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童书出版的真与美?
——对话童书独立出版人杨旭

2022-07-14 09:34
出版人 2022年7期
关键词:童书策划绘本

记者|杨 帆

绘本不是随便几笔勾勒出的“文配画”,少儿百科也不是网络检索出来的内容大杂烩,童书出版考验的是专业出版人和策划编辑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童书独立出版人杨旭

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如今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也引起了出版行业,尤其是童书出版行业的“集体自查”。作为图书行业零售占比28.1%的少儿图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功能,也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要责任。绘本和百科,是两个对培养孩子的认知、情商、艺术审美力尤其重要的出版板块,那么它们将如何承担起这份重任,在审美和知识的角度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呢?

在图书出版行业深耕18 年,策划过“超级飞侠3D 互动图画故事书”系列、“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的杨旭是业内难得兼具艺术设计背景和儿童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资深策划编辑、营销人和出版人。在与《出版人》的对话中,她结合自身的从业经历,讲述了她对童书绘本和百科的策划理念和想法。让我们来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杨老师毕业于国内知名的专业艺术设计院校,并且在艺术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进行过专业学习和研究,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下童书绘本策划中的故事性、知识性和美感设计?

童书不同于成人图书,因为它除了知识性,还承担着“育人”的功能。童书也不能等同于“艺术品”,因为它承载了多重功能。这里的“育”包含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性格培养、道德培养、艺术审美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等等。以绘本为例,一本好的绘本,会具备这几个关键特征:故事设计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画面设计具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人物设定符合特定阶段的儿童心理。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学理论,2-7 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通常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常把事物拟人化,这一阶段的儿童也常常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一时期的儿童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还无法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比如,你问一个4 岁的孩子“为什么天黑了?”她也许会回答“这样我才能去睡觉”。“为什么太阳会发光?”孩子也许会回答“为了让我暖和”。“小船晚上会去哪儿?”他们也许会回答“它们像我们一样去睡觉了”。因此,绘本故事的设计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设置对话和情节,这样孩子才能有认同感。

其次,画面设计应具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美感和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的艺术感知力和美感,不是逛几天博物馆或看几次画展就能培养起来的。童书,作为陪伴孩子美好童年时光的一个重要载体,承担着传达美感的重要责任。无论教材,还是课外读物,我们都应该时时刻刻牢记,用最好的匠心和设计,呈现给孩子最美的童年读物。那么什么是美的?古往今来美学专家对美的解释各不相同,我们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读,《现代汉语词典》对美的定义简单通俗,就是“好看的,令人满意的”。

在此,我没有强调童书设计的“艺术性”,因为我个人认为,“艺术”和“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所有充满艺术性的读物都适合孩子,因为艺术的概念很广,艺术可以是反叛的,例如前卫艺术,前卫的艺术设计就不太适合放在儿童读物中。例如,超现实主义的经典美术作品含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冲击力,但也常常含有性暴力内容,在童书设计中,我们则不应该借鉴这类不适合的设计范式和内容。相反,美是有基本法则的,因此以美学法则为基础的设计更适合儿童读物。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大卫,不可以》《彩虹色的花》等,这些绘本不仅再现了儿童心理,而且画面具有超强的冲击力,还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孩子人生的道理。

人物设定符合特定年龄段的儿童心理,比如绘本故事中,人和物都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这也恰恰符合2-7 岁孩子的认知特征。学龄前的儿童会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他们甚至相信梦是真的。童书故事设计中,万事万物都可以“活”起来。例如,经典绘本《爱心树》中,那棵大树就是一个不断奉献给予的拟人形象;简单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付出与索取;我们传唱的经典儿童歌曲“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

总之,童书策划的大忌讳就是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去编写,或者以成人的逻辑去讲述道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作为童书编辑,应该了解各个阶段的儿童心理,用最为适合的方式设计童书,使童书不仅起到图书应有的传达知识的目的,更应该起到引导成长、育人的功能,同时潜移默化地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敏感期的实际问题。

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绘本设计?

目前,中国童书市场中的绘本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国外获奖绘本的原版引进作品,一种是国内作家的原创作品,还有一类是跟风绘本或者“高仿”品。

国外引进的各种大奖绘本,在把握好方向和内容的前提下,是对我们国内绘本的有益补充。这些年,很多引进版绘本也成为了童书市场的经典作品。

此外,我们的原创市场正在崛起。中国的绘本出版其实有着很长的历史。例如,我们小时候看的黑白线描小人书就是一种早期的绘本。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绘本设计其实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绘本插画师,很多绘本也可以在世界童书绘本大赛中以独特的风格鹤立鸡群。

但是,中国的原创绘本市场推广并不容易,一本好绘本从策划到出版成本很高,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定位,精装绘本的成本甚至高达40%。可以说,坚持做原创绘本的出版社都很不容易。但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童书绘本出版界中,仍有一大批初心不改、充满责任心的出版人。他们以高质量的原创绘本带动着中国原创绘本的发展。

最后说一下跟风绘本或“高仿”品。中国有580 多家出版社,98%的出版社都出版童书,名家推荐也数不胜数,但这些浩如烟海的童书品种在质量上良莠不齐。各种名家推荐和销售榜单带动了一大批平庸至极的跟风或“高仿”品。但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出版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一个道理:名家推荐固然重要,榜单也固然重要,但不是有名家推荐就好,也不是网络销售TOP1 的品种就好,童书市场的良性运转需要出版社、渠道和消费者三者的理性推动。

据开卷统计,2012 年之后,少儿绘本和少儿百科类比重逐年攀升,2021 年,少儿百科类成为少儿板块的第一大细分门类。作为一个经典板块,您认为一本好的百科类童书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首先,我先谈谈个人对于少儿百科的理解。少儿百科类图书不一定都是开卷分类中列入“少儿科普”类别的图书。我认为,少儿百科是一个泛概念,凡是具有“普及知识功能”的少儿图书都可以归为出版意义上的少儿百科。从这个角度看,少儿百科是一个交叉板块,它有时候以少儿文学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以绘本或者互动立体书的形式呈现,或者以传统分类意义上少儿科普的形式出现。

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少儿百科,尤其是8 岁以前的知识性读物,都比较适合以故事的形式展开。以故事为主线,穿插百科知识,这也是目前很多畅销读物的策划思路。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以儿童文学的形式,给孩子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创了博物馆知识介绍的新思路。再如,我之前策划的畅销书《超级飞侠3D 互动图画故事书》系列,也是以故事为主线,穿插百科知识的介绍,此外,这套书还运用了当时最新的AR 互动技术,使图书变得不仅有趣,而且可读、可听、可互动游戏。

综上所述,一本好的百科类童书应该具备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新性,甚至是互动性。这种趣味性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可以以好玩的版式设计呈现,也可以以独特的内容展开形式呈现。知识性和科学性,指的是不仅让孩子有所收获,而且所有的百科知识点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考证,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或天马行空。例如,我跟牛津大学在做的TAA项目中有一篇关于《洛神赋图》的故事,在审读这篇稿件的过程中,我查询了近10 篇关于《洛神赋图》的文献资料,最后确认这幅画的时代背景、重要特点、独特的绘画技法,以及《洛神赋图》与诗歌作品《洛神赋》的渊源、画作如何做到“传神”,如何“以画绘诗”,并且对画家的背景以及画中人物曹植的服饰特点进行了历史考证。

总之,绘本不是随便几笔勾勒出的“文配画”,少儿百科也不是网络检索出来的内容大杂烩,童书出版考验的是专业出版人和策划编辑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童书策划绘本
二手童书交换会
绘本
绘本
绘本
AR童书热的冷思考
英文原版童书推荐(0~2岁)
本期策划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