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境作亭 诗情画意
——拙政园三亭造境研究

2022-07-13 11:04康红涛
关键词:拙政园间距视域

康红涛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亭不仅为我国园林增添佳趣,而且扩大了诗文、绘画的题材。常见的亭踞山巅模式中的“山巅”意象是中华先民“望祭山川”的精神印记,与其相对的“丘垤”则映射黄河中下游四周高、中央低洼的山水聚落环境[1]。

绣绮亭、宜两亭分踞拙政园中、西部主体建筑远香堂、鸳鸯厅东侧假山之巅。荷风四面亭则立于中部水池岛山延伸出的三角平地上,与绣绮、宜两二亭隔水相俯仰。三亭巧妙地组景造境,既有柳宗元《零陵三亭记》“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之韵,又对拙政园中、西部时空序列的顺畅贯通、传统意境的回味无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胜境作亭

隋唐以后,荒野丛翳、林泉丘壑等自然环境经修整造亭并题以嘉名,则胜概自成[2]170-173。古人常以山巅、山麓、水岸、林间、竹丛等为“胜境”,以此作亭犹如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人力与自然则相得益彰。

拙政园乃文人园林典范。童寯先生赞其“经营位置,引人入胜,可谓无毫发遗憾者矣”、“布置用心,堪称观止”[3]17。拙政园初建时有小沧浪、深静亭、待霜亭、得真亭、槐雨亭和嘉实亭共6座,荷风四面、绣绮与宜两三亭则建于清朝。清初,恽寿平于壬戌年八月(1682年)“自南轩过艳雪亭”,此亭似为荷风四面亭[4]32。同治年间(1862-1875年),吴俊的《拙政园图》中已有荷风四面亭。宜两亭则在补园(即拙政园西部)建造(1877年)之前已经存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八旗奉直会馆图》中所示与今日拙政园略同,其中亦能看到绣绮亭矗立山巅。

1.宜亭斯亭——拙政园中、西部的布局

拙政园建园之初(明正德年间),若墅堂、梦隐楼隔水相对形成南北向主轴。乾隆年间,若墅堂易名远香堂。至晚清,远香堂南北两端以腰门、雪香云蔚亭为主轴,两侧以枇杷园、小沧浪水院为两翼,东西向则以梧竹幽居亭、荷风四面亭为辅轴。西部(补园)以鸳鸯厅、笠亭为主轴,留听阁、与谁同坐轩为辅轴。水池南岸建筑为住宅的延伸,北岸乃山水空间。若以荷风四面亭为中心,以荷风四面亭至浮翠阁(80.1米)或倚虹亭(80.5米)的距离为半径绘圆,由西至东依次连接浮翠阁、笠亭、宜两亭、溦观楼、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及倚虹亭9座建筑,即形成一条S型曲线,南、北两侧以华丽建筑、天然图画形成“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太极图,而远香堂、见山楼恰似阴阳两面的鱼眼(图1)。

图1 拙政园空间格局

2.安亭得景——三亭与拙政园中、西部的关系

安亭得景,实为造境。绣绮、荷风四面和宜两三亭从所处位置、外观造型等多方面既互为关联,又与其他园林建筑相照应。三亭皆各自因境成景,得景、成景各具特色。

(1)三亭均未在主轴上却对控制空间序列的节奏起着重要作用。绣绮亭既在远香堂、海棠春坞的连线上,又与嘉实亭一起组成辅轴,陪衬在玲珑馆的左、右两侧。宜两亭在鸳鸯厅、溦观楼连线北侧(实为鸳鸯厅东北角室与溦观楼的连线上)。荷风四面亭、宜两亭与待霜亭同为六角亭。绣绮亭为矩形平面,虽与雪香云蔚亭外形近似但东、西两面贯通,二亭面对远香堂,朝向彼此垂直而又各具形胜。

(2)绣绮亭紧倚枇杷园,可俯视整个小院,又可隔水对望绿漪亭、远眺西北隅的见山楼。宜两亭与倒影楼隔池互为高下,自宜两亭既可俯瞰西部风景,又可邻借中部秀色,此乃西部最佳处[5]59。绣绮、宜两二亭因地得景,不烦人工即获天趣。

(3)荷风四面亭一面因山、三面濒水,前后以曲桥相贯、四面皆景,与松风亭、西半亭、梧竹幽居亭遥相呼应。尤其从小沧浪透过小飞虹水面极为辽阔,荷风四面亭倒影、香洲侧影、见山楼角皆入眼帘,空间层次丰富、视线深远,有小中见大,豁然开朗之感。

二、诗情画意

中国风景园林如诗似画,与山水诗、画有密切关系、以诗情画意为主导思想[6]221。亭榭建筑乃山水之眉目,它们通常从整体构图出发,使游览者在步移景异中总能欣赏到一副完美的天然图画[7]117。

1.蕴诗情——地上之文章

造园如作诗文,讲究整体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亦必注意“过片(变)”。运用自如则气势完整、韵味隽永。晚清,拙政园中、西部虽属两园,但西部补园主人张履谦据两园历史渊源而“补残全缺”,逐有浑然一体之感。

亭榭匾额、楹联乃赏景的说明书。绣绮亭旁植牡丹、芍药。荷风四面亭四面皆荷,即无荷风尚觉风绕其中。而藕香榭(即见山楼底层)、香洲、听香深处(即倚玉轩)、雪香云蔚亭环绕四周,香气弥漫,而远香堂又与之相呼应。“荷风来四面”“香远益清”“烟浓水淡荷香浅”,以无处不在之“香”统一全境。宜两亭俗称梅花亭,周植寒梅且有梅花冰纹窗格、梅花形景框;亭内设梅花形家具、亭外梅花纹铺地。三亭由东至西依次展示春之国色天香、夏之香远益清与冬之暗香浮动。无形的香影勾勒出拙政园疏朗、淡雅的精神气质,突破有形空间的羁绊,托捧出晶莹剔透的空灵之境。

2.涵画意——山水之眉目

童寯先生称中国园林是三维的中国画,陈从周先生讲不知中国画理,难以言中国园林。隋唐时期,亭不仅广泛应用于园林中,作为最具文人意味的点景建筑也被大量运用到山水画中。唐代韩休墓中的壁画《山水图》(约740年)首次出现两座草亭错落于溪谷两侧[8]。唐以降,长江中下游流域集中涌现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亭组景”实例。宋画中屡见宅旁或宅后建亭,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约1110年)中院旁小丘之上建亭,院前左侧有两亭与之相映成趣[9]14-15。

绣绮亭、宜两亭均立于墙垣旁之假山顶。自梧竹幽居远望绣绮亭,其布局与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形态结构上有几分神似。1544年,文徵明的《江南春词图卷》一桥跨水、三水绕亭,远处柳树掩映高楼[10]198-199。同治年间,吴俊《拙政园图》中荷风四面亭则柳浪接双桥,与见山楼隔水相望。二图中的建筑造型、位置经营颇为相似(图2)。1950年代,李可染先生的《苏州拙政园》选取宜两亭、水廊、与谁同坐轩所围合的空间区域进行构图,生动表达出野逸的园林韵致[11]88。同期,陈从周先生在腰门假山处拍摄逶迤斜出的云墙及光影婆娑的绣绮亭[12]8。两幅作品在构图、观赏视角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出宜两、绣绮二亭所蕴含的画意(图3)。由此可见,三亭既可能借用了传统画意又蕴含了中国传统绘画之画意。

图2 《江南春图》(局部) 与《拙政园图》 比较

图3 宜两亭、绣绮亭的画意

三、 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指根据基地环境确定建筑方位、组织空间,从整体视觉审美考虑各要素的相互借鉴,最终呈现出完美的造园意境。

1.三亭与周围建筑所成角度

园林建筑既是观赏点,又是组景元素。三亭至周围建筑(均取建筑中心点)连线形成不同的视域,在此基础上三亭与周围的建筑存在以135°、60°分布的规律。

(1)60°视域。拙政园中三亭的60°视域则多出现在两水相抱的开敞空间(图4)。荷风四面亭与宜两亭、得真亭形成西南60°视域、与绣绮亭、松风亭形成东南61°视域;宜两亭与留听阁、倒影楼形成西北60°视域,留听阁与宜两亭、塔影亭形成东南61°视域[13];绣绮亭与倚玉轩、腰门成58°视域,腰门与倚玉轩、绣绮亭成58°视域,绣绮亭与腰门、倚玉轩连线围合出远香堂南部山水景观。荷风四面亭南望小飞虹,与香洲、倚玉轩所成58°视域。

图4 三亭的60°视域

(2)135°视域。荷风四面亭与宜两、绣绮二亭连线成135°,远香堂与绣绮亭、荷风四面亭成134°,见山楼与西半亭、绿漪亭成134°,倒影楼与浮翠阁、绿漪亭成135°,梧竹幽居亭至待霜亭、倚虹亭136°(图5)。这些视域多是处于水岸的建筑与左右两侧的建筑形成视线联系,对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有此类手法,如荆州园博园“灵犀园”在设计分析中就考虑了园址与纪山峰、荆州古城所成135°关系。

图5 三亭的135°视域

综上,三亭与周围建筑形成多处60°视域,腰门入口处、留听阁转角处也有同样的视域;位于水域转角处的倒影楼、见山楼及梧竹幽居亭均与两侧建筑成近135°视域(图6),与三亭所成135°视域相呼应。这样,从腰门入口处至远香堂、三亭及水域转角处的见山楼等三座建筑、留听阁,跨越了中西部形成了以远香堂为中心、以60°、135°视域相呼应的空间体系。它们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中既互为呼应,又不断变换景致,最终形成中西部互为因借、合二为一的完美境界。

图6 60°与135°视域互为呼应(底图选自苏州园林设计规划院有限公司编著《苏州园林》)

2.三亭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比例

表1 三亭与周围建筑间距及不同间距比值 米

图7 三亭与周围建筑间距比例关系(底图选自苏州园林设计规划院有限公司编著《苏州园林》)

(1)玉兰堂、见山楼为宜两亭、荷风四面亭附近的主体建筑。荷风四面亭-笠亭的间距为荷风四面亭-见山楼的2.5倍,两条间距连线的夹角59°;而宜两亭-荷风四面亭与宜两亭-玉兰堂的间距也呈2.5倍,两条间距连线的夹角56°。

(2)宜两亭、荷风四面亭与香洲(澂观楼)的间距比例:荷风四面亭-得真亭是荷风四面亭-香洲的2倍、宜两亭-见山楼是宜两亭-澂观楼的2倍,宜两亭-澂观楼与主轴鸳鸯厅-笠亭的间距相近、与澂观楼-见山楼之比为0.611。此外,宜两亭-留听阁是宜两亭-鸳鸯厅的2倍,而具有相似布局的绣绮亭-倚玉轩、远香堂-倚玉轩的间距比为1.5∶1。

(3)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宜两亭都在南北向水体的一端且形成经典对景:绣绮亭-绿漪亭为绣绮亭-嘉实亭间距的2倍、待霜亭岛东侧的三曲桥把绣绮亭至绿漪亭(53.32米)的间距一分为二,形成1∶0.612的比例关系(黄金比)。荷风四面亭-小沧浪(54.89米,即20丈)、荷风四面亭-小飞虹(38.93米),比例为1∶1.41;宜两亭-倒影楼(55.78米),至钓鱼台(37.22米),二者之比为1.5∶1。

(4)荷风四面亭处于全园中心,与周围建筑存在3组等距关系且跨越中、西部。另外,荷风四面亭依次与小飞虹、倚玉轩、远香堂、绣绮亭所成的间距之比均接近黄金分割比。

四、精在体宜

江南园林尤其以观赏为主的景象注重尺度设计,经过世代的营造实践形成一个习惯的尺度。

1.三亭对周围空间的控制尺度

绣绮亭、宜两亭与周围小院所成D/H值2~4。宜两亭与得真亭所成D/H值为5,绣绮亭与倚玉轩、腰门所成D/H值为6~7。绣绮亭至待霜亭、腰门入口曲桥D/H值为5,至见山楼D/H值为10;宜两亭至与谁同坐轩所成D/H值为2,至荷风四面亭D/H值为5、至见山楼、倒影楼D/H值为5.5,至待霜亭D/H值为10,至梧竹幽居亭所成D/H值为12(图8、图9)。

图8 宜两亭的D/H控制尺度

图9 绣绮亭的D/H控制尺度

荷风四面亭位于水池中汇聚四面佳景,与周围的见山楼、雪香云蔚亭、倚玉轩及香洲所成D/H值为3~4,与南北两侧的小飞虹、水岸所成D/H值为5,与待霜亭、小沧浪所成D/H值为7,与倚虹亭所成D/H值为10(图10)。

图10 荷风四面亭的D/H控制尺度

总体来看,三亭与水面相望的建筑、水岸、桥体所成D/H均有4、5、11、12。D/H为4、5时,宜两亭至水池西部角及倒影楼的尺度、荷风四面亭至溦观楼西部石矶及见山楼北部五曲桥、绣绮亭至待霜亭岛左右两侧的石桥及远香堂南部水池上的石桥;D/H为11、12时,宜两亭、荷风四面亭至待霜亭岛东部折桥及水池东岸,绣绮亭至柳阴路曲、西半亭。

2.三亭与周围建筑面积比

园之妙处在于大小对比。绣绮亭与雪香云蔚亭面积相等。绣绮亭与待霜亭的面积比为1∶2.5、与玲珑馆的面积比为1∶3、与腰门的面积比为1∶3.5;与绿漪亭、荷风四面亭的面积比为2∶1、见山楼(上、下层)与绣绮亭的面积比分别为3∶1、6.5∶1;荷风四面亭、宜两亭、待霜亭为正六边形,荷风四面亭与绿漪亭、西半亭、鸳鸯厅耳室面积相同;荷风四面亭与得真亭的面积比为1∶2.5、与梧竹幽居亭的面积比为1∶3.5、与海棠春坞的面积比为1∶4、与见山楼(上层)的面积比为1∶6、与倚玉轩的面积比为1∶9。宜两亭与倒影楼的面积比为1∶4.5,宜两亭与浮翠阁的面积比为1∶2.5,宜两亭与澂观楼的面积比为1∶3.5;雪香云蔚亭与绣绮亭、荷风四面亭的面积比为2∶2∶1(表2)。

表2 三亭与其他建筑的面积及面积比值 平方米

五、结亭造境

亭融入了中国山水画、山水诗文以及山水园林中,是中华古文化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代表建筑。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书法中之《兰亭序》、昆曲中之《牡丹亭》以及宋代文学中《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等。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表现出的优游山水、与民同乐的士人理想与同时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相映成辉[15]。更难能可贵的是醉翁欧阳修在醉翁亭不远处建造醒心亭,特命其得意门生曾巩写记表明此亭“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醉翁亭、醒心亭放在一起欣赏方能理解欧阳修在营建滁州山水中的真实用心。

结亭造境,“因地之势,度土之宜”,“既成之后,则皆以为不可易矣”[14]206为最佳。“不可易”就是建筑的体量、造型、位置与景境恰到好处。拙政园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及宜两亭偏居于主轴之外,既有遗落世外之闲云野鹤般的悠然自在,又在造型、视域、匾额、间距及面积的比例等方面对整体空间结构、意境起到极为重要“过片”、承接的作用,使得拙政园中西部犹如一曲低吟浅唱、百转千回的唐宋诗词,又似一气呵成、气势贯通的山水画作,随着游客徐徐移动而缓缓展开其跌宕起伏的空间结构,最终引人至回味无穷的空灵之境。

改革开放初期,冯纪忠先生在方塔园的竹林中设立一座既像宋代山水中的方亭又似倪瓒钟爱的空寂山水间的草亭——赏竹亭。它在表现宋代意境的同时,又用古朴的长条石凳贯穿内外空间。同时,赏竹亭在时间上承接赵宋、空间上联系方塔、何陋轩两座主体建筑。与其说亭是一座建筑,不如说它就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化身:坦坦荡荡、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浩然正气充盈其中,空无一物也可“坐观万景得天全”。此外,亭即使偏居一隅,亦能做到不可或缺、承前启后甚至画龙点睛之用,犹如陆游之“位卑未敢忘忧国”。

再回头看拙政园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宜两亭时,方觉它们融入了园主的更多情感。或许我们仅仅把亭当作一个点缀建筑,而古人则把亭当作借景抒情、由此及彼的媒介,甚至就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在新时代的中国风景园林中,如何展示文化自信、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6],亭——值得我们慢慢体会,深刻领悟。

猜你喜欢
拙政园间距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开始和结束
调整图标间距让桌面布局更个性
非均匀间距的低副瓣宽带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风雨拙政园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