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猪育肥阶段采食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7-11 01:08卜亚歌陈奎蓉肖有恩覃燕灵吴细波司景磊兰干球
中国猪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猪转化率日龄

梁 靓 卜亚歌 陈奎蓉 肖有恩 覃燕灵 吴细波 司景磊 兰干球* 梁 晶*

(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2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广西南宁 530317)

猪的采食行为和饲料利用效率是养猪业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性状受到遗传、饲喂方式、饲养管理和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长白猪原产于丹麦,具有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等优点,常用作杂交育种中提高后代瘦肉率、产仔数、降低背膘厚的猪种。在现代养猪业配套系中,长白猪是优秀的母本猪种,也可以用做父本猪种与地方猪种杂交,可有效提高后代杂交商品猪的生产性能。对长白猪采食行为和饲料利用效率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为调控其采食过程,降低养殖成本,为改善长白种猪的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数据为2018年广西某种猪场长白猪采食行为数据,试验猪在21日龄断奶,70日龄左右转入生长性能测定栏饲养,每栏15头,待猪只适应1周后开始测定,至160日龄结束测定。

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由于猪只进入测定栏时间不统一,为提高数据准确性并保证数据量,在整理采食行为数据时选择90日龄为测定开始日龄,160日龄为测定结束日龄。养猪场使用奥斯本自动喂料系统(FIRE),收集测定栏内每头猪90~160日龄采食记录,记录试验猪的每日采食量、每次采食时间、每日采食时间、每日采食次数、每天的体重。计算每头猪平均每次采食量、采食速度、90~160日龄的饲料转化率(料重比)和日增重。

计算公式如下:

饲料转化率=(90~160日龄)总采食量÷(90~160日龄)总增重

日增重=(90~160日)龄总增重÷71 d

平均每次采食量=平均每日采食量÷平均每日采食次数

采食速度=平均每日采食量÷采平均每日食时间

1.3 非遗传因素划分

综合考虑猪场生产数据实际情况,选取性别、出生胎次和气候3个非遗传因素。性别分为公、母,胎次划分为1~7胎次,因猪场所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不明显,且猪舍已安装完善的控温系统,因此,以猪舍实际温度20℃为界限,划分为冷、热两个气候。

1.4 试验日粮

试验猪群饲喂未添加抗生素的全价配合日粮,日粮配方及营养成分见表1。

表1 生长育肥猪基础日粮配方及营养成分

1.5 饲养管理

猪的饲养环境保持一致,猪舍通风、控温系统良好,统一的饲养管理和免疫程序,猪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1.6 数据分析

获取的数据使用Excel 2019进行初步整理,以“平均值±3倍标准差”剔除异常值。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Orign 2022软件对采食行为变化进行2项式曲线拟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白猪生长育肥阶段采食行为变化

对收集到的444头长白猪在90~160日龄内的每日采食量、每日增重、每日采食时间、每日采食次数等4个表型进行分析(图1)。由图1可知,长白猪每日采食量随着生长日龄的增加表现出上升趋势(图1a),每日增重随着日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且变化不明显(图1b),每日采食时间(图1c)、每日采食次数(图1d)随着日龄的增加表现出下降趋势。

图1 长白猪生长育肥阶段采食行为变化

生长育肥阶段,长白猪采食量随日龄先显著增加,后趋于平缓。在108日龄前,母猪采食量略高于公猪,在108日龄时,长白猪采食量达到2.25 kg,之后公猪采食量略高于母猪;在95日龄前,母猪日增重略高于公猪,在95日龄时,长白猪平均日增重0.86 kg,之后公猪日增重高于母猪。公猪在127日龄达到最大日增重0.99 kg;母猪在123日龄达到最大日增重0.94 kg;在154日龄前,公猪采食时间大于母猪,此后母猪采食时间大于公猪,在154日龄时,长白猪每日平均采食时间95.5 min。公猪采食次数先增加,至112日龄达9.74次,之后随日龄增加而减少,母猪采食次数一直保持减少趋势,在98日龄前,母猪采食次数大于公猪;98~155日龄,母猪采食次数低于公猪;155日龄后,母猪采食次数大于公猪。

2.2 长白猪生长育肥阶段采食行为和饲料利用效率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由表2(续表2)可知,长白猪的性别对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均有极显著影响,公猪的平均日增重938 g/d,母猪的平均日增重为884 g/d,公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优于母猪(P<0.05);公猪饲料转化率为2.627∶1,母猪的饲料转化率为2.773∶1,公猪饲料转化率极显著优于母猪(P<0.01);公猪的平均每次采食量、平均每次采食时间、平均每日采食时间、平均每日采食次数、采食速度等与母猪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长白猪采食行为和饲料利用效率的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续表2 长白猪采食行为和饲料利用效率的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胎次效应对长白猪平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平均每次采食时间、平均每日采食时间、采食速度等方面均有一定影响。其中,第1胎时,长白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低于第2胎和第3胎(P<0.01),且显著低于第4胎、5胎、6胎(P<0.05),而第7胎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最低。此外,第2胎、第3胎长白仔猪在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平均每次采食时间、平均每日采食时间、采食速度等方面均高于其他胎次的仔猪。

气候对长白猪的平均每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采食速度均有极显著影响,较冷环境下(气温低于20℃)的长白猪平均每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采食速度等均高于较热环境下的数据,但饲料转化率也会升高(耗料量增加);说明较冷的环境,猪所需热量增加,为了满足生长和生存需要,猪采食饲料量会增加。

3 讨论

3.1 采食行为的变化规律

长白猪公猪和母猪在采食行为的变化上区别不大,在每日采食次数上,母猪表现出采食次数随日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而公猪在112日龄前表现出增加趋势,112日龄后每日的采食次数开始减少。在长白猪生长育肥的大部分阶段,公猪每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大于母猪,且每日采食时间和每日采食次数更多。王家迎等[1]研究了台湾杜洛克公猪育肥阶段采食行为与生长性能相关性,发现猪采食量越大,日增重越大,采食次数、采食量、采食时长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以解释在生长育肥阶段,公猪的生长性能高于母猪。高九昱[2]研究了杜洛克猪生长过程中采食行为表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杜洛克猪的日采食量、平均每次采食量和采食速率随着测定日龄的增加表现出上升趋势,平均每日采食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表现出下降趋势,平均每日采食次数随着日龄增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不明显。罗凤珍等[3]研究了30~60 kg大白猪的采食表现,发现随着体重增加,猪的采食时间下降,采食量增加,日增重先增加后降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李煜等[4]对自动测定站饲喂三元杂肉猪生长育肥阶段采食行为进行观察,发现随着猪只体重的增加,其日采食量、采食速度及单次采食量逐渐上升,平均每天采食次数在体重90 kg以后有显著的增加(P<0.05),日采食时长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渐减少,原因可能是随着猪只发育,其吞咽和咀嚼食物的能力变强,导致采食速度加快,采食时间缩短。

3.2 非遗传因素对长白猪采食行为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长白猪的性别对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影响,公猪日增重比母猪高且饲料转化率更好。司景磊[5]研究大白猪生长育肥阶段的采食行为发现,公猪的饲料利用效率比母猪高,采食量更低,背膘更薄,日增重更高,生产性能相较于母猪更好。胎次对长白猪平均每日采食时间有显著影响,第6胎的平均每日采食时间极显著低于第2胎和第3胎。温度对长白猪平均每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极显著影响,对采食速度有显著影响,较冷环境下的育肥猪平均每日采食量更多、日增重更高、采食速度更快,猪场的耗料量更大[6]。汪燕[7]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高湿,会导致猪群发生热应激,育肥猪发生热应激后,采食量显著降低。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保持猪舍适宜温度来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4 小结

通过分析长白猪的采食行为发现,长白公猪和母猪的采食行为没有明显区分。随日龄增加,每日采食量均表现为增多,每日采食时间均表现为降低,每日增重均表现为先增多后降低且变化不大。在90~160日龄的大部分时间内公猪的采食次数高于母猪。性别、出生胎次、气候对饲料转化率和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出生胎次和温度对不同采食行为性状有显著影响,性别对采食行为性状影响不显著。在生长育肥阶段,公猪的生长性能高于母猪。较冷环境下的猪平均每日采食量更多、平均日增重更高、采食速度更快。

猜你喜欢
公猪转化率日龄
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种猪选育中的“家系”问题
初配日龄对丹系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如何调教种公猪
种公猪使用年限缩短的原因及延长方法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蛋鸡合理投料量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