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习得性无助”,养成“习得性乐观”

2022-07-20 00:38乔能俊
新班主任 2022年6期
关键词:习得性塞利电击

前段时间,朋友带着一名学生的爸爸到我的办公室。据这位爸爸讲,孩子妈妈非常重视教育,在学业、运动、社交等方面都对孩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孩子如果表现不好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有一天,孩子说,他不打算努力了,因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令妈妈满意。这位爸爸听后很着急,非常担心孩子。

在家长普遍“鸡娃”的今天,这绝不是个案。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太脆弱,连妈妈的批评都承受不了。我的思考是:是什么让孩子如此脆弱?难道孩子天生就如此脆弱吗?他们蹒跚学步时,摔倒了又爬起来,表现得足够坚强和勇敢。

这个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发现,源于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起初,研究者把狗关在笼子里,在蜂鸣器响的同时给狗施加电击。实验中,狗无法预料电击何时会出现,并且也不能逃离。经过多次电击,研究者把笼门打开,蜂鸣器发出响声时,本来可以逃走的狗却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研究者发现,狗的表现并非由电击引起,而是因为对电击的无能为力。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心理学家把这种个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应对的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否定中,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活成实验中那只狗的可怜模样——习得性无助。因此,当孩子犯错或没有达到要求时,我们一定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抑制想要批评、惩罚的冲动。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小孩子太安逸,需要挫折教育,于是就把批评视为挫折教育的一种方式。如果批评带给孩子的是无助、“躺平”、零驱动,那就不是挫折教育了,而是他们成长中的灾难。我的看法是,无论基于何种理由,家庭中最好远离指向人格、带着怨气和戾气的批评,它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心理学中,与“习得性无助”相对应的是“习得性乐观”。塞利格曼在后续的研究中提出了“习得性乐观”的概念,认为除了能力和动机外,乐观也很重要,乐观可以而且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

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就是每个人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例如,早上出门不小心踩到了狗屎,积极解释风格的人只是把它当作偶然事件,不会放在心上;消极解释风格的人会抱怨“不好的事情为什么总是让我碰到”,然后一路上看谁都不顺眼,到了单位和同事发生了一点不愉快,认为是同事专门和自己作对,自己就是个倒霉蛋,这样恶性循环,情绪消沉。

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ABC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或负面事件;B(Belief)代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与解释;C(Consequence)则是采取的行动或后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看法、理解、习惯性的认知评价即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关键的因素。合理的信念促成人的理性、正面思维,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正面反应,最终恢复乐观心态;而不合理的信念即非理性、负面思维,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所以,习得乐观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找出ABC之间的联系,建立自己的积极信念。

如何运用上述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培养出乐观的孩子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有积极的情感支持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是,父母要明白,每一次挫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成长节点。父母要向孩子表明:不管结果如何,爸爸妈妈都会和你一起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会利于孩子发展。

第二,注重结果还是过程?

我们在意什么,孩子就会在意什么。如果我们在乎最终的结果,那么孩子就会以最后的输赢、成败作为评判自己能力的标准。当孩子在意外界的评价,看重所取得的成就,认为成功就是能力的评判标准时,那么,他们面临挑战时,目标就是良好的表现或者避免失败。他们会害怕失败,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如果这时有人监督,他们便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不足,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而是放在怎样维护“自尊”上。因此,除了关注孩子取得的成就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哪些进步,学会了哪些新的技能,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我要运用学过的方法尝试一下;这件事我还需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失败可以帮助我学到更多;我要向他人学习;我可以调整目标,选择备用计划;等等。在生活和学习中,教会孩子以成长型思维看待问题远比结果更重要。

第三,将失败归于内部还是外部?

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许多家长会耐着性子说:“没关系,再試一试……”可是,我们需要警惕内心真实的想法:讲过好几遍了还不懂,怎么这么笨?唉,天赋太一般了。就这个智商,将来难得有出息。不要认为自己的遮掩很高明,小孩子是极为敏感的,他们能够窥视到我们内心的失望和沮丧。这种无形的打击会让孩子深受“内伤”,认为自己天资平庸,无论如何也学不好。因此,当孩子遭遇挫败时,我们应当和他们一起,尝试着寻找原因:“其他人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换个思路试试……”“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这道数学题的确比较难……”

第四,是否“负面事件正面表达”?

人的乐观与否与其思维所用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积极思维的人在看待负面事件时,认为失败只是一种反馈,会以一种倾向如何改进、提升、发挥优势的视角,带着积极的情绪,运用“负面事件正面表达”的方式去认知和评判。这样的言语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比如上学路上堵车,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有时候慢下来也是好事,至少现在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讲讲故事也是挺好的。”“平时没有时间看街边的风景,现在就是绝佳的机会。”父母需要发展乐观的技能,通过自己的表达给孩子营造积极的氛围。

责任编辑  陈建军

乔能俊

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

猜你喜欢
习得性塞利电击
远程电击防暴器的实战应用
超长披肩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电击手环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电击疗法”治疗网瘾靠谱吗?
真假难辨!关于电击治疗精神病的传说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水晶石姑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