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意蕴、原则与方法

2022-07-19 13:13林文俊陈一收
理论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年

林文俊 陈一收

摘 要: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大的时代意蕴,其关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的培养,关乎新时代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壮大,关乎新时代青年踔厉奋发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增强。在培塑过程中,应遵循理论武装与现实践履相统一、外在培育与自我形塑相结合、常态教育与节点强化相协调的原则;在培塑方法上,应采取科学有效的行动方法,教育青年明确历史方位与自身使命责任,帮助青年树立起视野宏阔的大历史观,着力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培塑;青年;历史自信;使命担当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7-0009-06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1]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实践经验与精神追求。对历史的自信,就是对历史辉煌成就、奋斗进取精神的自信,就是对巩固历史基业、创造时代伟业与赓续荣光事业的自信,就是对我们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事业创造力与人心凝聚力的自信。新时代,青年是实现新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担负着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青年是否坚定历史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习近平强调:“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2]要实现新时代青年对历史的自信,就必须不断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增强青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信心与动力,激励青年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发进取,不负时代与使命的重托。

一、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培塑青年的历史自信,对于培养青年成长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夯实与壮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增强新时代青年踔厉奋发的志气、骨气与底气,具有关键而紧迫的重大意义,必须加以重视并深入推进。

(一)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

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是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個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9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所创造的幸福生活、取得的重大成就及积累的重要经验,使得我们对历史自信更加坚定。新时代,青年一代是否对历史保持高度自信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4]。培养新时代青年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史培元,用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培基铸魂、明智润心,自觉从中华民族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奋进力量,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与觉悟境界,进而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先锋力量的培养必须从新时代青年对历史的坚定自信中孕育团结进取的民族情感,生成敢打敢拼的奋进力量,充实敢拼会赢的必胜信心。中华民族具有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品格禀赋,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中华民族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深深刻写于各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之中,内在饱含着忠贞爱国、团结进取与自信自豪的澎湃情感。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所引发的共振共鸣,不断生成共同的充沛的奋进推力,助力整个民族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来,为实现理想目标而矢志不渝地拼搏奉献。不断增强的历史自信,将厚植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使青年内生起对国家与民族的强烈自豪感,这将持续充实新时代青年奋发图强的情感根基。不断增强的历史自信,将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创造力,迸发出对民族复兴事业的强烈愿望,这将持续浸润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不断增强的历史自信,将赋予新时代青年必胜信心,调动起青年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不断巩固新时代青年实现宏图的坚毅信念。由此可见,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青年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的坚实根基。

(二)壮大新时代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习近平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青年一代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使命征程也贯穿于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纵观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青年一代自始至终是我们党的发展生力军、建设后备队与行动急先锋。党的事业的建设发展,始终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广泛参与和拥护支持;党的地位的巩固强化,始终离不开青年一代的真挚认同与真心维护。青年一代是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充实壮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也是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追寻。习近平指出,“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6]。因此,必须主动密切联系青年、高效长效吸引青年、广泛有力团结青年,全方位教育引领青年的成长成才,着力引导青年自觉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最大程度地将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以此壮大新时代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新时代,青年是思维敏捷、观念多元、诉求多样的活力群体,他们正处在世界观、历史观等思想观念生成、塑造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知识结构体系的立体建构也正在进行,在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生活与包装华丽的文化思潮之时,一些青年常常无法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力度跟踪与关注青年的思想动态,对青年一代的观点观念加以正确引导。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和重点推进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教育新时代青年致敬历史、拥抱时代、坚定信心。既要认真对待当下,也要审思对照过往,更要放眼广阔未来。不断引领新时代青年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深化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内在逻辑和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进而在明理通达的基础上,持续涵养灵魂深处的历史情怀,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由此观之,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是壮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三)增强青年踔厉奋发的志气、骨气、底气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4]志气,是有理想、有目标的直接体现,面对逆境困难与坎坷险阻,依然展现出意志坚定与行动坚决。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青年们才能在任何境遇下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在面对大变局与总全局中不断展现决心与勇气。骨气,是从骨子里、血脉中内发而出的坚韧不屈的品格特质,面对过分要求、落后情境与艰难条件,依然挺起不屈不挠的脊梁,展现出应有的崇高气节与执着追求。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的骨气,青年们才能正确认识发展大势,审慎明辨是非曲直,才能在大好机遇面前担当起责任与使命。底气,是有实力、有信心的直接体现,经过赓续千年所传承的优良文化精华,经过长期实践奋斗所积累的物质资源条件,经过持久坚强斗争所增强的内在精神力量,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底气之源。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底气,就能够收获无比强大的奋进定力,就能在前景广阔的光明道路上稳步前行;就能够积攒活力满满的奋斗能量,就能在建设伟大事业的实践征程中干劲十足。培塑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信,有益于增强青年踔厉奋发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7]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的实践历程中,所取得的瞩目众望的成果成就,所积累的历久弥坚的宝贵经验,是我们何以能够拥有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得以增强志气、底气、骨气的重要根基。历史是鲜活生动、立体多维、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从“教科书”中不仅能够收获顺大势、观变局与应未来的知识养分,还能够收获精进不怠、用之不竭的前进动力。我们越坚持历史自信,便会对历史整体的发展进程的总体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历史智慧的吸收越充足,对前途命运的主动掌握越有信心。具体而言,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更为独到、清醒和深远的眼光体察事物,自觉从新的实践情境之中提出新的理论课题与实践命题,主动参照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关建议。新时代,青年在历史自信上越坚强有力,就越能够在志气上更加高昂、在骨气上更加坚挺、在底气上更加充实。

二、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应遵循的原则

培塑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信,须遵循一定的实践原则,即理论武装与现实践履相统一、外在培育与自我形塑相结合、常态教育与节点强化相协调的原则。切实遵循这三大主要原则,并将其贯彻到培塑实施的全过程中,为培塑新时代青年历久弥坚的历史自信提供行动依照与原则指引。

(一)理论武装与现实践履相统一

培塑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信,是“知”与“行”的充分结合,必须遵循理论武装与现实践履的有机统一。就“坚持历史自信”本身而言,“坚持历史自信”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就必须在理论知识上具有足够深刻的说服力、在心理情感上具备充足的感召力、在现实活动中具备切中实际的针对性,才能够真正被青年一代所普遍认同、充分理解与深度掌握。因此,在培塑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8]64,要将理论武装贯穿全过程,要对青年一代讲清楚坚持历史自信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不断优化理论的输出供给,动态适应其差异化、圈层化与分众化的特点。并且,在强化理论武装的过程中,应切实增强对青年的深层次的思想理念认识问题与历史理论知识问题的科学引导,坚持革故鼎新、破立并举、正本清源,既要持之以恒地在青年群体中灌输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历史观点,旗帜鲜明地将得到考证的正史证据展示出来作为支撑依据,也要有针对性地消除青年头脑中那些错误的、落后的、未经求证的思想观念,真正地“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2],让正确科学的理念观点更加深入、更为广泛地在青年的头脑中得到深厚培植与系统武装。与此同时,社会实践是锻造新时代青年的“大熔炉”,是培塑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的必由之路。就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过程而言,理论武装是远远不够的,“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9],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因为正确的科学的思想理念必须在现实实践中加以巩固。因此,在培塑过程中,要坚持现实养成、行动塑造、实践出真知。既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以辐射引领;也要通过劳动实践、走访调研等方式,让青年一代察实情、接地气,强化新时代青年对历史文化的观感视觉与触感知觉,使新时代青年对历史自信拥有直接的体验与情感的互动。概而言之,强调理论武装与现实践履相统一的原则,既不能让培塑过程脱离实践体验而失去生机活力,也不能让培塑过程脱离文化知识而失去理论深度。

(二)外在培育与自我形塑相结合

培塑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信,是“外”与“内”的充分融合,必须遵循外在培育与自我形塑的有机结合。外在培育,就新时代青年这一客体而言,是一种接受式、劝导式、集体式的教育形式,即通过学校的教育指导、家庭的熏陶影响与社会的倡导推动等方式,将科学的思想观点与正确的行为准则深度传授到青年群体之中。在培塑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是重要一环,无论是校内课程讲授还是校外社会实践,都要用历史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历史理论知识、优秀文化传统等内容系统设计到教学过程之中,不断在学校教育中播撒下历史自信的种子。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8]94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建构并形成良好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成才。因此,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着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同时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用自己正确的思想观点,为青年一代上好人生第一课,为青年一代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成员的倡导推动、社会风气的熏陶影响都会对青年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起到累积性作用。因而,要不断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舆论导向与政策方针执行的积极合力作用,不断为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提供正向引导与积极引领。與此同时,外在培育必须经过受教育者本人的消化吸收与逐步认同,才能真正转化为其自身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达到最初的教育目的。人是通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主活动获得自身主动发展的,如果教育过程纯粹依靠外在的培育,而不能充分发挥人自身的智力、体力与毅力,便会极大地束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自我形塑是培育历史自信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青年应当通过加强历史自信意识、践行历史自信行动,培塑自身的历史自信。新时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愈发强烈,自我管理与调控的能力持续提升。因而,应强化对青年自我形塑的启发与引导,充分培育青年对相关历史文化观点的自我判断能力,教育青年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知识储备去独立思考、科学研判与审慎选择,着力调动起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历史自信积极主动地厚植于心。

(三)常态教育与节点强化相协调

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的确立与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渐进过程,既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教育,也需要聚焦重大历史节点、重要政治节点强化集中培养。坚持历史自信的常态化培育,是推动历史自信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的必然要求。坚持常态教育,一是重在培塑实施的长效性和全面性,必须坚决反对缓缓、歇歇、停停的错误想法,不能将实施行动看作某一阶段、某一节点的任务,更不能错误认为这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并且要突出培塑实施的全面性,着力覆盖各个年龄段、各行业各领域的青年。二是重在培塑过程的日常化与规范化,必须坚持抓常抓长,将培塑实践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全方位融入青年日常生活之中,全方位嵌入青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并且在教育内容、素材借鉴上要突出强调规范化与正确性,进而输送正确的思想观点,传递真挚的情感情怀。三是重在培塑效果的持续性与复制性,强调常态教育的本初目的就是为求达到预期可持续与可复制的培塑效果,进而真正地触动青年、引导青年与塑造青年。为此,要结合培塑工作的过往经验与育人案例,利用本土历史人文资源、本地传统文化特色,借鉴历史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的教育资源,形成效果可持续、模式可复制的培塑新范式。坚持重大节点强化培养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育引导,有益于强化巩固新时代青年增强历史自信。重大历史节点、重要政治节点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丰富的时代意涵和深刻的纪念价值,反映着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进展与显著成就。而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国内外敌对势力会加紧通过各种方式与平台,捏造、拼凑与散布各种错误言论,并竭尽各种力量丑化历史人物、污蔑历史成就、歪曲过往史实,其危害甚广、影响恶劣,企图通过错误社会思潮的多维渗透,扰乱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影响青年一代历史自信的形成与巩固。为此,我们应紧抓重大时间节点,加大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用正确的历史观点、真实的历史记载与感人的历史记忆占领宣传高地。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青年“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3]4,引导青年明晰历史演进的主流支流与方位方向,坚持不懈地用理论知识捍卫历史真理,从而持续夯实新时代青年增强历史自信的理性之基。

三、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科学方法

在遵循主要原则的基础上,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行动方法,即融通青年成长成才的当代境遇,引导青年明确身处的历史方位与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职责;立足青年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教育青年树立视野宏阔的大历史观;优化环境氛围,打造风清气朗的网络思想文化空间,以此不断培塑新时代青年笃信笃行的历史自信。

(一)融通当代境遇:明确历史方位与使命责任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0]67对历史的自信,包含着对当下奋斗实践的自信和对未来前途前景的自信。培塑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信,就要融通青年的当代境遇,结合青年的目标追求,教育引导青年明确自身的历史方位,担当起自身的使命责任。纵观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实践,青年作为最富实践活力、发展潜力与创造能力的群体,每一个重大历史性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青年的重要作用,青年一代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青年身处新的历史方位,具备新的发展条件,在知识素养、思路观念上的先进,在体能精力、技能本领上的优势,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并担当起实现奋斗目标的使命提供了充足条件。因此,必须教育引导青年坚持历史思维与责任意识,对大局、全局与变局进行系统认识与深刻把握,不断增强对历史发展进步的深入思索与主动担当。“历史方位就是实际,历史方位就是国情,历史方位就是发展趋势,历史方位就是时代坐标。”[11]青年的成长成才同实现强国目标的伟大进程是同向而行的,青年的时代际遇机缘深刻地置于新的历史方位之中,新的历史方位也清晰标注了青年一代的人生际遇与使命责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0]167。为此,青年一代必须明确历史方位,履行使命责任,时刻做好顺变、应变与求变的思想准备。“变”是普遍的社会运行现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规律。在“变”之中,也蕴含着难得的成功机遇与广阔的实践舞台。基于此,新时代青年不应恐慌畏惧,而应动态调整、稳中求进,在面对困难、风险与危机时,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敢于斗争、刚健勇毅。新时代青年也要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既要胸怀祖国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也要胸怀人类命运与人类文明。因而,新时期青年应着力树立世界眼光,保持包容开放的胸襟情怀,正确认识发展大势与时代变局,在把握中国特色和比较评鉴中保持清醒、坚定自信,进而不断厚植远大抱负与鸿鹄志向,脚踏实地向着理想目标奋勇前行。

(二)立足认知特点:树立视野宏阔的大历史观

习近平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2]没有高度自觉的正确历史认知,坚持历史自信就无从谈起。历史认知之所以重要,钱穆曾深刻指出:“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国民对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12]这就表明,能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了解党和国家奋进轨迹、铭记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岁月,就能够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进程,领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大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智慧,进而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而拥有高度自觉的正确历史认知是以拥有科学正确的历史观点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青年的认知特点,把握科学的育人规律,教育新时代青年“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3]14,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起视野宏阔的大历史观。当代青年成长于和平发展时期,他们好奇心重、感知能力强、消化吸收快,但对历史传统缺乏切身体会与实际感受,对历史事实缺少正确认知与科学理解。为此,我们应突出明理懂理,講好中华民族的优良典故,讲清党和国家的发展成就,引导青年立足中国、放眼五洲、纵观古今,了解民族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与历史抉择,明白我们党在重要关头作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不断厚植爱国爱党爱民族的真挚情怀。应强调学理悟理,循序渐进地教育青年理解历史兴衰、实践成败的内在缘由,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何“行”、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好”的科学逻辑、实践智慧与人民品格。应强化知行合一,着力引导青年的奋斗实践同时代进步、同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进程共振同频,教育青年胸怀天下,立志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实现,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概而言之,教育青年树立起视野宏阔的大历史观,培育青年拥有高度自觉的历史认知,引导青年以更为纵深的历史维度和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把握发展趋向、坚定历史自信。

(三)优化环境氛围:打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马克思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3]环境对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氛围深刻影响个人的行为习惯与观念意识的养成,中国传统哲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中华优良传统典故“子不学,断机杼”,也直接反映了环境氛围对培塑个人优良品格的重要作用。在积极向好、贴近主题的环境氛围中,受教育者可以从中收获更为立体多维的知识信息、体悟更为动人心魄的情感价值。优化环境氛围是营造良好育人空间的必要之举,打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能够极大促进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的培塑。习近平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4]当代青年是无时不网的“网络原住民”,是对互联网依赖度极高的“网络移民”群体,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同网络空间已深度融合,互联网空间已成为青年进行思想交流与文化传播的主要场域,对其观念和行为的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优化青年所处的环境氛围,最为重要的是抓住互联网空间这一“牛鼻子”。网络新闻信息、视频影像、评论区与留言板具有容量大、受众广、发酵快的特点,其内容时常裹挟着未经查实的错误信息,暗含着复杂隐晦的价值取向。部分网民对这类信息内容未曾加以判断就肆意传播,更有甚者,以猎奇野史秘史和奇闻轶事为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片面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消极看待历史成就与过往史实,加速了这类消极信息与不良文化的传播,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产生极大冲击,对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为此,应强化网络空间文明治理,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与空间管理,持续构建清朗清新的思想空间。与此同时,应持续挖掘青年的思想文化需求以对接青年的实际需要,在内容输出上,注重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沟通联结,不断增强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切合度,在感性上能够充分吸引人,在理性上又能深刻说服人;在话语传播上,注重将网络流行用语、生活沟通话语与政治宣传语言融合运用,不断消除话语体系之间的间隙差异,以此提升新时代青年对坚定历史自信的自觉认同。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其自身也是优化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传播输出与倡导维护都离不开青年的广泛支持。为此,要教育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文化园地建设,敢于同错误言论展开斗争,积极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携手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09-05(01).

[2]习近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01).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9.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曲青山.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旗帜和核心问题[N].光明日报,2017-11-15(16).

[1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8.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

【责任编辑:何 妮】

猜你喜欢
青年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浅析当代青年政治观现状及其成因
青年网络思想教育的“四三四二”模式探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