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一直在战斗

2022-07-13 09:05连姗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11期
关键词:张家人生

文/连姗

2022 年3 月3 日晚,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隆重进行中,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深情诵读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止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故事徐徐铺陈,一位世纪老人的勇者人生感动了整个中国。于乱世中追逐光明,身经百战浴血拼杀,于绝境中挑战人生,归隐故里屡创奇迹。不屈的他,一次次绝地反击,用一副残躯坚挺起军人风骨,将一生沧桑演绎成旷世传奇,为非常境遇镌刻出无上荣光。

颁奖现场掌声雷动。镜头之外,一位耄耋老人端坐于电视机前,静静聆听,陷入回忆。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朱彦夫,一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式的传奇人物。

热血少年骋疆场 百战成钢写传奇

1933 年,朱彦夫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5 岁那年,日寇入侵,年幼的朱彦夫早早经历了人生之痛,父亲被杀、亲人离世,他与母亲四处逃荒乞讨。

国恨家仇使少年朱彦夫早熟而坚韧:战乱何时休?光明在何处?1947 年,朱彦夫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解放全中国、救赎劳苦大众的信念在他胸中点燃,14 岁的他毅然投身解放军,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两年后,作风顽强、作战英勇的朱彦夫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他先后参与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场战役,1950 年,朱彦夫赴朝参战,冰雪长津湖,使他遭遇了人生中最凶险的一场恶战。

1950 年冬,零下30 摄氏度的长津湖畔,志愿军九兵团与美军陆战一师交战正酣,朱彦夫所在连队受命争夺二五O 高地。

一个连对战两个营,连续两次冲锋失败。“再抢再攻!冲!”连天炮火里,全连战士杀红了眼,集中火力,第三轮猛攻终于报捷。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装备精良的美军以重武器开展反攻,连长、指导员相继牺牲,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守住!剩下一个也要打!”朱彦夫嘶吼着奋力反击,直至又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

几天后,冰天雪地里的朱彦夫获救。昏迷中的他,时常会发出呓语:“冲!”“守住!”医护人员含泪抢救。到了第94 天,朱彦夫终于睁开了眼睛。但他的双膝以下再无知觉,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左眼再也看不到光明,右眼仅剩0.3 的视力,世界在他的眼前一片模糊,那一年,他18 岁。

人生的序幕刚刚拉开,花样的年华如何承受?朱彦夫沮丧过,但想起捐躯疆场的战友,他下了决心:“既然不死,就要顽强地活!”在经历47 次手术后,朱彦夫借助着假肢,重新站了起来。而与之同时重生的,是一颗战士不屈的心,是一团向死而生的火。

70 年后,有人问朱彦夫,仅剩一人了,为何还要打?“就我自己了,我不打谁打!”忆及当年,朱老依然言语铿锵,壮怀激烈。

残障英雄归桑梓 勇挑重担换新天

换作别人,已经于国于民有功,且自身又因伤致残,本可以在疗养院里颐养天年,但朱彦夫却选择了离开。

“与其腐烂,不如燃烧。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副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儿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朱彦夫说着最没底气的话,却干出了最硬气的事。

“迈步脚蹬山,出门眼朝天。”张家泉村位于山窝窝,贫困闭塞,百废待兴。

归乡的朱彦夫感慨万千:和平年代,战士的任务是什么?带领乡亲,战胜贫困!1957 年,全村8名党员庄严举起右手,全票选举朱彦夫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勇挑重担,战天斗地。朱彦夫拖着17 斤重的假肢,变身铁腿支书,一干就是25 年,带领乡亲们创造了“山上松树戴帽、山下林果缠腰”的翻身奇迹。

张家泉村穷,穷在没地没水。村子里沟壑纵横,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三条沟阻断农田,使得田地七零八落难以耕种。朱彦夫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填土,农田成片;下淌水,洪水疏流。

他身体力行,率先挥镐抡锹,抬筐推车,艰难之处咬紧牙关跪着行、爬着行。

“有这样的支书,不行也得行!”全村人备受鼓舞,搬运土石2 万方,百年荒沟变良田;挖就水渠1500 米,打下三眼大口井,水源匮乏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朱彦夫创造的奇迹一个接着一个。

张家泉村弱,弱在没知识。全村老少识字者寥寥,朱彦夫自费买书,办起图书室,当起教员,执鞭上讲台。白天改天换地劳作,晚上一字一句教学。两年后,朱老师教出的百余名“夜校生”陆续成长为建设张家泉村的中坚力量。

张家泉村苦,苦在没有电。因历史条件所限,架电器材严重短缺,“光明”很难进山。朱彦夫奔走全国协调器材,终于在7年后,使“光明”穿越30 里山路走进张家泉村,全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群众的疾苦就是我的疾苦,我想用自己微弱的光,把这块土地照亮。”小山村灯火璀璨,朱彦夫眼含笑意。那一年,正是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东方风来满眼春”,张家泉的灯光照亮了沂蒙老区的奋进之路。

花甲之年留著作 极限人生树丰碑

1994 年,33 万字的《极限人生》和24 万字的《男儿无悔》横空出世,朱彦夫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是的,你没有听错,失去双手、仅余0.3 视力的朱彦夫写出了鸿篇巨作!“用笔写下经历,补上没有完成的任务”,朱老这样说。

我们很难想象他的艰辛,用唇齿咬夹着笔、用残肢束握着笔,7 年翻坏4 本字典,完成57 万字,写下战士之英勇,写下山乡之巨变,写出生命之不屈,写出中华之脊梁。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读着朱彦夫的故事,常会忘记他身有残障,因为,那些成就,于常人已是艰难,如此身躯、这般能量,实难想象。但读着朱彦夫的故事,从来不会忘记他是一位军人、一名党员,共和国军人的铮铮风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在他为国而战斗、为民而奋斗的足迹里得到了完美诠释。

猜你喜欢
张家人生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张家坤
秀秀台
人生中的某一天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只对你有感觉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