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2-07-21 06:13张铁涛武天明
农产品加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证书应用型食品

张铁涛,武天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为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深层次提升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国家自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衔接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形式和内容[1]。学院不断强化“1+X”证书推广力度,以考促学、以考促建、以考促改,引导学生考取粮农食品安全评价、健康管理师、营养配餐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等职业证书[2]。持续推进“书证融通,产教融合”,把“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做到实处,引向深处,取得实效,使学历的拥有者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同度逐年提升,以期为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明确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是祖国最南端的公立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厚基础、强实践为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其次,应围绕能力提升,精心设计项目课程或模块课程,将能力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再次,增加实习实训时长,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最后,改革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以确保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办学定位是主要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国家战略,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对接区域食品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以南海生物资源和热带农产品为对象的相关产品的开发及研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构建面向区域资源和食品产业结构课程体系

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1 年开始探索实践基于多目标需求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就业多元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进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目标需求,逐步将“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高级) 标准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逐步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实施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多主体“3+1”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课程在前6 个学期完成,生产性实习模块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模块、毕业论文(设计) 布置第七、第八学期,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满足食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力,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2.2 合理构建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目前,课程是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职业教育最有效的衔接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于自身专业定位和特色,按照生产实践中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该知识领域融合到工艺课程、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中,借助学校转型发展的契机,合理设置了突出海洋食品研究特色的课程体系,增加“水产食品加工学”“海洋资源原料学”“海洋生物资源加工与利用”等课程,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1+X”证书制度对教学方式、教学时空和教学载体的新需求,加强和突出海产品加工和热带果蔬加工领域的培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在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育精品课程。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逐步完善课程建设体制,不断提高课程体系水平。2020 年“食品工艺学”获海南省在线开放课程,2021 年“水产食品加工学”获海南省一流课程。

2.3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企业参与协同培养人才机制

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训中心和科研平台(海南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 资源,开展食品检验、食品工艺学实验、毕业论文等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 米酒和啤酒实训基地,开展开性实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学;在校外,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如与三亚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百胜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三沙海宝生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三沙未来日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观、见习和顶岗实习,从而构建企业参与协同培养人才机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技能强的食品经营管理人才的办学模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百胜餐饮(深圳) 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百胜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已将双方协商达成共识的课程设置内容(职场应试指导、职业发展规划、企业综合训练) 纳入2021 年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该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宣导,经报名选拔30 名左右意向学生进入肯德基品牌“百胜菁英班”,接触企业运营管理培养。该批学生在大三学期末考核通过可优先进入成为肯德基学生值班经理。建立了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企业免费提供认知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生产场地、生产材料和生活设施,同时本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免费技术咨询和服务,真正实现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人才输送、就业招聘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需求,发挥区域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接触,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企业参与协同培养人才机制[4]。

2.4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依据热海大教[2020]92 号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课堂教学能手大比拼活动方案,在前期动员的基础上,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于第10 周(11 月9 日—13 日),对本学期任课专任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评课,客观真实地反馈教学信息。学生推荐以上课自然班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对班上课程进行投票推荐。考虑到各班人数差别较大,最大自然班人数为70 人,所有班级推荐结果均按票选比例放大到学生基数为70。例如,30 名学生推荐20 票,有效票数记为20/30×70=46.7 票(取小数点后1 位)。此次评选权重,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推荐和学生推荐分别占60% 和40%。在本学期承担28 门课程教学任务的21 名任课教师中推选若干优秀的教学能手,进一步发挥“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总体质量。

3 完善“1+X”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完善“1+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总体规划考核评价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人才成长和进步。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采取严控X 证书的校园准入机制、打造“X”证书师资队伍、创建多元“双边”考核评价体系等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3.1 严控“X”证书的校园准入机制

学校组织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X”证书考评员、学生代表等组成“X”证书评价小组,对拟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论证、打分,并设定最低分数限制,实行严格“X”技能等级证书准入制度,逐步完善“X”证书退出机制,不断提高“X”证书含金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3.2 打造“X”证书师资队伍

“1+X”证书制度下为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应开拓思路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技能水平。首先,要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师资培训内容纳入师资培训项目,打造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熟悉专业技能标准、实践技能强,能够满足“X”证书制度培养需求的教学团队。其次,通过校企合作,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锻炼等,提高青年骨干教师技能水平[5]。最后,通过继续教育,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考试等,获得各类考评资格证书,实现“教师- 师傅”互通,促进“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融合、“学生- 学徒”转化,适应对食品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3 创建多元“双边”考核评价体系

借助X 资格证书考试(健康管理师、营养配餐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多元化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6]。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应主要从专业基础条件、人才培养过程和教学效果3 个方面考虑评价指标的细化和量化。专业基础条件主要包含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文件、教学环境、实验室建设、校园网络建设等;人才培养过程应包含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教学效果主要从授课班级学生的平均绩点、师生互评、专业技能比赛、毕业论文质量、学生就业率等方面进行指标设置。不同种类课程分层次考核,同一课程阶段性考核,主要通过技能比赛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扎实学生的基本功,设计多元化考核评价指标,给予正确的评价。通过实施以上方案,激励应用型人才在心理、专业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水平,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大助力,共同促进我国的食品产业转型与发展[7]。

4 结语

在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食品与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理构建产业结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考评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食品产业发展迅猛,还需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激励并引导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证书应用型食品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安徽医学》统计刊源证书
少就是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