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琚”的注释商榷*

2022-07-20 01:54魏兆惠
辞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枣阳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

魏兆惠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9期有一篇题为《小伙姓“琚”太少见〈新华字典〉也读不准他的姓》的短文,文中小伙子琚峰抱怨说:“照理我应该姓qú,但是《新华字典》里‘规定’我们得姓jū。”我们发现从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到2020年(商务印书馆)共12个版本的《新华字典》中,“琚”并无姓氏义,其注释都是:jū,佩玉名。《汉语大词典》、《辞海》(第七版)等“琚”也都只有“佩玉”一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1973年试用版(商务印书馆)和1977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两个版本释为:jū,古人佩带的一种玉。但自1978年第1版至2016年第7版(商务印书馆)则变为:①古人佩带的一种玉。[1]②(jū)姓。

琚jū,在《新华字典》等辞书只有“佩玉”一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7个版本除了“佩玉”外,还有第二个义项“姓”。到底孰对孰错?又错在何处?

二、地名、姓氏中“琚”在现代的讹变

《中华姓氏大典》(2000)中并无“琚”姓。现在作为姓氏的“琚”本应写作“璩”,音qú。《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本均收“璩”,有两义:①玉环;②姓。“璩”姓的来源,说法不一,其中的一种说法见于《桐城桦林冈璩氏宗谱》四卷本序:“璩之为姓也,三代以前未见经传。春秋时,卫公族瑗,字伯玉,始以蘧为姓,亦不知其取义何居也。相传伯玉七世孙讳乐者,因避难,易蘧为璩,故璩之受姓自兹始。历汉、晋、五代,未有传人。至唐,有讳抱璞者,以神功登科显名。当世有与伯玉同讳者,赐进士出身,由司徒银青光禄大夫,守闽广,保境恤民,封西川侯,籍出豫章,此江西鄱阳县璩姓之所自来也。”我国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省均有璩姓分布,现在习惯写作“琚”。“中国地名网”显示,全国有19个因“琚”姓而形成的村镇,如山西长治市上党区有南琚寨、琚家沟村、长治市壶关县有琚家庄村、长子县有琚村和小琚村。浙江衢州市常山县、龙游县各有琚家村,河南南阳市唐河县有琚庄、焦作市孟县有琚沟,安徽安庆市桐城市金神镇有琚祠村等。

鄂西北刘秀故里枣阳市[2]下辖有琚湾镇,俗称“琚家湾”,本作“璩湾”“璩家湾”,清代顺治年间建集。清代甘定遇修、熊天章纂24卷《乾隆枣阳县志》载:“璩家湾,县西南离城四十里。”《清史稿(北京清史馆刊)·唐训方》:“七年二月,川匪刘尚义犯宜城,扬言趋荆门,而使南漳贼袭府城,(唐)训方备之,急扼武安堰,贼奔据武安城,进攻之。会都统巴扬阿来招降,训方进剿高二于璩湾,乘雪夜进攻,擒之。”以上“宜城、荆门、南漳、武安、璩湾”均为襄阳、枣阳所辖或毗邻地名。现在的琚湾镇有琚庄大队(村),琚庄大队驻地叫“琚家小寨子,琚姓集居”,以“酸浆面”小吃闻名当地。

山西省长治县东南边陲佛爷山脚下有古村落琚寨村。1952—1960年,著名文学家赵树理曾以琚寨村的人物和事物创作了《锻炼锻炼》 《五里坡》等著名短篇小说。清乾隆四十七年重修玉皇殿石碑刻有:“北璩寨古号凤凰村,铭诸钟鼎非无据也,山环水绕,堂局明净,精鉴者称为善地也。”《长治县志》村名略考有:“璩寨原名凤凰村。后有璩姓人家于江南做生意,财势显赫,村名便以璩姓打头,取寨堡坚实之意而更名。”现在该村写作“琚寨村”。赵树理故居有碑文“赵树理在琚寨”(见图1)。许惠义(2011)指出“琚寨”当作“璩寨”。

图1 碑文:赵树理在琚寨

作为姓氏、地名的“璩”为什么会变为意义不相干的“琚”呢?

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汉字的类推简化。在1956年第一批汉字《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不能用作简化偏旁的字中,本来从“豦jù”得声的“劇”“據”二字,简化后作“剧”“据”,与“踞”“锯”“倨”“裾”“啹”“涺”一样从“居”得声。张涌泉(2009)12指出国家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规定一些字用作偏旁时同样可以简化,有的人滥用这一原则,任意加以类推简化,造成了一些俗字。如“巖”字简化字采用古已有之的会意字“岩”,但有的人却根据“嚴”字简化作“严”把“巖”类推简化作“ ”。“陽”简化字采用古已有之的会意字“阳”,“阳”字从“日”是会意,有人却据以类推,把表扬的“扬(揚)”也简化作“抇”,殊不知“抇”字从“日”亳无理据可言。[3]同此,受“据”“剧”的类推作用,笔画繁杂、使用频繁的“璩”也被民间类推简化为“琚”,与表示“琼琚”之“琚jū”构成同形字,而实际并无意义关联。从民间再到政府公文,“琚”字逐渐被当地人认可接受并逐渐推广,最终确定下来。但其实汉字《简化字总表》中从未见“璩”简化为“琚”。

因为辞书有滞后性,可以推知,作为姓氏的“璩”变为“琚”肯定早于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的出版时间,当在20世纪60—70年代间。

第二个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推广。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从“琚村”“琚寨”“琚庄”“琚湾”赴外地尤其是城市求学、经商、就业、务工。异地工作语言主要是普通话。仅以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为例,屈哨兵(2016)201引用付义荣(2015)针对上海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普通话使用率在90%以上,张斌华、张媛媛(2015)对东莞的相关统计数据也是90%以上。很多文化程度相对更高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异地就业后会定居城市,基本以普通话为生活和工作语言。笔者的表弟就是湖北省枣阳琚湾镇到浙江宁波就业的“琚”姓大学生,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对于“琚”“璩”的简化关系不了解,同时也受《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以为“琚”jū有姓氏义,现在他自读姓qú,但是他和子女的“琚”姓被同事、朋友读为jū。在湖北省枣阳市的普通公路、高速公路上,“琚湾”的路牌下被注以Juwɑn(如 图2),地方电视台普通话播音员也均读作“Juwɑn”。如果说当地人只是将“璩”写成“琚”但口中还是读qú,那普通话中则进一步将“琚”姓读作jū,这无疑是错上加错。且这种现象在全国绝非个案。这既有违于国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传统,也违背语言的科学事实。

图2 枣阳路牌:琚湾(Juwɑn)

三、建议《现代汉语词典》“琚”字增加qú读音而非增加“姓”义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开始为“琚”增加了第二个义项“姓”。这种做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建议为“琚”增加一个注音,即改为:jū古人佩戴(带)的玉;qú名姓。

首先,这是遵循地名、人名审定中“名从主人”的原则。字典编纂史上不乏根据本土读音加以修订的例证。《诗经·郑风·溱洧》有“溱与洧,方涣涣兮”。溱(zhēn)与洧 (wěi),是河南省内的两条河。当时还是青年学生的鲁国尧提醒编者丁声树先生,他的家乡江苏泰州溱潼在当地都读成qíntóng,如果《新华字典》只取一个zhēn音,会给当地人带来很大困惑,于是1971年版《新华字典》里就有两个读音和注解。[4]《现代汉语词典》审定姓氏增加读音也有先例。“肖”本读为xiào,民间“萧xiāo”姓俗写为“肖”以后,《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第1版直到2005年第5版,“肖”才有了两音两义:xiāo:姓(“萧”俗作“肖”);xiào:相似。从第6版开始,仍有两音,但“姓”后的“‘萧’俗作‘肖’”一句补充语被删除,变成:肖:xiāo〈名〉姓;xiào:相似。可见,作为姓氏的“萧”作“肖”已经被普遍接受和习惯,补充说明就显得多余了。

其次,为“琚”增加qú音是有语音学上的科学依据的。从中古音看,“璩”有一音,《唐韵》《广韵》“彊鱼切”,《集韵》“求於切,音渠”。“琚”则有两音:《唐韵》《广韵》“九鱼切”,《集韵》“求於切,音渠”“斤於切”。从历史上看,中古时期“璩”音“渠”,“琚”却有“居”“渠”两音。因此为“琚”增加qú音是有源可查的。另一个方面,“琚”作为姓氏在历史上却是从来没有过的。

有学者呼吁将上述表示姓氏和地名的“琚”再改回“璩”,但恐怕不易实行。因为“琚”字笔画简单易写,且推广流行数十年,广大人民已经习惯和接受,政府也已认可这个字。我们认为,既保留姓氏文化,又尊重语言科学,同时遵循用字习惯的做法,是为“琚”在jū之外再增加读音qú,此音下释义为“姓”。如果为求稳妥,也可模仿早期“萧”“肖”的做法,在“琚”姓氏后补充“‘璩’俗作‘琚’”。

附注

[1] 变化在于:第6、7版将前5版及试用版、香港商务印书馆版的“佩带”改为“佩戴”。不过《现代汉语词典》对“佩带”的解释是也可以写作“佩戴”。

[2] 为笔者家乡。枣阳1988年撤县改市。

[3]《正字通》:本作 ,从手曰声。

[4] 傅杰、顾青:一代宗师丁声树——从《丁声树文集》到《新华字典》,海上博雅论坛第200期,2020-09-05,上海。

猜你喜欢
枣阳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
蔡伦小可能居住枣阳造纸
枣阳市植烟土壤主要养分分析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新华字典》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版《新华字典》将收入网络用语
《新华字典》背后那些事儿
枣阳市熊集镇蛋鸡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