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创新创业的区域个性

2022-07-19 09:43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新材料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要素区域经济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1 新经济是区域创新崛起的关键

1.1 新经济在新冠疫情全球化和持续化的冲击下彰显出强大成长潜力

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疫情之下,在线教育、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依旧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拥有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的高成长高科技企业,在助力疫情防控、保持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1.2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催生跨界融合的新经济新赛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颠覆性技术全面爆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获得突破式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加快壮大。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

1.3 新经济发展高地呈现出新的资源要素与动力机制特征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今天,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已经从传统的土地、能源、资本、劳动力以及区位交通等资源转向新经济时代的新人才、新技术、新资本、数据、新基建等新资源要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要素成本持续增加,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传统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制度创新、创业式创新、场景创新成为推动区域发展新经济的核心动力。

2 新经济高地的地理学解读

美国的硅谷和中国的北京、深圳、杭州、成都、银川等区域基于资源、区位、文化等地理禀赋和新时代新经济发展机遇,通过强化制度创新、创业引领、场景打造以及导入数字信息技术、耐心资本等创新要素,拉长区域长板,挖掘新经济的区域个性,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经济发展路径。

2.1 硅谷引领全球新经济发展

美国硅谷是全球新经济的摇篮,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硅谷文化、富集的教育资源、活跃的耐心资本,形成了驱动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领域引领全球。硅谷每年新创企业超过1.5万家,并具备快速成长为瞪羚企业的潜力,集聚了苹果、谷歌、英特尔、惠普、Meta(前身为Facebook)等“龙企业”。

一是基于富集的科教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硅谷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实力雄厚,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9所专科学院和33所技工学校。硅谷发展新经济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产业相结合,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的良性循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在人才循环方面,硅谷地区的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相互渗透,大学为产业界培养了大量创新创业人才,产业界人士反过来通过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进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资金循环方面,硅谷的天使投资和风险资本用大量耐心资金支持创意和创业,而成功的创业者又将创业所得进行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在技术循环方面,硅谷大学的科研成果通过大量的创业式创新实现了商品化;同时又从创业企业中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刺激,从而开展前沿课题研究来提高创新研究能力。

二是拥有改变世界的“硅谷文化”。硅谷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赋予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条件。首先强调包容,硅谷是一个特别包容失败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地方,拥有豁达的移民文化。创业者的“改变世界”“质疑权威”“拒绝平庸”的创新思想是硅谷发展最重要的动力。硅谷的创业者追求的是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通过多次尝试、不断“试错”和对创意进行持续打磨而走向成功。

三是建立了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美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其中《杜拜法案》使私营企业和大学享有自己所承担的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的专利权,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更为重要的是硅谷的律师界、会计界、银行界等多种机构都采用了不同于传统行规的新制度安排,以支持创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由此而完善。

2.2 中关村成为我国新时代新经济发动机

中关村依托密集的科教资源、市场导向的产业发展基因、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注重改革探索的园区管理机构,合力形成了新经济动力机制,强化了技术源头创新,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这里集聚了全国40%的独角兽企业和全国国家高新区23%的瞪羚企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新时代的新经济“发动机”。

一是大力支持创业,走创业式创新道路。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批海归携带技术回到中关村创业,与多种不同身份的创业人群汇成一股洪流,推动了中关村的第二、第三次创业式创新浪潮。当下,中关村不断吸引着掌握前沿技术、深具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跨区域创业者等前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诞生出新公司和新业态,形成中关村新经济发展壮大的原动力。

二是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从2009年起,中关村先后试点了“1+6”“新四条”“新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率先开展科技成果“三权”下放、鼓励创新创业税收、股权激励等重大试点,试点政策成效显著并已推广至全国。

三是持续集聚新人才、新技术、新资本等新经济资源要素。中关村深耕创新创业生态领先优势,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双创人才,吸引集聚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深化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创业投资金额占全国的35.5%,是全球风险投资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2.3 深圳形成以高端制造和产业技术突破为引领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深圳立足优越的区位交通、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特色移民文化等区域长板并且拉长了區域长板,注重制度创新、国际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持续的产业更新换代,诞生了华为、腾讯等一批世界级头部企业,培育了通信产业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以高端制造和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为引领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全面开展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圳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全国率先开展一系列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国际营商环境,促进人才、资本、商品等要素集聚和市场化配置。

二是以开放的制度优势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深圳围绕着“吸引外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例如免征生产资料进口税、减征企业所得税、放宽外汇管理、简化出入境手续等,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华投资设厂,带动了深圳的迅猛发展。依托早期“三来一补”,深圳引进了大量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和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并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国际创新城市。

三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持续创新升级路径。在政府“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政策和“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功能支持下,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企业不断适应跨越式产业升级与转型需求,推动深圳的产业从“三来一补”到OEM代工,再到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推动深圳产业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2.4 银川形成以“互联网+”为引领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银川抢抓全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机遇,将区域产业创新资源匮乏、区位交通不佳等区域短板特征转化为市场优势,注重产业制度创新和高端链接新资源要素,在全国率先发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接入国家级专家资源,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后发区域发展“互联网+”的新经济发展路径。

一是持续开展制度创新。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复同意支持宁夏自治区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并签署委区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支持宁夏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在全国率先出台《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工作制度(试行)》《银川互联网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制度(试行)》和《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10余项政策文件,以突破性政策填补了国内互联网医院的监管空白,同时简化了网上医师跨省多点执业的申报和办理,进一步完善医师职称和医保对接等问题,加速构建产业生态,打造国家级“互联网+医疗”示范,上线全国首个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建立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医院基地。

二是高端链接导入北京新资源要素。银川、中关村共建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借助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链接导入春雨医生、安翰科技、零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独角兽企业,通过中关村信息谷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培育了黄河裕泰(宁夏)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医疗行业“未来之星”。加速构建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产业园产业链条,以及“医”“药”“险”健康服务闭环。

3 新经济的地理学演进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征是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

3.1 传统经济地理学

传统经济地理学根据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多样化需求的理论假设,认为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存在会导致经济活动沿空间均匀散布,运输成本的变化对厂商区位抉择的影响是线性单调的。传统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地、劳动力、矿产、水利等难以流动的自然资源在商品经济发展、产权制度、公司制等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现象。区域经济特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大多选址在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丰富和市场密集的区域。经济发展完全属于资源导向,科教资源的作用微乎其微,无法清楚地解释现实世界中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分工现象,也无法说明外部经济由何而来,只能通过外部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城市和生产结构上的差异。

3.2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在传统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基础上,加入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典经济变量,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多样化需求的理论假设前提下,拓展研究了区域经济在贸易全球化、跨国投资等影响下的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全球化现象。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资源以及区位、交通、市场等地理禀赋在贸易自由化、对外开放等制度安排下,引入跨国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外资技术等新变量后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特征以市场为核心,跨国公司全球布局,制造业转移,产业集聚在生产成本低的区域。经济发展属于成本和市场导向,但克魯格曼忽略了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忽视了区域在社会、文化及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3.3 新经济的地理学

3.3.1 新经济的地理学提出背景

无论是传统的经济地理学还是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都认为,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和要素禀赋在地理空间上不均匀的分布,导致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状态,进而在区域间表现为经济发展差距。但它们对经济行为的研究都不考虑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也无法解释如下2个现象:一是某些地区并不具备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或较好的要素禀赋,但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比如贵阳的大数据,银川的互联网医疗;二是经济地理条件和要素禀赋较好的发达区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新经济发展路径,比如中关村以创业为引领发展新经济,深圳形成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经济等。

3.3.2 新经济的地理学的内涵

新经济是在创新全球化的背景下,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代表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一种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创业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新经济的地理学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期的经济地理学而言,研究新经济时期地理要素与新经济发展的直接关系,侧重于研究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对本区域新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传统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还是新经济的地理学,都是继承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其所改变的是不同历史时代的地理要素变量。新经济的地理学产生的时代,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大量易流动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变量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创意创业创新、场景创新等机制,带来区域的资源集聚与配置、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的变化,从而形成引领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经济路径。

新经济的地理学是从传统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衍生出的一门新学问。现阶段,新经济的地理学是从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入手,研究不同区域的新经济发展特点与规律。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受地理禀赋、制度环境、创新要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经济的发展路径与特点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新经济的地理学旨在说明新经济发展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研究地理区域发展新经济的要素驱动模型。

3.4 新经济的地理要素驱动模型

结合新经济的地理发展脉络以及全球新经济高地发展的核心路径,新经济的地理要素驱动模型将影响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的因素汇集在一起,以此分析一个区域立足传统地理禀赋,在新时期要素变量的影响下,形成新经济区域个性的驱动机制。

新经济时代的要素变量主要有2类:一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即新的制度、创业、场景等变量;二是形成新经济发展活力的资源要素,即新人才、新资本、新技术、数据等变量。

3.4.1 新经济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包括新的制度、创业、场景等因素。

新的制度:新制度经济学家戴维斯与诺思认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制度对经济发展作用并非直接过程,它是通过对传统的经济要素如技术、劳动力、资本等有效调动、组合、吸引与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新经济时代,政府不再过度强调优化投资环境,而是强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类型不同需要培育不同的制度。从传统经济地理学到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再到新经济的地理学时期,制度不断创新,经济发展也越来越有活力。

创业:新经济是创业的经济,鼓励创业是培育新经济企业的起点。新经济发达的地方一定是创业活跃的地方。跨区域创业的本质在于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是新兴产业推动下的全球分工 。

场景:场景是新兴产业生态的聚合器,以市场应用为核心,实现技术的市场验证与迭代,培育新赛道和新物种企业,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原点。主动营造适宜区域个性的各类产业场景,成为吸引新经济企业落地、加快新兴产业爆发的新手段。

3.4.2 新经济资源要素

新经济资源要素是区域发展新经济的活力来源,包括新人才、新资本、新技术、数据等。

新人才:新经济人才是区域新经济发展最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其中创业人才是最特殊的,创业人才在哪里聚集,新经济就更容易在哪里诞生。

新资本:资本市场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耐心资本的流动与聚集,助推新经济创业发展。

新技术:新技术推动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进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发展新经济。

数据: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以来所产生的全新生产要素,是新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大数据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推动力,助推新经济发展。

4 打造新经济发展的区域个性建议

结合新经济的地理要素驱动模型可以看出,新经济的区域个性的形成是基于区域地理禀赋,在新的制度、创业、场景及新经济资源要素等变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因此,打造新经济的区域个性要多维度来开展。

4.1 加快导入新资源新要素

一是加大新经济人才的吸引和培育力度。依托优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机构,加强对产业急需的顶尖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等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加快集聚企业家、科学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投资人等高端创业群体。推进海外人才入境便利化,协助解决家人签证、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简化企业外籍高端人才来华工作手续。制定新经济人才专项政策,灵活设置人才评判标准,组织新经济企业家学习交流活动,以才引才壮大新经济人才队伍。

二是鼓励和吸引新资本集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新经济新赛道,设立若干支细分领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学家基金,引导天使和创投机构聚焦科技型企业开展早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设立新经济企业贷款保险基金、贷款损失基金和贷款奖励基金,加强金融财政政策联动,建立新经济企业贷款、保险、担保的贴息贴费和风险补偿机制。

三是强化新技术供给。注重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对未来、未知、前沿领域科学的探索。积极谋划重大平台布局,探索部署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鼓励领军企业聚焦前沿科学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全球研发中心和未来实验室。引导高校院所、企业等多类型主体合作,海内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四是加快数据资源集聚开发。围绕区域发展需求,重点建設一批公共服务、政务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搭建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数据咨询委员会,畅通数据交易渠道。深化探索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质效。持续优化网页端和移动端服务,在资讯发布、公共服务、行政许可、政策申报等方面,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零距离网上服务。

4.2 挖掘区域文化和市场优势

一是深挖区域历史文化的新经济内涵。新经济根植于区域的文化基因。历史文化是区域的宝贵财富,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宗教信仰、政治等。要在区域的历史进程中找到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基因,既要看改革开放几十年、上百年历史,更要看千年历史。要以历史文化内涵引领新经济探索,充分挖掘其所在区域传统特色文化的新经济内涵,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创意源泉和应用场景,塑造适宜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区域创业活力;推动政府、企业等各类主体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经济思想,用新经济的理念来谋划发展。特色传统文化等。

二是支持新经济市场拓展。要加大新经济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实施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政府非招标订购制度;支持企业“创造长尾产品,构建长尾市场”;挖掘和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领域创新能力优、行业地位高、盈利水平好的潜在独角兽企业,助其打通国内外市场。

10.19599/j.issn.1008-892x.2022.02.016

猜你喜欢
要素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