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创作室的 趣人轶事(上)

2022-07-19 13:23舒铁民
乐器 2022年7期
关键词:雅号歌剧

舒铁民

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出版《陈紫百年纪念文集》之际,勾起我对曾在东城区西堂子胡同一号的一段生活岁月的回忆。解放前,一号院本是原国民党将领宋哲元女儿的府第,院内一栋两层的西式小楼,后面一个不大的小花园。解放后,它成为剧院的前身:华北人民文工团(1949)、“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0~)、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剧舞剧院(1952)、中央实验歌剧院(1953~)的团部与院部。1958年,为扩充居住地,在后花园修建起一栋7字型的两层小楼。以陈紫为首的创作室成员,除院外有房的人外,大多集中于新楼居住。此时,我也从民族乐团调到创作室,住在新楼。陈紫居住于侧院(也称2号)的一套两明一暗的地板旧房内。

当年剧院创作室可谓人才济济,如音乐家陈田鹤(后外调)、张定和、汤正方(后病)、刘炽(后外调)、杜宇、茅沅、葛光锐、梁克祥;戏剧文学家海啸、李悦之、乔羽、李建庆、姜声涛、程若等。人员之多,力量之强,在全国文艺团体中首屈一指。创作室除完成创作任务之外,还被定位为剧院的“参谋部”,协助院长制定每年度的剧目演出规划。

陈紫来自延安“鲁艺”,为人宽厚,博学健谈,善与人交。他作为老一辈新歌剧的作曲家,具有丰富的戏剧和文学知识,大家戏称他为“杂学家”“戏篓子”。此外,还有两个著名的雅号“废协主席”(实际不存在的废话协会)和“把你聊死”,皆因他闲聊的功夫很深,凡天南海北、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无所不能聊。其雅号“把你聊死”原为“陪你聊死”,后因“陪你”含有相对之意,而陈紫的聊天,可在对方已疲倦噤声之后,仍口若悬河地神聊不止。歌剧《刘胡兰》的合作者杜宇是他的聊友,两人常聊到深夜,以至杜夫人也奈何不得。

我和陈紫认识较晚,因有些共同爱好,如喜看戏曲、爱读闲书以及照相洗放照片之类。他有一个袖珍的德国徕卡相机,爱不释手。我无相机,但有一套放大设备,每到外地采风,相机可向剧院摄影师游振国借用。某日午夜,我洗放完从河北邢台、沙河山区所摄的照片,正准备就寝,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是陈紫!见他手夹半支香烟,身披一件大衣,显是习惯于“夜猫子”创作的他,在创作灵感间断中,从侧院跑过来找我聊天了。于是,我们从河北的多种地方戏曲,聊到歌剧创作的借鉴,再聊到照相放像……我已困倦不已,他仍興致勃勃。当时已是寒冬,门窗紧闭,由于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室内已是烟雾弥漫,空气稀薄,出于礼貌,我难下逐客令。此时,我才体会到“陪”和“把”的一字之差。也深感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和超凡的记忆力。这也是后来一些年轻人愿与他成为忘年交的缘由。“陪你聊死”还有另一含义,因他喜爱法国浪漫派作曲家Berlioz(柏辽兹),也是其中文谐音。

创作室在陈紫宽松的领导作风之下,团结活泼,有弛有张,且富于人情味。在学习会上,他半开完笑地说:“我们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意为宁可讲一点闲言淡语,也少谈一些空洞的理论套话。故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创作室内也不失笑语欢声。

一号院是院部各科室的办公地,当年的上班族,每天上午10时便停下工作出来做工间操(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音乐为刘炽写)。此时,陈紫和创作室的成员也都出来活动,或在二楼楼道的小桌上下象棋,或到前厅(原房主的台球厅 去打乒乓球。我因下棋举步稍慢,被赐雅号“舒慢”(德国作曲家Schumann谐音),和陈紫住同院的乔羽,温文尔雅,带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有时也出来凑热闹。当年,全国优秀的地方戏剧,都争相到北京来演出,其中川剧最受欢迎,乔羽雅号“乔老爷”,来自1957年著名川剧演员李文韵到京演出的川剧《乔老爷上轿》。张定和年长,又是老一代音乐家,解放前在重庆就举办了个人音乐会,我们尊称“定和兄”。他为人低调谦虚,处事科学严谨,凡衣食住行都讲求“科学性”。剧院在郊区延庆有一处供全院职工劳动生产的基地,某年入夏后,创作室成员去收获土豆。因烈日当头,大家都戴着草帽蹲在地里挖,来回几趟后便腰酸腿疼,需站起来歇息片刻。只有定和兄一直蹲在地里,挖得又快又多。何也?原来他在臀部绑上一个小板凳,板凳随臀前移,始终能坐着劳动。此外,他头上那顶草帽也很特别,只需在胸前稍拽帽绳,即可将它调正至日照的方向。定和兄刻蜡版是又快又好,因简谱的高音和低音都以小圆点来表示,每当前后两音之间的音程是上行七度,或下行八度时,他都要在两音上,以小型字体“上 7”“下 8”来标记提示,以免他人搞错。由此,他也有了“张科怪”的雅号。1968年定和兄与卢肃等率先改编演出了戏曲风格的歌剧《槐荫记》,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曾致函赞扬。高挑英俊的李悦之,长期在广西生活,他原是抗敌演剧二队的作家,对各地民歌很熟悉,1959年底广西全省大演戏曲《刘三姐》之际,省歌舞团请他将其改编为歌剧。为避免抄袭,剧中的民歌全部是他原创,连剧名也改为《刘三妹》。1963年他与杜宇合作,根据蒙古族同名长篇叙事诗改编了歌剧《嘎达梅林》。海啸是老革命,本在延安“鲁艺”从事音乐,曾演奏小提琴,由于他有深厚的戏剧文学功底,建国后,改行于歌剧文学创作。他很少参与年轻人的活动,一心写剧本和学习俄文。因身体不好,还酷爱气功,曾向我介绍许世友将军神奇的气功故事。有时他也陪同已调往文化部任副部长的前院长周巍峙,在谈罢工作后,到陈紫家品茗聊天,兴致来时,加上副院长侣朋,四人再玩几圈老式的麻将。

新楼下的两间房内,还住着三十年代的老艺术家、延安“四大怪人”之一的塞克。此名对我而言真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我在敌后参加新四军五师文工团时,所唱的第一首抗战歌曲,便是他和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合唱),因14岁尚未变声,唱的是女中音部。关于此歌的诞生,还有一个传说:此词是他灵感来时,随意写在一张纸烟盒上的,后被星海发现谱成了歌曲,即在武汉广为流传,塞克听后竟问道:“这首歌不错,词是谁写的呀?”眼前的塞克是位身材魁梧、满头白发,和蔼可亲的老人,大院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塞克”。他是剧院的艺术顾问,唯一的一级艺术家,更是创作室同人同仁的良师益友,大家随时可以登门去找他求教聊天。他对我们的诤言:“话剧要按歌剧写,歌剧要按舞剧写。”

创作室最离奇的一件事,是1958年夏秋,全民大炼钢铁时,连农村都在砸锅献铁土法炼钢,以完成1070万吨的国家号召。创作室在葛光锐有根有据的鼓动之下,也异想天开地打算在1号院内土法炼钢。好在大家都认为此举太“离谱”了,炼钢未上马,葛光锐获得“葛半科”的雅号,因他那些炼钢的“科学”依据,是从一位亲属那里讨教来的。创作室真懂科学的是茅沅,他本是清华学建筑的,音乐是副科。到剧院之后,他的第一个“作品”是为小经厂剧场设计洗手间,他便有了“茅真科” 的雅号。不一一例举了。

看似生活散漫,不务正业的创作室,后来在“文革”中被批为“裴多菲俱乐部”。其实,这只是陈紫领导作风所带来的表面现象,一旦有突击任务,大家也是团结互助地生龙活虎工作。如1963年初,上级下达指示:在半月之内要移植演出一部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扬剧《夺印》,剧院决定由二团(现中央歌剧院前身)排练。在一无剧本,二无音乐的状况下,陈紫及时派出葛光锐去扬州剧团录音,回来后,又经他与定和兄日夜记谱、整理、刻印。每刻印出一曲,再由茅沅和我连夜参与配器,第二天上午便全剧交付等待排练中的演员和乐队,此剧按时演出了。平时,创作室每人都有任务在身,仅我在西堂子胡同的6年内(1958~1964),曾先后为剧 院创作演出歌剧《槐荫记》《红云崖》(合作)、《春雷》《斗诗亭》《人欢马叫》《春风杨柳》《窦娥冤》《夺印》(移植)、《嘎达梅林》《自有后来人》和舞剧《雷峰塔》《刚果河怒吼》(合作)、《八女投江》等13部大型剧目(不含中、小型),大多为首创,平均一年多于两部剧目。刘炽也曾作歌剧《阿诗玛》(1963),因他外调哈尔滨歌剧院,此剧由该院演出了。其实,这期间还有许多被纳入文化部艺术局或剧院规划的剧目,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却因种种原因,或剧本流产,或中途夭折,或未能上演,这类剧目多于演出者,竟有16部之多,还不含院外作家特意为剧院送来的剧本。

猜你喜欢
雅号歌剧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老班的“雅号”
名人对号入座
“雅号”趣谈
铃铛鸟
工薪族川柳的雅号及其与柳句的关系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