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2022-07-18 05:39陆玲
建材与装饰 2022年21期
关键词:农民建设文化

陆玲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言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灵魂,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乡村文化自信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最终服务于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1 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乡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乡村文化经历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现着乡村民族的文化根源与乡村历史,展示乡村农民的生活态度与精神面貌。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对文化传承、传播、发扬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一是能够引领农民形成共同的民族自豪感、让乡村共同体具有凝聚力。特别是乡村文化活动的举办,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姊妹节、侗族的喊天节与抬官人等民俗节庆,是加强乡村农民之间的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路径;二是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需求从原有的温饱问题、收入问题、就业岗位问题,逐步上升到精神生活的满足问题。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提升农民精神的追求和渴望,逐步提升农民文明素养。③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以文化为桥梁,融合文化、旅游、生态,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吸引外来人员进行文化体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公司驻村投资运营,增加农民就地就业机会,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可发展农耕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农特产品销售、文创产品展销,有效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乡村文化建设仍存在较多问题,对于乡村现代化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农民对自身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由于受现代城市多元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国外文化的影响,加之农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农民对乡村文化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导致农民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性、民间信仰、宗教仪式等传统文化习俗与精神面貌,逐步被城市文化,甚至是国外文化所替代,使乡村文化逐渐消失,导致乡村失去内在源泉与动力。

(2)现代文化滞后。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国内部分农村科学精神欠缺,过于沉迷于封建迷信,导致现代文化滞后。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较为复杂化,急需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摈弃农村地区糟粕的文化。

(3)乡村教育落后,乡村人才缺失,多数乡村存在空心化现象。乡村教育设施落后,乡村教育课程以基础性课程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文化传承人开展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年轻一代未能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易导致传统文化失传。乡村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仅留下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缺失,乡村人才缺失,乡村呈现空心化现象,导致农业产业无法发展,致使乡村文化发展失去动力。

(4)乡村文化设施不足,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文化设施多为与村委会合建的图书室、乡村服务中心、乡村书屋,建筑设置过于表面,未能充分结合农民需求和文化传承需求进行文化设施配置。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足,投入队伍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如木鼓舞表演队、芦笙舞表演队、侗族大歌表演队多为虚设。同时,多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单一,无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于众人。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重构农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重构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前提。深入挖掘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摈弃其中糟粕,构建乡村的主流文化以支撑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1],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做到文化魅力的延伸。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农民充分认同优秀文化,重塑乡村文化认同和自信。通过政策制度、机制保障、宣传活动等方式,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如民俗活动、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加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农民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另外可编制村志村史村文化书,其是乡村文化认同的载体,是对乡村本土的历史记忆,可增强农民乡土情结,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3.2 加强乡村文化主体建设,构建乡村共同体

构建乡村社区组织,重塑乡村共同体。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由多元主体构建的乡村共同体。乡村共同体建设是解决乡村凋敝、推动乡村自信的重要路径[2]。乡村共同体以党组织为核心,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模式。多级政府部门积极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挥主导作用,政府部门、村支两委、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明确自身职责,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做法,建立乡村治理创新理念;创造基层党建新模式、形成生产发展组织体系、发展自组团队,成立文化传承协会与发展旅游协会等组织由下至上,由内至外,加强对其社区培训,激发乡村自主发展能力。建立合作社发挥组织和凝聚农民作用,发挥农民自治作用。同时社会力量、项目运营管理团队、设计施工团队等团队加入乡村发展过程,长期的陪伴式乡村社区营造。专家、社会力量、项目运营管理团队投入一定的资金或者人力,在尊重村庄的原有肌理的前提下,尊重农民的发展意愿与自主选择,对农民进行培训、引导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可协作的外部人员、资源、宣传、推广、学习平台,指导与协助村庄的运营管理。如村庄的建设者应为乡村规划建筑师与农民,双方平等的协作参与建设;社区运营协作者,如在地志愿者可负责整合社区资源与链接外部资源平台,返乡青年可负责村庄自组织能力建设,是村庄发展领路人。乡村公益各领域外部协作者,可负责引导、培育、能力建设、资源链接等。在乡村共同体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发现、培养和挖掘乡村文化振兴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供物质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加强队伍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文化共同体构建

3.3 公共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承续构建,完善文化公共服务配套

公共空间与精神空间是文化传承的物质空间载体。公共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承续构建是农民凝聚力的构建。公共空间是农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乡村内活动广场、休憩亭、篮球场、运动场等。精神空间是乡村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因素构成的“心理空间”,包括芦笙场、踩鼓场、萨坛、鼓楼、祠堂、土地庙等,是农民民俗活动、传统生活与文化的主要场所、是乡村的灵魂所在[3]。公共空间的开拓,利用任何方面的可利用公共设施植入,将其变成属于农民的社区公共空间,如集会、作坊、绣房等。精神空间的保护与重塑,注重保护精神空间的历史格局与传统风格,保留其内有价值、有意义的构筑物和公共空间,对其进行合理优化,可植入现代功能、地域文化元素以满足现代农民的使用需求。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可增设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具有文化传承兼培训、社区作坊兼展示、生产或民俗场坝表演三大主要功能,可利用原有公共建筑特别是废弃的学校校舍改建。也可建设村寨村史馆,其是传统村寨和游客之间的桥,远远不止是信息中心,更主要的是认知中心,训练中心,多元文化互知互尊的教育中心。

3.4 加强乡村本位教育力度,促乡村人才振兴

文化和教育就好比乡村振兴的一双翅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乡村教育必须回到乡土本位,切实与乡村需求和地域文化相融合,学校的形象应是当地的精神象征。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依靠加大乡村教育力度,来凸显文化振兴主体的核心作用。首先,要完善乡村教育制度,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乡村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生活的教育。创新发展乡村教育的形式,结合新媒体技术,可开设乡村振兴学院。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乡村教育课堂,将本土优秀乡村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置入乡村课程形成传统文化课程,如农耕教育、蜡染课程、刺绣课程、非物质文化课程、自然课程教育等,让孩子从小树立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与乡土文化的自觉,更好的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其次,开拓乡村文化发展和乡村教育类师资专业领域,专项培养乡村文化和教育类人才,并设计专项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案,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和实践定向培养,有效保证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供给。

3.5 拓宽文化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要重视乡村文化传承,不断探索和拓宽文化传承渠道,延续和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一方面,要整合多方资源,组建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的力量,拓宽文化传承渠道,将文化传承融入到各行各业的文化氛围营造当中,将文化传承融入到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当中,多方传承与传播。同时,鼓励开发文化传承平台,吸引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加入其中,齐心协力传承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增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微”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等移动媒体的大量应用,充分利用智能手机这个载体,建立公众号、微信群,对乡村文化进行线上宣传[4]。

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挖掘传统文化、民俗习惯、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资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衍生发展以文化体验类、文化研学类、文化教育、文化探访、文化亲子体验类、森林文化体验等文化服务产业项目,打造文化品牌。结合乡村一产、二产,发展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旅游服务于一体,延长产业链,重构高端、高效的产业体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完善现状文化服务及配套设施,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文化的管理,注重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可由村两委起引领带头作用,负责组织协调,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合作社、公司负责项目的实施、运营、管理,保障项目健康发展;农户参与项目的建设实施,享受产业利益链接。

3.6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保证建设成效

要保证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取得成效,不仅需要了解建设现状,寻找差距,明确建设目标;还需要加强评估机制,有序进行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通过评估机制开展循证研究,不断优化乡村文化振兴的决策和方案,不断改进实施计划,及时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同时,需要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工作计划以及时间线条表,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责权到人、专人专用,并通过采取多元化管理手段和管理艺术,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任务,保证建设成效。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主管、群团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文化振兴大格局。

4 结语

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充分发掘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通过深入研究针对性提出乡村文化发展路径,树立农民对文化的认知与自信,构建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提升文化设施与教育设施,做好文化传播工作,使乡村文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完善文化建设管理机制,激活乡村内在发展动力,提升乡村社区凝聚力,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