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7-11 11:52吴红梅陈平清龙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7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吴红梅 陈平清 龙恒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是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1]。职业院校以全日制学生为主,该类生源大部分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对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教学管理改革普遍认识不足,学分认定与转换的业务开展效果不理想。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学分认定与转换业务为背景,分析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在学分认定与转换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关键词]学分认定;学分转换;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080-03

一、学分认定与转换背景

高职院校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是终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有力支撑。教育部2016年发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及省教育厅2019年发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均强调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关实施办法,以严谨科学、公平公正、实质等效为原则制定可操作的實施细则[2],基于以上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校于2018年开始编制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制度,至2022年针对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文件进行两次修订,目前我校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在平稳有序地开展,给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自2018年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以来,总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生申请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校学生主要为全日制在校生,大部分学生习惯了按部就班的上课学习、考试毕业等基本流程,对个人成果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没有特别的关注及需求,从2018年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以来,至2021年,我校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总体情况如下:2018年通过2人次学分认定与替换申请;2019年通过2人次学分认定与替换申请;2020年通过1人次学分认定与替换申请、2021年通过3人次的学分认定与替换申请。

在对在校生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的问卷调查中,共9132名学生参与调查,有8143名学生在校期间有各科转换为学分的成果,占参与人员的89.17%,见图1所示。从抽样调查的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均有相应的学习成果,但真正用在学分认定与转换中的不多。

(二)学分认定的范围有限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分认定均侧重于业绩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而对于自学考试、培训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在线课程学习证书、工作经验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则鲜少落实到位。在我校2018年试行修订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制度中,学分认定的范围只对创新创业学分及综合素质学分开展认定,符合条件的学生总体不多。

(三)学分认定没有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中

尽管我校2018年已修订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制度,但具体每一项成果,可以转换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哪门课程的学分或成绩,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如学生获得了竞赛的某个奖项,可以转换什么课程的学分,转换后的成绩是多少,没有具体的标准,往往很难将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规则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分转换中。

(四)学分的认定与转换工作管理模式落后

由于学分认定与转换执行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足,因此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工作还停留在纸质层面,原始管理模式中学生申请过程过于烦琐,尤其是跨校区的学生,为了申请转换学分,从提出纸质申请、提交佐证材料,找老师、找系部、找相关责任部门审核,整个流程跑下来几乎花了1个多月,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完成这些申请,各专业审核过程相对落后,无法做到实时审核。

(五)学生参与度不高,普遍对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办法不了解

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制度在各高职院校执行基本有1~2年,每年各高职院校实际符合学分认定和转换的学生并不少,但是提出申请的学生并不多。从我校最近的学分认定问卷调研来看,我校参与问卷调查的9132人中,有82.41%的学生从未参与过任何关于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相关申请,只有26.49%的学生了解过学校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细则。

三、相应对策研究

(一)拓宽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成果类型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规定,充分考虑在校学生及扩招学生的生源情况,制定学院层面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规定。2020年修订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制度中,则把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范围拓展到同等及以上学历的学分认定、低一级学历的学分认定、自学考试课程的学分认定、在线课程学习证书的学分认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业绩类成果。2022年修订的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管理文件中,则侧重把高职扩招的职业经历、退役军人的服役经历列入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认定范围[3]。

(二)研究制定相关专业内学分认证转换的实施

细则

不同专业对转换学分、转换课程、审核细则和依据均要做明确要求。在我校2020级及202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中,均提出要求按照学校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的规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明可以认定和转换学分的内容,如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细则,见文末表1,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分别对化工类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行业相关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科学研究等进行细分,确认每一项成果等级,按照等级认定学分数,列出对应可申请免修的课程,对应的免修成绩,及申请要求。通过该表格,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的每项学习成果均可找到学分认定与课程转换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分认定与转换的业务开展提供更具体的依据。

(三)研发制定可行的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

依据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业务流程,研发符合需求的网络信息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少走路,力求平台业务全过程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高效。2021年我校采购完全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并于2022年首次推行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网上业务流程,学生通过平台可提交相关的学分认定及学分转换申请,相关部门通过学分认定与转换模块对申请的内容进行审核,所有业务流程均在网上实施和开展。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审批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启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申请、审批、公示的流程,尤其为多校区的业务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措施,为业务的顺利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的相关政策宣传

一是入学教育阶段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政策宣传,并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转换细则对每一项可转换的成果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哪些成果适合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学分的认定与转换。二是入学之后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的问卷调查,向学生开展相关政策的调研及普及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基本理念,落实最新政策文件。三是在教务处网站开展公示所有政策文件,公示每学期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基本情况,建立专栏宣传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流程指示、案例解读等相关内容。

(五)将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纳入学校创强指标考核中

在学校创强指标考核的标准中,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的开展及申请的人数直接作为创强的考核指标,总分值2分,依照各部门工作开展的情况及学分认定与转换的人数给以相应分值。各系在创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鼓励学生积极申请,组织专业学分认证与转换评审小组,对学分认证与转换的申请进行审核及公示,有效地推进学分认证与转换业务的顺利开展。

四、实施效果

经过以上的有效措施,我校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相较于前几年有了较好的效果,我校大部分学生对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政策有了基本的了解,参与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学生人数也比前面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22年我校参与学分认定与转换人次达到203人次,共开展了认定成果53项,转换为相关课程的学分及成绩203项,远远高于前面3年的业务办理申请量的总和,由此可见,以上学分认定与转换措施的实施对业务的开展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五、结语

推进职业院校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发展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途径[4],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互通衔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5]。我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工作逐步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开放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范围,推动学分认证与转换的建设步伐,为我校开展加入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开展学分制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何理文,张芳,等.高职院校学分制模式下学分认定与转换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3):124-125.

[2]邓斌,白勤.學分银行的背景、内涵与可能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3):64-67.

[3]卢志高.面向社会生源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1):68-74.

[4]齐亚丽.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9(6):78-83.

[5]康蓓,张文辉,王晓军.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12-16.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基于项目化+翻转的物流信息系统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信息系统管理在社会中的应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