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领跑

2022-07-13 09:05伯宁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海试研究室奋斗者

文/伯宁

2020 年11 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潜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随着“奋斗者”号投入常规科考应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1 年,作为“奋斗者”号控制系统研发团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部(以下简称“研究室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研究室党总支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科研人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艰辛历程。从“海人一号”到“蛟龙”号,再到“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在水下机器人领域的探索研究进行了几十年,最终实现我国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

坚定信念,“海人”精神代代传

20 世纪80 年代,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应用”作为重点课题,并将“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作为我国发展机器人的攻坚目标。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缺少试验条件的情况下,“海人一号”在一个菜窖里进行了首次下水试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蒋新松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难关,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事业由此翻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探索4500”AUV 试验队临时党小组在科考船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蒋新松等老科学家们一生践行“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凝心聚力、敢为人先”的“海人”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研究室党总支融合“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形成优良的科研作风,在重大项目中打磨出一支能吃苦、能奉献、能攻关的科研队伍。

国家“深潜英雄”刘开周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10 多年前“蛟龙”号海试时,刘开周瞒着家人,不顾潜水器首次下潜的巨大风险,主动参加下潜试验。如今,提起当年的选择,刘开周认为很值得:“‘蛟龙’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参与研制与海试,深感荣幸,如果有机会,我还愿意去潜海。”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负责人祝普强以能跟随“深海勇士”号一探深海为荣,因为这圆了他的深潜梦。2017 年,祝普强外场试验与海试时间超过240 天,而他和团队的日夜奋斗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深海勇士”号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

2020 年3 月,“奋斗者”号研发项目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赵洋右耳听力突然下降。医生说是劳累过度导致,需要充分休息,否则听力可能永远下降。但赵洋放不下手中的工作,依然坚持工作。海试期间,赵洋作为潜航员下潜到10909 米,见证了“奋斗者”号创造载人深潜新纪录。

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先后开发了遥控、自主、水面和混合四大类型、八大谱系海洋机器人,在水下机器人领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国内领先科研成果。

筑强堡垒,党建引领聚合力

以党建引领科研,用科研锤炼党性。一直以来,研究室党总支把做好党建工作作为推进水下机器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把工作做到船上、做到职工家里、做到科研人员心里。

研究室党总支发扬将临时党组织建在船上的优良传统,在湖试、海试工作中设立临时党小组、组成党员先锋队,党员带头勇挑重担、解决难题。2021 年,“探索4500”AUV(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登上“雪龙2”科考船,这也是“探索4500”AUV 首次在破冰船上进行试验。试验队中的4 名党员在船上成立临时党小组,在现场开展党史学习,回顾了水下机器人科研团队的奋斗历史,学习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革命精神,每个人都更加坚定了攻坚克难的信念,增强了取得试验成功的信心。

团队外场试验多,研究室党总支就守好“大后方”。每年春节,研究室党总支都组织人员到坚守在海试一线的同志家中走访慰问,让家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更加理解科研人员奋斗的意义。如遇有科研人员在外海试期间家中突发急事,研究室党总支就安排支委前去帮忙,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迎难而上,“青年力量”显担当

在水下机器人研究室,越来越多的“80 后”“90 后”逐渐在锻炼中成为中坚力量。他们追寻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脚步,以实际行动为推进我国水下机器人事业的发展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2021 年4 月,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多机器人跨域冬奥火炬传递”项目启动,此时距离2022 年冬奥会开幕只有9 个月时间。年轻党员田启岩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0 岁的团队,担起了这一重任。时间紧迫、任务重大,田启岩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和试验水池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集智攻关和试验验证,关键技术一个接一个被攻破,田启岩和他的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制出两台机器人。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要让机器人顺利完成水下接力动作,还需要进行无数次测试与调试。在抚顺大伙房水库,科研人员在接近零下30 摄氏度的冰面上开展机器人试验。完成测试任务后,团队来到北京冬奥公园,在25 天时间里,开展了百余次测试和演练。有的人站在浸满冰水的冰面上,忍受着刺骨的寒冷调试机器人;有的人持续高烧,依旧坚守在科研岗位上。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却也是团队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这是很多人第一次不在家里过春节,他们只能在帐篷里跟父母电话拜年,通过视频看一看年幼的孩子……

2022 年2 月2 日,在北京冬奥公园举行的冬奥火炬传递活动中,两台机器人越过冰层,潜入水底,成功交接,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这一刻,这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欢呼雀跃、喜极而泣。在9 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以勇于挑战的担当、不惧失败的执着、甘于奉献的行动谱写了奥运与科技结合的动人篇章。

面向未来,研究室党总支将继续引领团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深入践行“海人”精神,发挥党组织、党员“两个作用”,为我国水下机器人事业的不断发展奋力攻坚,笃行不怠。

猜你喜欢
海试研究室奋斗者
“最美奋斗者”高铭暄的宣言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邢燕子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海试归来,国产航母测试了啥
基层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的改革走向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
上海党史报刊社表彰一批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有了青年团,工作容易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