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背景下的海派玉雕研究

2022-07-18 06:04应群张霁云尹蝶
艺术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群 张霁云 尹蝶

摘要:海派玉雕是上海地区的代表性艺术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海派文化的浸润。不仅如此,玉雕(海派玉雕)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特殊的传承意义。为探究海派文化背景下海派玉雕的发展,文章首先从海派玉雕与海派文化展开,介绍海派玉雕的发展历程。然后深入分析海派玉雕的现存问题,即后继乏人、新媒体平台运营有待加强以及玉雕市场低迷。基于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三条海派玉雕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一是纳入学校教学培养和借助互联网吸引人才,建立玉雕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官方协会分别针对微信、微博和抖音三个新媒体平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运营推广策略,同时海派玉雕大师和年轻人加入传播行列;三是凝聚行业,坚守“非遗”文化使命,从而助力海派玉雕更好传承。

关键词:海派玉雕;海派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4

海派玉雕在各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玉雕的传承至关重要。然而,海派玉雕目前的发展存在若干问题,传承乏力。因此,要深入研究海派玉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使其能够长期保持生命活力。

1 海派玉雕简介

1.1 海派玉雕与海派文化

中国玉雕的门派有京派、扬派、南派、海派、苏派、西域派等,前四者被誉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1]。海派玉雕又称“上海玉雕”,主要发源地是上海。海派玉雕精致、细腻,海纳各类思想、价值、审美,有的作品甚至结合了西方透视原理[2]。玉雕(海派玉雕)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是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

海派文化源于江南文化,又融汇了西方文化,但始终坚守自尊和原则[3]。海派文化和海派玉雕都形成于上海开埠时期,二者的风格特点可谓一脉相承。海派文化孕育了海派玉雕,海派玉雕体现着海派文化。

1.2 海派玉雕的发展历程

上海开埠以后,由于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沪上迎来了大批来自苏州、扬州的玉雕艺人,海派玉雕形成了统一风格下的多种流派。到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先后聘请著名美术大师和艺人从事研究创作,带徒授艺,组建了一支上海工艺美术的专业队伍[4]。此后,玉雕事业繁荣发展、人才荟萃。

如今“非遗”视角下海派玉雕的传承更值得关注。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及外来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海派玉雕艺人在学习西方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西方艺术理念,吸收其优点与精华,实现了中西结合的创新发展[5]。玉雕(海派玉雕)经国家国务院批准,于2011年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派玉雕开启了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2 海派玉雕的现存问题

2.1 后继乏人

截至2022年3月,上海海派玉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仅9位。当下,海派玉雕技师招收徒弟的主要途径仍旧偏向于传统亲友介绍,占总数的53%,通过网络招聘方式招收徒弟的只占2%[6]。选择人才的方式十分局限,未建立现代化的培养体系,想要从事海派玉雕事业的年轻人也没有渠道入行。

由于是师徒传承的从业关系,许多年轻玉雕师缺乏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技艺素养的系统训练,基本功薄弱,尤其是美术理论与绘画功底,明显不如老一代玉雕艺术家,不利于海派玉雕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一名优秀的玉雕制作人才至少花10年时间,且要从20岁以下开始培养。而如今愿意保持耐心,掌握并精通玉雕技术,成为玉雕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外,老一代专业制作大师已全部退休,部分已经过世,中年能工巧匠们虽然也是国家级、上海级的传承人,但大多年龄偏高,已转向销售和鉴别领域。玉雕制作人年龄断层,难以形成梯队人才力量。同时,海派玉雕工匠对自己的职业缺少认同感。现在从事玉雕事业的年轻人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不强,更不会想到为海派玉雕打造一个品牌,将这项工艺发扬光大。大多数人对促进海派玉雕传承的方案,如开设公共平台向大众介绍玉雕文化,持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会使得海派玉雕行业失去活力,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创新需求。

此外,女性在玉雕行业中人数较少,“非遗”传承人中无一为女性。然而,女性在创作玉雕作品时手法细腻,内容选择的视角也可能与男性不同,可以丰富海派玉雕的主题。海派玉雕行业需要更多的女性传承人加入。而且,从事玉雕事业的人才地域开放性较强,海派玉雕工匠来自全国各地。这对丰富海派玉雕的文化內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将海派玉雕与不同风格融合。但是,一些海派玉雕工匠没有在上海工作或生活过,对海派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可能导致海派玉雕掺杂过多外来元素,失去原有的个性特征。

2.2 新媒体平台运营有待加强

对中国网民来说,移动端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有微信、微博和抖音。截至2022年3月,海派玉雕行业代表组织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在以上三个平台注册了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海派玉雕”、微博账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抖音账号“玉鉴海派”“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在2021年9月16日至2022年3月15日这半年期间,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频率约为每3天发布1篇(181天共发布64篇推文),平均每篇推文的阅读量为433次,推文主题涵盖行业动态、作品赏析、人才培养等,同时推文还将玉雕与二十四节气、节日、进博会、冬奥会等相联系,贴近时事。官方微博账号最新发布的一则微博在2017年7月12日,基本停止运营。抖音账号“玉鉴海派”相比“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综合活跃度更高,但该账号所发布视频的热度不稳定。以点赞量为例,截至2022年3月,该抖音号的单个视频点赞量最高达1.7万次,然而也有一部分视频的点赞量仅为个位数,评论和转发等数据的差别也较大。总体而言,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在“两微一抖”平台上的运营成效参差不齐,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提升点。

除了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加入新媒体宣传队伍的海派玉雕大师人数较少。在微博个人账号中,只有拥有“海派玉雕师”荣誉称号的“元刃---宁远召”粉丝量较大,达5.5万,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54.3万。他平均一天更新一次微博,主要发布自制玉雕艺术品的照片,持续运营自己的账号,但是几乎没有对海派玉雕感兴趣的人与他互动。抖音平台上,有东华玉典、吴启锋、小雅玉房、曹伟玉艺、海派裘氏兄弟玉雕艺术等玉雕大师的账号。这些账号的粉丝数量不多,他们大多会把玉雕艺术品的照片拼接成一段视频,再配上背景音乐,内容单一。微信平台上没有持续运营的个人海派玉雕公众号。

2.3 玉雕市场低迷

玉雕要出精品,在籽料的选择上就要下功夫。我国最好的玉石籽料是和田玉籽料,但是这几年适合雕刻的高品质和田玉籽料锐减,资源的稀缺导致市场价格疯狂上涨。购买材料的成本增加,使海派玉雕的创作面临困难。

一边是创作的成本增加,另一边是不尽如人意的行情。与之前的繁盛时期相比,这几年上海玉雕市场冷清了许多,商家及工作室的成交量明显减少。在线下玉雕交易场所,如知名的静安寺古玩城、中福古玩城,周末黄金时段营业的商户不足一半,前来选购的顾客非常少。

随着线上销售的兴起,玉雕商户纷纷开通了淘宝店铺,但是销售情况仍不乐观,只有部分玉雕作品有人问询、购买。近两年火热的直播带货形式,这种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构建“深嵌营销”的新模式,玉雕商户也在尝试。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在抖音平台开通“玉鉴海派”栏目,并向观众直播介绍玉雕商品,只是观看直播的观众数量少且发布直播的频次不多,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玉雕市场的规模逐渐减小。

在市场产品方面,人们对于“玉无价”的理解是玉石珍贵,更注重它的经济价值,收藏是为了能够升值,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作品繁而不精,只在意雕刻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却忽略了玉雕题材、形式和内容的创新,粗制滥造的低质玉雕充斥着市场[5]。玉雕的设计需要针对不同人的需求,它不仅是文人墨客把玩观赏的物件,也可以是实用性极强的玉器。玉雕艺人要了解玉文化、海派文化,根据人们的需求,创作出不同档次的玉雕作品,合理地运用玉石资源。

在这样的玉雕市场环境下,海派玉雕行业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内沟通,没有凝聚起来共同面对困境。管理玉雕珠宝业的有关部门、机构也没有制定出促进整个行业发展的宏观目标,管理条例和管理准则并不清晰。行业内的工作室各自主持,无序竞争。这在玉雕展销会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本来应该是宣传玉雕产品和引导顾客合理消费的好机会,却变成了纷纷打出三折或四折宣传的折扣战,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海派玉雕的品牌形象[7]。

3 海派文化背景下海派玉雕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3.1 建立玉雕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纳入学校教学培养。一方面可以建立现代学徒制,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主要培养学生的玉雕技能。使用这种制度选择人才,能够打破“父带子、师带徒”的局限,更加科学系统地培养未来的玉雕师。玉雕大师须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传承“非遗”文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学校应设立规范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获得毕业证书,这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质量。要进行多维度教学,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技艺知识,还要主动融入市场,了解行业前沿。他们需要到玉雕厂实地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还得懂得玉雕考古、玉雕设计、玉雕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可以融入学校教育课程。在小学或中学教育中,可选择在美术课、劳技课等课程中融入一部分与海派玉雕相關的教学。一能加深学生对中国“非遗”文化的了解,二能培养学生对海派玉雕的兴趣,有助于专业人才的长期培养。高校可与协会合作,开设与海派玉雕相关的通识课、社团、讲座等,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深入了解海派玉雕,甚至亲手制作海派玉雕。艺术类高校或艺术类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融入程度。

第二,通过互联网吸引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一方面要制作出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作品。海派玉雕作品的主题大多偏古典传统,如获得2021年第十五届神工大展特别金奖的《十八罗汉》《佛陀圣迹》《湘妃竹》《象尊》等作品,主题和风格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够。若是能激发年轻人对海派玉雕的兴趣和热情,那么就能促进海派玉雕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互动交流。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将面向年轻人的玉雕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展示出来,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进行介绍,吸引他们驻足观看,从而使其对海派玉雕工艺产生兴趣,加入该行业。

3.2 新媒体平台运营并推广

海派玉雕在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推广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较为用心,其中阅读量较高的推文主题大多为获奖作品赏析。由此可见,关于玉雕佳作的信息对微信用户的吸引力更大,可以围绕获奖玉雕作品,发掘更多宣传形式。微博账号多年未发布新动态,应该重拾账号,抓住这一弘扬渠道。

关于抖音平台的账号,主要分析“玉鉴海派”。“玉鉴海派”账号已发布视频的内容模式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作品看点、看点赏析,另一类为“非遗”传承人、海派玉雕大师等专家的采访节选。总体而言,前者的各方面数据优于后者。在“作品看点+看点赏析”的内容模式中,作品看点精简扼要,且超出大众的生活认知范围,往往善于运用数字给观众带来震撼和冲击,如“一粒芝麻能做20个茶壶”“价值6 000万的手串?!”“一把扇子刻了16万字!”等。视频一开始,主持人就以略微夸张的语气点明看点,在几秒钟内迅速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接下来再进行玉雕作品的详细赏析,单支视频总时长在1分钟左右,用户不会因时长过长而使失去观看耐心。相比之下,专家的采访节选对外行来说可能略显枯燥。可以模仿该模式,从节选的采访中提炼出一个看点或吸睛点,在视频的开始几秒内就点明,而不是整则视频单纯呈现采访的回答。如此,既能吸引用户观看,又能够传播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另外,“玉鉴海派”抖音账号在直播推广方面还可以继续探索。

除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的新媒体平台运营以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海派玉雕大师加入宣传队伍。微博上需要建立更多关于海派玉雕的话题,分享一些制作海派玉雕的过程、心得等,吸引人们加入讨论。抖音上需要发布非同质化的视频,挖掘网友的兴趣点,以多种形式呈现。

依靠年轻人扩大新媒体传播范围。年轻人能敏锐地察觉潮流风向,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点子,熟练地掌握网络运营技巧,他们是海派玉雕传播的一大助力。因此,玉雕的设计可适当年轻化、时尚化。可在保留原有特点与风格的基础上,将玉雕作品的主题时与热点时事相结合,在玉雕的形状或花纹中融入一些潮流元素,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通过他们打通一条传播途径。

3.3 凝聚行业并坚守“非遗”文化使命

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需要凝聚行业内部与外部的力量,共同面对低迷的市场。从一个角度讲,协会需要促进本行业各工作室之间的沟通。虽然各个工作室有发扬海派玉雕的愿景,但是各自发展,没有凝聚起来。协会需要联合每个工作室,共同为海派玉雕事业出力,集中打造海派玉雕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传承海派玉雕。从另一个角度讲,协会可促进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沟通。目前,海派玉雕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本行业或者其他艺术类行业,但这样难以达到“出圈”的效果。协会可尝试与跨度较大的行业合作,如品牌与品牌之间的联名,也许能够擦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玉雕不同于其他工艺美术行业项目,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玉雕作品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孕育出来的。玉雕手艺人不应该因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而浮躁,应该保持一颗热爱琢玉的心和高尚的艺术情怀。不为了迎合市场而粗制滥造同质化作品,要展现出中华文化、海派文化的内涵,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上海市“非遗”传承人、海派玉雕特级大师王凯表示:“海派文化在沧海横流的历史变迁中,凭着这一份高贵和矜持,稳健地走到现在,而且逐渐被世界所认同。我相信海派玉雕也一样,只要海派玉雕的艺术价值不下沉,经济价值也就不会下沉。”[8]

在海派玉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肩上的是责任与担当,他们坚守的是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只有甘于寂寞,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始终热爱自己的事业,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才能使海派玉雕走得更加长远。

面对市场受众,应该不为利益所左右,以文化浸润为引导,拿玉雕作品说话,向大众介绍其中的文化内涵,让更多市民了解海派玉雕,对海派玉雕感兴趣,形成良性发展。

4 结语

在海派文化背景下,海派玉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初步形成到创新繁荣再到传承发扬。如今的海派玉雕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后继缺乏玉雕人才、“两微一抖”新媒体平台运营有待加强和玉雕市场消沉。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玉雕亟待建立玉雕人才培養体系,让更多人进入玉雕行业,成为玉雕艺人。应通过运营新媒体平台并推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海派玉雕及其蕴含的海派文化内涵,喜欢上这门工艺并参与进来。此外,还应发挥协会作用,促进业内外互通,凝聚全行业力量,合力推广海派玉雕,给予其更多向外界展示的机会。虽然玉雕市场冷寂,但是海派玉雕传承人不应该被市场利益所左右,要始终热爱自己的事业,精进技术,有高尚的艺术情怀,坚守“非遗”文化使命,让海派玉雕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孙冰,马玉忠.领军市场需求量最大、最受欢迎的玉雕流派  孙敏和他的海派玉雕[J].中国经济周刊,2010(29):59-61.

[2] 陈逸敏.海派玉雕形成的条件和环境[J].上海工艺美术,2019(3):80-82.

[3] 李天纲.海派文化的渊源及其传承[J].书城,2021(9):5-16.

[4] 孙嘉璐.海派玉雕的历史发展和非遗保护[D].长春:吉林大学,2015.

[5] 汪艳.初探近代海派玉雕的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762-763.

[6] 沈彦昊,傅蓉蓉.海派玉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企业研究,2012(4):119-121,124.

[7] 钱振峰.上海玉雕行业的现状和产品开发[J].中外轻工科技,1999(5):4-6.

[8] 王凯.海派玉雕的文化和情怀[J].上海工艺美术,2020(2):29-31,116.

作者简介:应群(1984—),男,上海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张霁云(2000—),女,上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告学。

尹蝶(1999—),女,上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告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