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2022-07-16 14:25刘小东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龙泉窑龙窑龙泉

刘小东

龙泉窑是宋代六大著名窑系之一,以烧制青瓷著名。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研究、保护、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能更好地延续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生命力,更好地体现龙泉青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更好地促进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

一、龙泉窑溯源

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古文献中少有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南宋·庄绰·鸡肋编·卷上·龙泉佳树与秘色瓷》所载的“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和《乾隆二十七年·龙泉县志·大事记》所载的“五代贞明五年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的信息中看到龙泉窑在五代已具规模,龙泉青瓷在宋代宣和年间已为贡品。

朱伯谦先生通过研究,将龙泉窑的开创年代认定为魏晋和五代十国,并将龙泉窑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

龙泉窑得名,有考古实证:龙泉窑窑址分布广泛,以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龙泉市境内的窑址可分成龙泉东区(主要的生产时间为元末到明代中期,不能全面反映龙泉窑的发展序列和工艺成就)与龙泉南区两大部分,以龙泉南区为核心。龙泉南区以大窑为核心,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一带,明代以前称“琉田”(也称刘田),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故而统称为“龙泉窑”。

二、龙泉青瓷烧制工艺流程

1.选择、采挖瓷石(其品质的高低关乎泥料的可塑性和胎质)

2.练泥——将采挖回来的瓷石用铁锤敲碎成小块状→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组织细密,以改善胎泥的成形性能。

3.成型——含拉坯、修坯、装饰纹饰(以刻、划为主)、素烧(上釉前的定型烧制,温度控制在800℃左右)等工序。

4.施釉——含荡釉、浸釉、浇釉、蘸釉、涂釉、喷釉等技法。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

5.烧窑——将施釉后的半成品装入匣钵,入柴窑烧制(温度控制在1300℃左右)。

这里要特别介绍我致力研究的龙窑:龙窑是中国南方烧制陶瓷的历史见证,在结构、功能和形状上延续了2000年,从未有过改变。

龙窑窑炉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全长约20~8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成一长隧道形。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之集中,有利于燃烧,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窑头有预热室,窑尾通常不设烟囱或设置矮小烟囱,利用山坡斜度产生烟囱效应,使热量发挥更大循环作用。窑的拱顶成弧形,两侧上部或窑顶有多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俗称“鳞眼”),窑身两侧有窑门。

龙窑作业方式为窑室装好待烧胚体后,封闭所有窑门,而后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可控制还原焰之烧成。因窑室建于斜坡上,火焰抽力大,温度上升快。升温快,相对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所需之还原焰。

三、龙泉青瓷风格

龙泉青瓷风格古有“哥窑”、“弟窑”之别。“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定窑、钧窑、官窑齐名。“哥窑”青瓷的特色是:胎色灰黑,胎薄如纸,釉质醇厚如玉,釉面布满有天巧匠心之秘的自然开裂纹片(有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紫口铁足。“哥窑”烧制的瓷器,常素面朝天不加装饰,以造型和釉面自然开裂的纹理取胜。“弟窑”被誉为宋代民窑魁首,因主要窑口分布于浙江龙泉域内,人们也将其称为“龙泉窑”。“弟窑”青瓷有白胎和朱砂胎两种,其特色是:胎骨较厚,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釉层薄而透明,釉面光滑细腻不开片且有极强的玻璃质感,橙红底足。“弟窑”烧制的瓷器,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贴花技法对胎体进行装饰,装饰纹饰能透过薄薄的釉层突显出来,清新淡雅,非常美丽。

四、当代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

龙泉窑在清代结束,出现了断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保护传统工艺,全力恢复青瓷生产。当代龙泉的制瓷艺人们,不仅完全恢复了烧制青瓷的传统工艺,而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融入青瓷制作之中。

作为龙泉市龙窑烧制非遗传承人,我已熟练掌握从瓷土到配制坯泥、手拉坯成型技法、传统装饰手法、配制釉料、上釉及烧窑等一整套烧制传统龙泉青瓷的祖传技艺,注重龙泉窑传统文化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倡导传统经典与现代精致生活艺术完美结合的制作理念。

下面以古代青瓷作品与本人青瓷作品为例,浅述古今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仅以露胎装饰和自体装饰为例):

1.露胎装饰

露胎装饰是龙泉窑青瓷的特技,即将不施釉的素胎模印花沾一点釉浆粘于器物的腹或里心等主要装饰的部位,烧成后花纹呈现火石红色,与淡雅的青瓷釉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非常醒目。

(1)现藏于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元代龙泉窑青釉开片露胎贴花八仙纹八棱梅瓶》

此瓶的器身为八棱型,高27.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0厘米,最大腹径17.5厘米,通体施青釉,釉质浓厚,釉色青中泛黄,开片自然天成。

瓶体满饰。每棱片的装饰纹饰分上、中、下三个部分。近肩腹(上)和近足腹(下)处在开光内皆是浮雕四季花卉,中腹在镂空的开光处贴塑露胎浮雕模印八仙人物(八仙人物脚踏仙草,身旁环绕祥云)。

(2)本人作品《青釉龙耳凤纹瓶》

龙、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魂,是人们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创造的综合体,被人们视为高贵、祥瑞的化身。龙、凤是龙泉青瓷最传统的装饰纹饰。

龙耳凤纹尊

八方玲珑觚

本人创作的《青釉龙耳凤纹瓶》,承龙泉青瓷传统装饰技法——捏塑、露胎、刻划,以捏塑的立体龙贴于瓶体为耳,将瓶腹留出环形带状露胎,并在露胎处环形均匀刻划凤和回纹组成的图案。传统的装饰形式和装饰纹饰,加之我个人的艺术风格,使传统经典与现代精致生活艺术完美结合。

2.自体装饰(俗称“出筋”)

自体装饰也是龙泉窑青瓷的特技,即充分结合薄胎厚釉技术和精致轻巧的造型,采用花卉、瓜果元素设计器型,让釉面在器物的轮廓处出现自然的浓淡变化,形成釉色自然美。

(1)现藏于高安博物馆的《元龙泉窑青釉条纹荷叶盖罐》

此罐直口、溜肩、鼓腹、圈足,荷叶式盖,莲杆状纽,通高19.2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20.7厘米,足径11.2厘米。以雕刻、捏塑技法装饰,盖面和罐身刻塑条状纹,盖纽和盖沿以捏塑完成。通体施青绿釉,醒目而微闪青白色的竖条纹,间之以青绿如湖水般的釉汁效果,给人一种朴实无华而美妙无比的艺术美感。

(2)本人作品《百财衔环瓶》

此作品选择以白菜为主题进行创作,其创作理念有三:

其一,借寓义。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善用谐音寓意,因为“白菜”与“百财”谐音,所以白菜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有“发财”之意。

其二,借形态。白菜的长势至下而上逐渐聚拢,对于艺术造型有一种蓬勃向上之势和收敛之势,能产生蓬勃向上的美感。

其三,借“出筋”工艺形成的曲线美。利用一条条纵向曲线,完成预设的造型语言,形成白菜形态的曲线美。

此作品借助形体“出筋”之曲线美,令釉色由深渐淡的变化,达到了传统龙泉青瓷“自体装饰”之自然美的艺术效果。

有传承,有创新,是这件作品的特色,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

猜你喜欢
龙泉窑龙窑龙泉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活着”的龙窑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