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2022-07-16 11:54黄昆滨
高考·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策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从高中历史教学角度来看,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是指让学生具备从时间、空间等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素养。本文简要阐述了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概念,分析了时空观念在学生素养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从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把握与培养角度及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希望为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策略

历史学科是在时空基础上形成的学科,时间、空间是历史发展的两大要素,更是历史思维活动与历史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新课程改革及新高考要求,在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从时间与空间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探索历史发展趋势、理解不同事件在不同地域与阶段产生的影响,从而精准、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1]。教师需要立足历史教学,研究历史学科中“时空”的特征,从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关键角度,抓住教学设计中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时空思维,引导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时空观念素养解读

时间与空间是历史学科的两大基本要素,更是学生进行历史思维活动、发展历史意识的基础。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素养属于思维模式,学生只有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架构,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不同的历史事件,体会到历史发展中的内部规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可以对高中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内容进行梳理,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时空框架进行构建,使学生梳理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其主要的阶段特征,更深入地把握时空框架之下的发展规律,辩证地看待历史,客观理性地认识不同时期的发展。

二、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也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人素养、关键能力[2]。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培养、增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时空观念素养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学生其他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础。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学生可以站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有序地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影响,甚至利用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把历史知识更加完整地呈现于学生眼前。时空观念素养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学科的特征相符,人类历史发展可以分为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就是指生产史上产生的不同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不同社会形态的变化,其构成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序列,是历史的延续性问题。横向发展就是指历史互相分离,逐渐开放、接近,最终形成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是属于历史发展的空间问题。纵观中外历史事件发展的背后因素,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探索,都必须按照时间序列、空间序列进行研究。若学生具备时空观念,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影响历史事件发展的因素,能够以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我国教育愈发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3]。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形成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才能够将历史知识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出来。

三、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把握与培养角度

(一)高中历史教学情景之下的“时空”特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发现,在历史教学中,“时空”是有一定特征的,表现如下:

1.客观性特征。在高中历史教学情境之下,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多样性。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之下或者是对相同的表达标准之下,对历史时间的描述是多样的,比如:公元前、元朝初年、清朝末年等。

3.共存性。“天涯共此时”在这里就可以体现出来,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历史事件的时间,很多与《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共存的,这是由于时间在不同的空间中同时存在,且被不同地域的人们赋予不同的称呼,这就是历史语境之下的“时空”[4]。

4.有限性。历史教材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这就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最初时间。因此,历史视域下的时间是有局限性的,这也是学生在分析历史规律与发展趋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5.持续性。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历史中的时间也是延续的,不同的历史脉络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产生新的历史事件。学生需理解“历史时间按照固定顺序发展”的本质,比如: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历史就是按照固定顺序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关键角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学科的特征、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排列、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等。教师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

1.以“点”确定时空准确定位,引导学生理解信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以历史时间发展线索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节点的历史发展、事件发展过程;也可以从长时段的历史时间角度入手,让学生理解“短时间段”历史的变化与延续。

3.以横向的“面”为基础,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时空之下的具體对象,比如: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同一国家在不同时间段的政治文化发展等。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理解,从而掌握时代特征,形成相应的时空观念。

4.把握高考中的多种考查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事件在不同时空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发现“时间与空间的转化”,引导学生借助空间特殊性定位历史发展。展示具体图示,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空间,凸显空间维度的多样性、差异性[5]。

5.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史料,让学生自己观察史料,对不同史料中不同的历史纪年方法进行计算与转换,让学生能够逐渐区分出相对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隐性的时间表达。

6.以“点”照“面”,将历史事件与阶段特征同时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观察与分析,交流与讨论,在具体时空条件之下考查历史对象,促使学生加强对时空的记忆,而不是单独记住这个时间。

四、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根据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很多的切入角度,教师可以采用单独的角度,也可以将两个及以上的角度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可以将以“点”照“面”的方法与“高考考查点运用”的方法相结合,为学生构建历史时空情境,呈现丰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探索、了解与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上述多个关键角度的培养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历史时空的探索中,教师可以考虑在把握关键角度的同时,适当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课程导入法、思维导图引导法、真实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

(一)以课程导入呈现时空资料,启发学生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现象的兴趣,为之后的师生互动、问题分析、学生交流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课程导入的方法,根据历史课程内容,选择生动、有趣的历史史料作为课程导入。在导入史料时,需要注意这份史料应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这样才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时空观念。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第一次鸦片战争割让香港岛”的视频资料,着重还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香港岛割让”这两个事件的关联性。在这一课程导入中,时间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空间则是我国清政府管辖区、香港管辖区所发生的事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会出現“割让香港岛”的事情呢?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导入视频中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时间、空间中所产生的影响,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中,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这样的真实视频资料,相较于文字资料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历史时空要素,辅助学生构建时空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根据关键角度的把握,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将“历史事件与阶段特征”呈现于学生眼前,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历史时间轴上发生的不同时间?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将不同的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同一时间节点呈现出来?仍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教师以“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作为时间段的基本线索,同时罗列出《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资料,并提出要求:请利用老师给大家的资料,将这个思维导图填充完整。在填充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事件的时间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发生了各种历史事件,且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事件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请在思维导图中,分别标记不同条约签订的位置及当时北京、天津、香港等不同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学生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会进一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各地区发生了不同的后果。至此,学生初步构建出历史情境下,以时间为轴线、以空间为填充的时空知识体系,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

(三)构建历史时空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时空观念

情境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在“以横向的‘面’为基础,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时空之下的具体对象”的过程中,一味地罗列史实资料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体会历史时空之下的变化与规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引入历史文物模型、历史纪录片、真实资料、直观图示与视频等,甚至可以引入历史故事,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更直接地感受不同时空之下具体历史对象的变化,了解历史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因素与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英国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5年珍妮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的动画片段,展示这一时期工业生产过程及其发生的变化。同时给大家展示飞梭、珍妮机、阿克莱特的小型模型,提出问题:若你是1733年的工人,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自己的生产量呢?若你是1765年的工人呢?若你是1769年的工人呢?若你穿越到了现代呢?你该如何做?为什么这样选择?差异是什么?受到什么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置身于18世纪欧洲的生产情境中,将自己幻想成为一个“穿越的工人”,更直观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工业生产与18世纪工业生产之间的差异。学生通过思考问题,会发现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历史的发展,是由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时间线,人们所拥有的技术与资源不同。因此,在历史中,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是由于历史事物是受时间、空间影响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构建相同时空,不同历史对象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在18世纪的欧洲,工业生活与科技生活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工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发展规律及其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促使学生利用时空条件对历史进行分析与探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空观念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素养,更是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需要把握历史“时空”特征,根据课程内容引入历史资料作为课程导入,启发学生的时空观念,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点、空间位置的发展及其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体系,也可以采用比较法、现代教学工具等,为学生提供引导与辅助,使学生在探索历史事件、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时空素养。

参考文献

[1]施江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5):104-105.

[2]翟群娣.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1(29):56-57.

[3]宋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析[J].求知导刊,2021(40):30-31.

[4]夏慧.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28):70-71.

[5]翟群娣.高中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育的作用与路径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1(27):40-41.

作者简介:黄昆滨(1984— ),男,汉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