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茉莉本草考证

2022-07-13 03:50方爱青刘娟李顺祥段彦李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本草茉莉植物

方爱青,刘娟,李顺祥,2,段彦,李娟,2

(1.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8)

野茉莉为安息香科安息香属植物,分布区域南始两广北部,北至秦岭、黄河以南,西及滇东北和川南[1],是安息香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野茉莉木质坚硬,可作器具、雕刻等细木工用材,种子可榨油供工业用,油渣可作肥料,民间常用其花、虫瘿内白粉、叶、果等药用,用治风火牙痛、风湿痹痛等[2]89-92,[3]80。由于野茉莉的科属名称在各文献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同时野茉莉别名较多,以“野茉莉”为别名的中草药也不在少数,但它们的植物基原不尽相同,存在同名异物、别名混淆的情况,且野茉莉性味归经不够明确,不利于后续的正确开发利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野茉莉”“安息香科”“野茉莉科”为词条,采用鼎秀古籍全文库、中医世家、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读秀、京都大学珍贵资料数字馆(https://rmda.kulib.kyoto-u.ac.jp/collection)、国立国会数字收藏图书馆(日本)(https://dl.ndl.go.jp/)、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资源平台进行检索。共筛选到相关资料244条,所涉及的古籍均出自清代,且以地方志为主;现代文献以图书为主,时间为1915年至今,主要集中在1953—1992年。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从野茉莉的名称、基原和药性功效3方面进行考证,为野茉莉正本清源、正确使用与深入开发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1 野茉莉科属、拉丁名及中文名考证

野茉莉最早收录于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与楚卡里尼(Joseph Gerhard Zuccarini,1797—1848)合著的《日本植物志》(FloraJaponica)[4]中,是西博尔德在日本的6年里(江户时代后期)收集到的植物之一,见于日本南部,木质白色且坚硬,5月开芬芳白花,秋季结果,非常美丽。但野茉莉的属名并非他二人首创,“Styrax”源于古希腊语,是指一种植物的芳香树脂,能作香料或药用,在林奈(Linnaeus Carolus)所著的《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5]与《植物种志》(SpeciesPlantarum)[6]中被用作属名使用。在林奈的分类方法中将其归为Decandria-Monandri一类,意为具有10个雄蕊1个雌蕊的双性花,模式种为Styrax officinalis。《国际藻类、菌物及植物命名法规》(ICN)规定,植物命名合格发表起点为1753年,1753年以前发表的植物命名是不被国际植物分类协会所认同的,林奈即为安息香属的最初命名者,按林奈双名法的命名规则,将安息香属现在的完整拉丁名确定为StyraxLinn.。而Styracaceae(安息香科)由Dumoritor在1829年首次建立[7],此后不断有学者对该科下面的种属进行整合与分类,直至江户后期西博尔德在日本发现野茉莉,将野茉莉拉丁名命名为Styraxjaponicus,并在FloraJaponica(1835年)中公开。1888年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8]将Styraxjaponicus汉名考订为野茉莉,1895年日本植物学家松村任三又将其考订为齐墩果[9]286;1918年《植物学大词典》[10]1313中也以齐墩果为汉名编载,同时将Styracaceae与Styrax. L译为齐墩果科与齐墩果属;1915年松村任三在《植物名汇》[11]订改版中又将齐墩果修订成野茉莉;其后中国学者贾祖璋等[12]260-267也指出旧时的齐墩果应为误称,仍将其称为野茉莉,将Styracaceae译为安息香科,并将齐墩果归于木犀科;1937年《中国树木分类学》[13]996-997将野茉莉收载为野茉莉科野茉莉属;1955年《观赏树木学》[14]171-172将其定为野茉莉科,别名安息香科;1958年《湖南野生植物》[15]认为野茉莉为安息香科野茉莉属;1959年《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16]收载为野茉莉科安息香属,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野茉莉的科属译名都是“野茉莉”与“安息香”的混用,黄淑美等[2]89-92在《中国植物志》中将其统一为安息香科安息香属,后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沿用至今。故野茉莉现完整拉丁名为StyraxjaponicusSieb. et Zucc.,以“野茉莉”为中文正名收载,安息香科安息香属植物。

2 原植物考证

野茉莉,现《中国植物志》[2]89-92记载为安息香科安息香属落叶小乔木StyraxjaponicusSieb. et Zucc.,高4~8 m,少数可达10 m。其树皮平滑,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嫩枝被淡黄色星状柔毛,后脱落。叶互生,顶端急尖或钝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近全缘或仅于上半部具疏离锯齿,上面叶脉疏被星状毛,下面主脉与侧脉汇合处有白色长髯毛,其余无毛。总状花序顶生,有花5~8朵,白色,长5~8 cm,4~7月开花;花序梗、花梗、小苞片、花萼皆无毛;花梗细长,开花时下垂;小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易脱落;花萼漏斗状,膜质,具不规则短萼齿;9~11月结果,果实卵形,顶端稍尖,有灰色星状毛,具不规则皱纹;种子褐色,有深皱纹。

自清代以来,诸多古籍记载有“野茉莉”,并有多种别名。清代有洗澡花[17]331(江东)、晚饭花[17]331(淮南)、紫茉莉[18]817,[19]849(江南)、夜娇娇[18]817(山东)、野丁香[20]481(云南)、粉豆花[21]671、秋丁香[22]14,[23]26(息烽县、武清县)或北茉莉[24]1811(昌平)之称,又因剥开花蕾如胭脂铅粉,如破蚌取珠,而被称为粉花[17]331、珠花[17]331。现代根据产地不同又有多种别名,如湖北,因叶子上结的棓子像狗爪,故名狗棓子或狗爪棓子[25];陕西[26]叫山麻杆、灰荆条(丹凤)、野拐枣(洋县)和脆果子树(镇巴);广东瓮源叫耳完桃[27];贵州[28]866叫野白果树(水城)、山白果(威宁)、木香柴或君迁子[29]929;福建有白雪花别名野茉莉一说[30]204。另外还有国内外学者考证出野茉莉的别名,如茉莉包[8](《中国植物名录》)、齐墩果[9]286(《植物名汇(订改)》)、候风藤[13]996-997(《中国树木分类学》)。本文结合植物基原对此进行全面考证。

2.1 古籍考证

古籍记载的“野茉莉”别名众多,研究发现,不同资料对其原植物的记载有所不同,存在明显的同(别)名异物情况。

古籍中最早出现“野茉莉”一名是在清代康熙年间高士奇所著《北墅抱翁录》[31],曰“凤毛引蔓极长,叶细如缕,附茎而生,稠密整齐,有若人巧,花如野茉莉而小,色大红,颇明艳,宜结小屏”。经考证该书所描述的凤毛为《中国植物志》收载的旋花科藤本植物茑萝松[32](图1),而野茉莉应是一种花似凤毛但花朵更大的植物。

注:1.茑萝松Quamoclit pennata (Desr.) Boj.植株部分图1 《中国植物志》中茑萝松的植物形态Fig.1 Plant morphology of Niaoluosong in Flora of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清雍正时期,余光祖《安东县志》[33]载“野茉莉,(花)紫白黄三色”,之后不少地方志与文集中都有野茉莉的记载。凌廷堪(1755—1809)《野茉莉花赋》[17]331曰其傍墙而生,早收晚开,有黄、白、红、紫数色,这与《安东县志》所载颜色无甚差异。文中也介绍了“野茉莉”一名的由来:“若夫拟诸茉莉,略罄形容……曰野者,取其意之萧远;曰紫者,取其色之鲜”,可见当时亦称其为“紫茉莉”。清道光时期,冯云鹏《扫红亭吟稿》[18]817谓其生于屋脚墙阴,开在秋天的傍晚,有黄紫两色,又叫紫茉莉,而山东有五色具备的又名夜娇娇;《小庚词》[20]481中依旧是傍晚开花,红黄紫白相映,有香味,云南叫做野丁香,结小黑果,因果可产粉敷面又名粉豆花。上述3篇词赋中所记载的野茉莉,在生长环境、开花时间、花朵颜色方面相似度极高,别名也有重叠,但文字中鲜有直观的形态描述,直到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21]671,对野茉莉的植物形态才有了详细的文字与图片(图2)记载,从中可见其叶对生,花冠漏斗状,花冠管较长,上部较膨大,顶端5裂,花多色,子如豆,深黑色,瓤白色可作粉故名粉豆花,根可治吐血。其花的形态与《北墅抱翁录》中凤毛花相近,但其他部位的形态并不相同。

图2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野茉莉植物形态Fig.2 Plants morphology of Yemoli in Illustrated Book of Plants

清光绪时期,《顺天府志》[24]1811中收录有草茉莉,并载“蓟州沈志作野茉莉,按紫者名燕脂花可染色”;《武清县志》[23]26载秋丁香,别名野茉莉,有红、白、紫数色,晚开清香袭人;《平湖县志》[19]849则说紫茉莉与野茉莉为同一植物,除紫色外还有黄白二色。通过检索“紫茉莉”一词发现该植物自明代便有记载,崇祯年间宫眷们常收集紫茉莉的种子捣碎蒸熟后用来敷面,名曰珍珠粉[34]。明中晚期陈继儒《重订增补陶朱公致富奇书》曰:“紫茉莉,一名状元花,春间下子,花紫叶繁,早开午收”[35]。清代的记载也多沿袭,如清康熙时期,陈扶摇所著《花镜》[36]一书:“紫茉莉一名状元红,本不甚高但婆娑而蔓衍易生,叶似蔓菁,秋深开花似茉莉而色红紫,清晨放花午后即敛……结实颇繁,春间下子即生”;《广群芳谱》[37]言紫茉莉又名胭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敷面,亦有黄白二色。现代《中国植物志》[38]中也收录有紫茉莉,为一年生草本,花朵簇生枝端,紫红色、黄色、白色或杂色,高脚碟状,午后开放,有香气,次日午前凋萎;瘦果球形,黑色,表面具皱纹;种子胚乳白粉质。经比对,上述古籍中记载的野茉莉实为紫茉莉科草本植物紫茉莉(MirabilisjalapaL.),而非本文考证的野茉莉。

宣统《南海县志》[39]中记载野茉莉别名臭屎茉莉,经考证,该书收载的野茉莉原植物学名应为臭茉莉,又称臭屎茉莉,早在清雍正时期何克谏所著岭南中草药专著《生草药性备要》[40]中便有记载,《本草钩沉》[41]载臭茉莉为马鞭草科亚灌木,花密生,如绣球。《中华本草》收录的臭茉莉有单瓣(图3A)与重瓣(图3B)2种,称因花型似茉莉而叶有臭味得名[42]573-574,也有说因其香气浓郁,几乎到达刺鼻的地步,所以被称为“臭”茉莉。该植物与现在的安息香科野茉莉相去甚远,故宣统《南海县志》中记载的非本文考证的野茉莉。

注:A.单瓣臭茉莉;B.重瓣臭茉莉图3 《中华本草》中臭茉莉植物形态Fig.3 Plant form of Choumoli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综上所述,清代古籍中记载的野茉莉原植物有2种,其中别名为洗澡花、晚饭花、粉花美人、珠花、紫茉莉、夜娇娇、野丁香、粉豆花、秋丁香或北茉莉的均为同一植物,即紫茉莉科紫茉莉(MirabilisjalapaL.),为草本,花高脚蝶状,颜色较多;而别名为臭屎茉莉的即马鞭草科臭茉莉(CherodendronFragransVent.),聚伞或伞房花序,香味浓烈刺鼻。2者植物形态与安息香科野茉莉相差颇大,均非本文所考证的野茉莉。

2.2 现代文献资料考证

现代资料对野茉莉的记载较多,但内容不尽相同,以1987年出版《中国植物志》[2]89-92第60卷(2)中收录的最为详尽,该书收载的野茉莉与西博尔德所著的FloraJaponica中的野茉莉为同一植物(图4A),为目前所公认。

自1895年松村任三将野茉莉汉译名考订为齐墩果(OleaeuropaeaL.)后,1918年的《植物学大辞典》[10]1313(图4B)也持此说。1937年,《中国植物图鉴》[12]260-267同时收载了野茉莉(图4C)与齐墩果(图4D),认为齐墩果为木犀科植物,“高五、六米,初夏叶腋抽花梗,缀生淡黄色小花,有芳香,果实椭圆形”,而野茉莉植物形态与《植物学大辞典》中描述的齐墩果一致。考证发现齐墩果始载于唐代《酉阳杂俎》[43],曰“齐墩树出波斯国,亦出佛林国,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也”,这与《中国植物图鉴》以及后来的本草学著作《中华本草》[42]193中描述的齐墩果(图4E)特征一致,因此,《植物学大辞典》将StyraxjaponicusS. et Z.译为齐墩果是错误的。此外,1975年的《青岛中草药手册》[44]称齐墩果为野茉莉的别名,也是误称。

注:A.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日本植物志》;B.齐墩果(Styrax japonicus S. et Z.)《植物学大辞典》;C.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 Sieb. et Zucc)《中国植物图鉴》;D.齐墩果(Olea europaea L.)《中国植物图鉴》;E.齐墩果(Olea europaea L.)《中华本草》

著名林学家陈嵘所著《中国树木分类学》(1937)[13]996-997和陈植所著《观赏树木学》(1955)[14]171-172也收载了野茉莉,别名候风藤。经考证,候风藤出自《植物名实图考》[21]517蔓草一列,载:“候风藤,南康(今江西省南部地区南康县境内)山田膛上多有之。长茎丛生,高三四尺,不作藤蔓。叶如木樨叶,面青绿,背黄白,有赭纹。春开白花,下垂如橘柚花,长瓣五出,反卷向上,中突出黄蕊一簇”。但本文考证的野茉莉为乔木,高数丈,花冠宛垂,与候风藤的高三四尺,花瓣反卷向上等特征不相符,所以2者并非同一植物。同时,祁振声[45]认为候风藤为安息香属植物白花龙。对比《湖南药物志》[46]中收载的白花龙(图5A),候风藤与白花龙的植物形态确实更为接近。

《中草药手册》(1970)中收载的白雪花,别名野茉莉[30]204,而在《中国植物志》[47]4和《中华本草》[42]132-133中白雪花以白花丹为正名收载,其为亚灌木,高三至九尺,茎有纵棱,叶柄基部抱茎,花高脚蝶形,白色或略带蓝色,集成顶生的穗状花序,萼管有黏毛,具黏性(图5B)。白雪花形态与本文考证的野茉莉差别甚大,并非同种植物。

《贵州经济作物图说》(1960)[48]记载的野茉莉别名有山白果。经考证,山白果目前公认的原植物应为珙桐科植物珙桐,《中国植物志》[49]载为蓝果树科,乔木,叶宽卵形,有毛,苞片下垂,色白。《中华本草》[50]中以果皮入药称山白果(图5C)。野茉莉果实外面密生有灰白色绒毛,形态与白果相似但略小,因此“山白果”可能是由此而来,但鉴于山白果另有其物,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混淆,建议不作其异名。

资料显示野茉莉还有君迁子一名,《证类本草》[51]记载:“君迁子味甘平,无毒,主止渴,去烦热,令人润泽,生南海,树高丈余,子中有汁如乳汁”,但野茉莉的种子无乳汁,以油脂为主,且根据《中华本草》[42]141-142以及《中国植物志》[47]105中的描述,君迁子为单性花,几乎无花梗,花冠壶形,浆果(图5D),而野茉莉为两性花,具长梗,显然两者并非同一植物。因此,将君迁子作为野茉莉的别名,在使用过程中易引起误用,不可取。

注:A.《湖南药物志》载白花龙;B.《中华本草》所载白雪花;C.《中华本草》所载山白果;D.《中华本草》所载君迁子图5 与野茉莉别名混淆的植物Fig.5 Plants confused with Yemoli's aliases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74)[52]记录了野茉莉的2个相似种:毛萼野茉莉和大花野茉莉,前者与野茉莉的区别在于花萼有稀疏的星状毛。后者花萼与花梗密生星状毛,《中国植物志》收录了毛萼野茉莉将其作为野茉莉的变种处理,有文献对野茉莉的叶绿体基因序列进行研究分析后表明,包括大花野茉莉在内的安息香属3种植物在聚类分析树中与野茉莉遗传距离最为接近[53],更多分子层面的研究对野茉莉植物溯源、系统发育学与进化的探索将提供重要意义。

经考证,现代文献资料中将野茉莉拉丁名译为齐墩果是错误的,齐墩果原植物应为木犀科木犀榄;山白果、白雪花、君迁子、候风藤均有其对应的原植物且非本文考证的野茉莉,将它们作为野茉莉别名应属于考订错误。候风藤是目前最易与野茉莉混淆的植物,为保证野茉莉资源的正确辨识和开发利用,建议及时修正。

3 药性功效考证

野茉莉的药性功效始载于《贵州草药》[28]866,书中记载野茉莉性温,味辛,祛风除湿。之后的本草专著大多沿袭这一记载(表1),后《中华本草》[42]147一书进行了补充,谓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1978年版《全国中草药汇编》[3]801云“辛、温。花:清火,主治喉痛、牙痛。虫瘿、叶、果:祛风除湿”,2014年版《全国中草药汇编》[54]543在1978年版基础上,删除了花可清火的功效。

表1 野茉莉性味功效Table 1 Property and efficacy of Styrax japonicus Sieb. et Zucc.

《青岛中草药手册》[45]记载的野茉莉药性与其他有较大差异,云野茉莉性寒、味苦涩,收录的用法为未成熟果实捣碎生用,因此该书记载的性味可能单指野茉莉未成熟果实。《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55]314中有以根入药的记载,笔者认为野茉莉作为木本植物,以根入药似有不妥,有待进一步考证。《特色中草药及配方》[56]3在《贵州草药》记录的基础上,将其性味功效修改为“甘、淡、微寒,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但该性味功效具体从何考证而来,以及具体的药用部位都尚不清楚。《桂北药用植物资源现代研究》[57]310增加了归经记载,谓其味辛、苦,性平,归心、脾经,是唯一涉及归经的典籍,但性味记载又与大部分资料有差异,单凭此书似也不足为据。目前一般认为野茉莉药性功效仍为辛、苦、温,有小毒,能祛风除湿,但其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性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阐述。

4 结语

综上所述,野茉莉最早由西博尔德发现并确立其拉丁名而沿用至今,亨利氏在中国生活时对当地的植物进行了收集并考证,将Styraxjaponicus汉名译为“野茉莉”,后虽有别的译名但经考证发现实为误称。野茉莉科属拉丁名一直以来都没有争议,唯其汉译名存在混用问题,黄淑美确定的安息香科安息香属虽被公认,但至今仍有不少文献资料以野茉莉科或野茉莉属称之,笔者建议这方面应予以统一。

通过植物基原考证发现,清代古籍所收载的“野茉莉”原植物有2种,分别为紫茉莉与臭茉莉,洗澡花、晚饭花、粉花美人、珠花、紫茉莉、夜娇娇、野丁香、粉豆花、秋丁香、北茉莉这些别名均指紫茉莉,与现在的野茉莉并无关系。现代文献资料中的齐墩果、候风藤也并非本文考证的野茉莉;山白果、白雪花、君迁子这3个野茉莉的别名均为其他科属植物,在使用过程中因别名问题容易产生混淆,造成使用不当,建议及时修正以便后续的正确开发利用。

大部分中药典籍记载的野茉莉药性以辛、苦、温为主,且未根据其具体的药用部位进行性味分述,笔者认为以中药四气五味为据,野茉莉花清火,主治喉痛、牙痛,与其叶、果、虫瘿能祛风除湿应属不同性味,各资料中一概以辛、温、苦论之或有失偏颇。现代文献对野茉莉各部位尤其是花、叶的研究并不充足,更缺少从药性理论出发对野茉莉的研究。野茉莉具体的药性有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野茉莉具有祛风除湿、清热之功效,其用法多为干品煎汤内服以及研末烧熏,具体的药用价值、性味、归经、炮制加工、配伍、用法用量和药理作用等有待深入挖掘与研究。本文通过对野茉莉的名称、植物基原以及药性功效进行考证,梳理了其历史沿革与发展,为安全、有效、合理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野茉莉资源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猜你喜欢
本草茉莉植物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水中的茉莉
茉莉雨
茉莉雨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茉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