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三绝
——纪念红叶诗社成立35周年

2022-07-16 00:04任海泉
祖国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诗社军旅红叶

文/任海泉

任海泉在演讲

红叶迎卅五,诗怀越万千。在军内外广大诗友以诗为歌纪念解放军红叶诗社成立35周年之际,我写下了组诗《红叶三绝》。从字面上看,“红叶三绝”可以理解为吟咏红叶的三首绝句。而我更想表达的,是赞颂红叶诗社经过多年努力而形成的三种品牌:红叶精神、红叶诗词和红叶传人。

一、红叶精神

红叶精神红叶魂,霜枫似火壮心存。

征辕战鼓催前路,玉律金声振后坤。

1987年3月,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军事科学院第一干休所内春意盎然,被毛泽东誉为“善七律”的叶剑英元帅带出来的高体乾、童陆生、吴荫越等17名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借用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和陈毅元帅“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的诗意,在这里发起成立了红叶诗社,得到了军科领导和机关的大力支持。同年8月1日,《红叶》诗刊第1辑伴随着纪念建军60周年的歌声问世。一时间,好评如潮,应者如云。

红叶初创阶段,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房子,就在家里轮流办公。没有经费,就靠自筹资金出刊。后来有了一间九平米的斗室,既是办公室,又是编辑部。粟裕大将曾经用过的一张大办公桌被借来,连同三把折叠椅、两个书架,将房间挤得满满的。徐红同志在《追忆红叶诗社初创往事 》中用诗句生动描写了当时的办公条件:“借得老兵居屋窄,搬来粟裕案台宽。座席略挤书堆满,词典能翻页不全。”但大家工作标准很高:“立意为高凭首创,取材注重选时鲜。遵循格律防离轨,锤炼文辞爆响鞭。”为了提高办刊质量,经常“耳赤面红争一字,眼花头晕校三天。一人念稿双人看,周六加班周日连。”

我军是伴随着军旅诗词的强劲节拍成长壮大的文明之师,对诗词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挚爱。叶剑英元帅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期间,就曾经邀请王力先生来院讲授诗词格律。随着《红叶》诗刊影响的扩大,萧克、张爱萍、孙毅、郭化若、莫文骅、梁必业、郑维山、万毅、贺晋年、魏传统、周一萍等一大批开国将领,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军委领导同志,或赠诗,或题词,或写信,或谈话,以多种方式充分肯定了红叶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为诗社留下了永久的精神财富,萧克上将为红叶题写的社名和刊名一直沿用至今。在老首长们的关怀支持下,诗社被正式定名为“解放军红叶诗社”,主管单位由军科升格为军委领导机关,经费困难逐步得到解决,办公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红叶》诗刊作为老战士诗词丛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半年刊变为季度刊,每年还可根据需要出增刊。

最近,诗社整理出三卷内部资料:《红叶记事》《红叶文存》《红叶留痕》,简述了35年来红叶诗社召开的会议、举办的活动、从事的工作和出版的刊物、书籍,汇集了从诗社领导、专家学者到开国将领、军委首长有关红叶的一系列文章、讲话、信函和题诗、题词等。这些重要史料、文献,记载着红叶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了诗社几代人薪火相传的红叶精神:属红姓军的政治品格,引领风尚的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的诗仆意识,砺剑铸魂的责任担当,咬定青山的顽强坚守,无私奉献的血脉传承。如果要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前辈们创立红叶的初心:霜重色浓,老骥新声。红叶精神起源于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赓续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红叶人接力奋斗,让红叶永红。

二、红叶诗词

红叶诗词红叶源,蜚声咏苑耀戎轩。

镰锤号角生澎湃,银发淳辞道本原。

在当代中华诗词的繁茂园地里,有一株艺术之树分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不停地开枝散叶的红叶诗词。红叶诗词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诗词为楷模,以助力强军兴国为己任,不断地推陈出新,代表了当代中华军旅诗词的价值取向、传统继承和守正创新,是红叶诗社繁荣发展的生态标志和活水源头。

红叶诗词有自己的范畴体系。红叶诗词是红诗。它传承了我党我军的红色基因,是当代中国红色诗词的集大成者。史进前将军曾经用一首七古,表达了老一辈红叶人的心声:“鞭痕未消贯弹痕,九死余生学诗文。红叶尽是心头血,唱出人间绕梁音。”红叶诗词是军诗。它已成为中华军旅诗词的“大家族”,既继承了传统的征战诗、戎马诗、边塞诗,也发展了现代的军种诗、军营诗、军校诗、军训诗、军嫂诗、军工诗等,体现了平战结合、军民融合、三军联合、多维立体、攻防一体等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新样式、新战法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新特质、新风貌、新本领。红叶诗词是史诗。它生动记载了党领导人民和军队为反对一切内外敌人而进行殊死斗争的历史,从百年抗争、星火燎原、万里长征到抗日烽火、解放战争,都编辑出版了专门的诗集。它也将建国以后的抗美援朝、自卫反击、两弹一星、重返联大、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神舟飞天、北京奥运,以至党的十八以来的反腐兴廉、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强军备战、庚子抗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难忘历程,尽皆入诗。红叶诗词是“情诗”。这里的“情”,包括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革命事业的澎湃激情,对战胜艰险的昂扬豪情。它比传统情诗表达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除了描写纯洁的爱情、亲情以外,更多的是抒发革命军人的故乡情、边关情、战友情和军民鱼水情等,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红叶诗词是悟诗。红叶诗友多为久经风霜的老兵,常常能用淳朴的语言“悟”出深刻的道理。悟事物发展之本,悟大千世界之原,悟人生价值之理,悟战争成败之道,一首小诗,悟透天地。

红叶诗词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问君哪得篇篇美?魂铸阳刚笔出奇。”红叶诗词气势磅礴、情感热烈、格调高昂、意境雄浑、语言壮美,能更好地教育、激励广大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得起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当好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在传统诗词的改革创新方面,红叶诗词一直在与时俱进,探索前行:在形式上“求正容变”,既遵循正体的格律规范,又允许变格的通融变化;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善于用传统体裁生动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事物、新情感;在方法上“旧诗新写”,用新思维、新语言、新手法活化旧诗词;在手段上“科技助力”,将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查典炼字、格律检测、线上交流和多媒传播。特别是在史诗写作方面,红叶诗词积极探索,围绕党史、军史、中华史、世界史等主题,运用组诗体裁,进行系统创作,几十首、几百首地连续推出,或以短文相辅,或以时空交会,或以标题呼应,各篇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最近,诗社认真落实上级领导机关“拓展红叶诗刊老年文学传播功能”的指示精神,在正刊上新辟了“诗文交融”栏目,在增刊上突岀编余集、发余谈、尽余兴,诗刊的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红叶诗社成立35年来,已出版《红叶》诗刊89辑、增刊50期,《中华军旅诗词研究》13期,反映革命战争的诗集6部,军旅诗词卷、军旅诗抄等大型诗词汇编2部,红叶诗词十年选和论文集各3本,举办了三届“红叶杯”当代中华军旅诗词佳作征集活动,总计汇集、发表军旅诗词86000余首,诗论、诗评文章800余篇。广大诗友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自发创建了红叶诗词微刊,每周发一至二期,遇有大事随时增发。红叶诗词“让橄榄绿与中国红完美搭配,让墨香和着正义四溢”,不少作品随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祖国杂志等军内外知名报刊、网站、公众号和客户端的转发刊用而传遍大江南北,广及哨所军营。

三、红叶传人

红叶传人红叶根,元戎垂范众贤尊。

长空雁阵声声唤,劲旅吟旗代代抡。

“抡”者,用力挥舞也。红叶精神要靠人来传承,红叶诗词要靠人来续写,人才是红叶兴旺发达之本。红叶诗社历经35年风霜愈久弥坚,军委领导机关和主管单位的关心支持是重要前提,一代又一代红叶人的坚守不渝是根本原因。

将星闪烁的领航人。群雁高飞头雁领,行舟要靠领航人。红叶诗社的四位老社长都是戎马战南北、妙笔书诗篇,曾经身居要职的开国元戎。他们中有“太行驰骏挽强弓,吟坛擎帜染丹枫”的史进前将军,有“牵头红叶集群芳,言志抒情献玉章”的高体乾将军,有“百岁担纲枫叶赤,一生栽树柳营青”的贾若瑜将军,有“主笔西山研战道,领衔红叶寄情思”的高锐将军。在诗社初创阶段,他们已近耄耋之年,除了带头创作,写下那些叱咤风云的壮丽诗篇外,还拖着病体,主持大计,四处奔波,争取了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使红叶有了“名分”,落了“户口”,建了“家园”,立了“规矩”,开了“局面”。后来,三位四零后、五零后出生的共和国中将先后担任社长继续掌舵,使红叶之舟在新时代新航程中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始终行稳致远,不断前进。还有多名德高望重的高级将领先后荣任红叶诗社的名誉社长、副社长和顾问,对红叶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红叶》诗刊由老战士诗词丛书发展成为中华军旅诗词丛书,办刊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军旅诗词研究也得到很大加强。近年来,遵照上级安排,红叶诗社顺利融入驻京部队老干部系统,走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献身诗道的守门人。红叶有诗友万千,维持日常运转的只有“义工”十余位,被誉为以社为家、献身诗道的守门人。他们多为驻京部队的师团职退休干部,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办公室,一个精干的编辑部,一个有战斗力的党支部。他们将办刊作为中心任务,集筹划、通联、征稿、编辑、点评、排版、美工、校审、呈批、送印、出版、发行、存档、值班、召集会议、组织活动等工作于一身,人人都是多面手。他们把红叶当作事业干,能吃苦,顾大局,重服务,讲团结,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有的同志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黑发人干成了白发人。有的同志住处远离诗社,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的同志夜以继日工作,吃饭时常以面条充饥。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最后累倒在岗位上。还有的同志是女士,但巾帼不让须眉,工作标准和质量不输男士。三十多年来,红叶的一线工作人员换了几茬,但守土有责的情怀和担当代代相传。现在,随着一些年富力强、通晓科技、能诗善文的同志加入这支队伍,诗社的工作正在迈上新的台阶。

倾情军旅的爱吟人。红叶诗社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军旅诗词大学,采取作者联系制,其主要成员是一批对人民军队有着特殊感情的爱吟人。他们多数都是有过长期军旅生涯的离退休干部,包括几百名退出领导岗位、酷爱诗词文化的军以上干部。也有一些没有从军经历的作者,但热爱军旅诗词,创作水平很高。他们追求人生出彩,乐享诗意生活,既重诗品,更重人品。从他们身上,看得到求真务实,看不到沽名钓誉;看得到相互尊重,看不到文人相轻;看得到守正创新,看不到荒腔走板;看得到平等相待,看不到以势压人。他们无论职位高低,资历老新,入道早晚,皆互为诗友,互称老师。甚至年龄也不成问题,有年方弱冠的吟坛新秀,也有年逾耄耋的艺树老枝,更多的是已入花甲、古稀之年的银发诗迷。年过百岁的红军诗人杨光明、年届百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周东葵、年逾九秩的巾帼诗人郑明哲、年满九旬的老将军陈旭榜等,至今还活跃在红叶诗坛上。离休干部张钦丹是一位老解放,进入晚年后遭遇左眼失明、急性心梗、髋骨摔折等磨难,先后多次手术。但他没有被病魔击倒,76岁写小说,82岁学作诗,90岁还上网,作品已超千篇。我写了一首五绝赞颂这位红叶诗翁:“八秩当吟客,九旬登社刊。枫林红胜火,因有众钦丹。”

这就是红叶传人!他们灿若繁星,不可胜数;感人至深,不可言喻。如今,第一代红叶传人多数已经仙逝,但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红叶来者擎旗担纲、坚守阵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红叶三绝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是红叶诗社铸魂、拓源、强根的基础工程。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要进一步发扬红叶精神,写好红叶诗词,当好红叶传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更加自觉地用诗词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鼓舞军队、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为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诗社军旅红叶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