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民”变“新市民”之路

2022-07-15 02:37汤小东
唯实 2022年6期
关键词:金江渔民社区

汤小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禁渔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而要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为实现“渔村变城市、渔民转市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镇江市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新金江社区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急需问题、实现退捕渔民融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将党建引领贯穿于禁捕退捕工作始终,带领渔民迅速走上“上岸融城”的幸福之路。

一、长江禁捕退捕后渔民的安置现状

新金江社区成立于2020年10月,由原长江村、金江村、金江社区组成,是渔民村向社区转变的新型社区。社区总户数1234户、总人口3392人(其中党员137人)中原有专业捕捞证346本、渔民3172名,渔民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为恢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20年长江流域实施全面退捕。作为镇江市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的“主战场”,新金江社区于2006年、2009年和2019年,先后三次对辖区内渔民实施退捕安置,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实现了“四个100%”(即捕捞许可证100%收回注销、渔船100%征收、网具100%销毁、退捕渔民100%安置),相关实践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并受到国务院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第三督查组高度肯定。

从“走船入户”到“一站式服务”。2015年,社区党委新建了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包括一站式服务大厅在内的多个功能场馆,为渔民提供医疗保障、卫生健康、文体娱乐等各类便民服务。通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文明实践,新金江社区逐步转变了过去“走船到户”的服务方式,通过打造“红烛义工”“华庆富工作室”等品牌,让上岸渔民享受“一站式服务”、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从“靠水吃水”到“多样化就业”。在社区现有劳动年龄段的197名退捕渔民中,无就业愿望或无就业能力的共有17人,占比8.6%;已就业169人,占比85.8%;在校学生10人,占比5.1%;退休1人,占比0.5%。在退捕安置过程中,和平街道党工委不断深化全域党建,依托社区党委、“三结三定”、党建联盟单位以及企业“两新”党组织等各方力量,通过党员结对帮扶、定向组织专场招聘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为有就业创业需求人员精准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实现供需匹配。

从“老无所养”到“分阶段保障”。过去渔民靠捕捞所得,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一般而言,渔民工作的黄金年龄在45—65岁,年龄偏高的渔民群体一直对“退休”后的生活充满担忧。在退捕安置工作中,累计投入退捕安置资金约1.05亿元,用于上岸渔民的社会保障和渔船补偿等。同时,对不同年龄段退捕渔民分类施策,将各年龄段退捕渔民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其中,16周岁以下人员一次性领取补贴;16—50周岁(女)、16—60周岁(男)渔民转为享受企业养老保险;50周岁(女)、60周岁(男)以上渔民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将各年龄段退捕渔民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转得好”。

从“乡村小学”到“智慧校园”。过去,辖区内学龄段儿童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的乡村小学,校舍小、师资弱、入学率低一直是困扰当地教育部门和渔民的问题。实施退捕安置后,距离渔业乡较远的金山小学虽然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学生接送难成了困扰许多渔民家庭的新问题。随着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的深入推进,辖区内金山湖小学正式启用,云班级、电子班牌等信息化技术为渔民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为原先处于短板的乡村教育注入了新动力。

二、退捕渔民融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退捕渔民在城市中获得了稳定的居住场所并成为城市的一员。从新金江社区情况看,近两年来渔民安置工作顺利推进,安置小区入住比率近90%。但从渔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看,由于受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心理状况等个性因素影响,渔民在融城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整体上仍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在经济适应方面。安置小区将住户限制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内,限定了住户的交通、生活环境以及可能占有的自然资源。住所的改变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改变,更割裂了住户原本拥有的物质资源和便利条件。脱离了原本的生产环境,渔民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剧增,同时较低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难以帮助他们在城市中取得高薪职业,就业机会少、创业成本高等问题给退捕渔民维持生计带来不小的困难。在收入较低、支出增多的双重压力下,渔民的经济适应状况对其融入城市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在文化适应方面。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渔民群体孕育了独有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要素与城市情景往往格格不入。在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中,渔民原有的文化传承和风俗习惯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渔民经历着适应城市新文化场景的过程。但由于在城市生活时间较短,渔民对城市文化的适应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仅仅聚焦于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模式等方面的改变,在目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仍延续着原本状态。

在社会适应方面。退捕渔民在城市中社会交往的内倾性,导致了“都市渔村”的出现。渔民群体的社会交往,带有较为浓厚的血缘性、封闭性、稳定性和自给性。迁入城市以后,由于与原城市居民的联结不足,渔民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狭窄,其社会交往仍局限于以血缘、亲缘为主的熟人社会中。此外,安置小区相对集中使渔民在城市中的聚居性反而更强,渔民缺乏拓展新型社会关系的主动性进而形成了聚居于城市的“都市渔村”。

三、推动退捕渔民融城,提升渔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为帮助渔民更快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提升退捕渔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满意度,新金江社区在不断深化全域党建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融城党建”为引领,通过加强就业帮扶、做好文化传承、服务保障民生,有力消除了退捕渔民融城过程中的情感断层、文化断层、就业断层,助其收获“稳稳的幸福”。

凝聚资源,以社区党校为依托优化培训服务。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在充分尊重退捕渔民转产创业、技能提升意愿的前提下,联合专业高校、党建联盟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两新”组织等,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利用社区党校教育平台,逐步建立个人主动、社会服务、行业指导的退捕渔民继续教育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退捕渔民培训教育新格局。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实地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各类政治学习、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培养一批讲政治、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转产转型渔民。

立足根脉,为退捕渔民提供转产就业岗位。社区党委在实施底数动态跟踪的基础上,建立就业需求数据库。加强对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状况的跟踪回访、登记造册,通过上门走访、数据比对、电话回访等方式,实时掌握退捕渔民基本信息、就业方向(内容)、就业培训需求和现阶段就业状况等,并与各级党组织党建共建、加强沟通协调,做到定期更新、多方参与、跟踪管理、及时服务。积极引导退捕渔民从事淡水养殖、生态农业等相对熟悉的农渔业工作,利用在产业内转产就业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优势,实现渔民快捷转业、短期适应。通过四级党组织联动,充分利用辖区内良好的资源禀赋,探索与休闲观光旅游、水上休闲娱乐、渔文化传承、科学教育普及等有机结合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展退捕渔民多元化转产就业渠道。目前,街道(社区)党组织联合有关部门,计划根据魔幻海洋世界、金山湖游艇开发等工程项目进度安排,针对性设置一批岗位,为有特种船只驾驶证的退捕渔民优先提供合适岗位。

聚焦长远,建立常态长效机制。社区党委积极吸纳退捕渔民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养护工作,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与退捕渔民稳岗就业的长效机制。组织退捕渔民参与护渔队,定期开展护渔、护水、护绿行动,通过强化辖区内长江沿岸巡逻,及时制止各种偷渔行为,逐步实现退捕渔民由“捕鱼人”向“护渔人”的转变。截至目前,通过党员志愿者带头参与,社区党委已公开招聘9名公益性护渔员,社会反响和群众回应度较好。同时,街道(社区)党组织联合党建联盟单位设立创业基金,用于符合条件退捕渔民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各项创业就业培训及招聘会资金补贴,以解决退捕渔民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并对吸纳退捕渔民就业的企业和用工单位给予适当奖励或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目前,属地街道(社区)正积极筹建退捕渔民创业示范基地,与镇江市文旅集团实施党建共建、共同打造失水渔民再就业基地项目,并设立“网后渔生”专项基金用于退捕渔民的就业帮扶和安置保障等。

留住记忆,以文化传承找共情。社区党委以“渔文化”为纽带,联合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法院等“三结三定”单位,充分依托新金江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打造船头党建厅、渔文化科普馆等红色文化传承场所。通过VR情景、投影互动、实物展示、标本制作及志愿服务等形式,传承老渔民文枝海、文必才参与党地下交通事业的革命精神;了解各时期渔民党员模范事迹及生产生活状况,教育渔民后代不忘初心,继续发扬渔民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需求,联合区文明办、区文体旅局等党建联盟单位,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润州区好人广场、和平文化体育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丹徒姚大圩渔民公园、滨江健身广场等活动阵地;组建“老渔夫”“红烛义工”等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理论宣讲、优秀文化传播、科普健康服务等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定期举办“渔家盛宴”“渔民趣味运动会”“渔民春晚”等文体活动,既传承了“捕鱼文化”又满足了市民需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引领退捕渔民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

创新创优,为渔民上岸融城办好实事。街道(社区)党组织坚持以民生为根本,深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对一”走访、意见建议征询会、民情商讨恳谈会等各类活动,及时了解退捕渔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先后收集整理江堤维护、设施改造、燃气供应、股份分红等民生实事17件并迅速反馈落实。通过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建立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对象辐射19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联合渔民安置小区所在社区党组织及共建单位,通过党建引领、多点发力、区域联动,以助餐和日托为基本保障,以义诊和健康监测为增值服务,打造滨江片区医养结合服务品牌,初步建成辐射4个渔民安置小区的滨江片区“15分钟医养服务圈”,加速居民从“老渔民”向“新市民”的融城转变。

猜你喜欢
金江渔民社区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金江农商银行为受灾群众送爱心
沿江河谷地区冬早马铃薯栽培技术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雕琢残而不缺的人生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