,教师要明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更好地与大学生互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用实践去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地指导大学生。

例如,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大学生懂得尊重、关心和理解他人,加强团队协作,懂得为集体服务,还要带领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践行这些道理。如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集体的手工作业,鼓励每个大学生发挥所长,在实践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好作业。

(三)发挥优秀文化的作用

时代在不断发展,文化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丰盈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也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文化更接地气,让学生和优秀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在课堂中给大学生传输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托于新媒体,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比如,在新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京剧社团、古诗词社团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同时,高校也可以开设国学科目,鼓励学生写名著的书评,或者让学生观看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影视资料。在浓浓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自觉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有消极的影响,又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英,李军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20(3).

[2]季海菊.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3]郝朝娜,孙鹏帅,唐晓,等.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

[4]梁瑶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7).

[5]李金初,牛玉发.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

[6]陈卫平.当代中国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19(5).

[7]李文龙,秦亚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9).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