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说“有意味的形式”的回归

2022-07-21 05:03陈泳洁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祝福

陈泳洁

摘要 笔者从教学切入角度、课堂知识整合迁移以及学生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对彭芬老师执教的《祝福》课例展开评析。小说教学普遍着眼“三要素”的情况下,本堂课选择回归“有意味的形式”—叙述者视角,将其作为教学角度,提升学生小说鉴赏水平,勾连多篇文本进行整合,增强知识的迁移力度,并着眼于写作能力提升,运用比较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堂课无疑是一个成功且有意义的示范,为更多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祝福》 课例评析 小说教学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我”的視角讲述了祥林嫂“向生而死”的悲惨故事,由此揭露出封建礼教的腐朽落后,以及它对底层人民带来的精神上的伤害。朱自清曾发表过自己的一番见解,对我国的中学生而言,鲁迅的作品,应该享有“定篇”的待遇,也就是说,无论基于何种理念的何种语文教材,都必须包含鲁迅的若干作品。

作为一篇经典的教材篇目,《祝福》的优秀课例层出不穷,但彭芬老师的课例依旧给人眼前一亮之感。这篇课例获得了2016年湖南省高中语文课堂竞赛一等奖,彭芬老师教学意识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对这堂课的要求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这一篇”而是让他们读懂“这一类”,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迁移。

这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鲁迅的《祝福》,对其中的一些主旨、情感都有较为深刻的把握,基于这样的学情,彭芬老师选择了一个新的切入角度,以小说“有意味的形式”—叙述视角作为教学内容。

叙述视角被称为小说“有意味的形式”,从叙事学的角度上看“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也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它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说就是在“讲故事”,如何讲故事,谁在讲故事,都需要读者细细探究,甚至一个好的叙述视角能够让小说的艺术价值成倍提升。

彭芬老师在文章的原生价值的基础上,挖掘了“如何讲故事”的教学价值,将对“我”的探究作为一条主线索,从引出“我”、认识“我”、了解“我”、回顾“我”、模仿“我”这几个方面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完成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的建构。

一、旧课新教,教学角度创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习任务群5中提到:“在学习小说等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时,要使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2)在教学对象已经学习过这篇课文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如何突破?学习过的东西必然不能重复教学,那就需要重新选择一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这个角度要新、要精,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拔高。

众多教师在教授《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学重点常常落于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对小说主旨的揭露上,例如刘爱红老师在执教《祝福》时选择的就是对祥林嫂悲剧的形象进行分析,剖析出祥林嫂“不得不死”的社会根源。3夏红梅老师执教《祝福》的过程中也选择对小说各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作品的深刻意蕴。[4]

彭芬老师选择回归小说“有意味的形式”——叙事者角度作为教学重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填补学生学习《祝福》时存在的一些空白。《祝福》这篇小说中视角转换复杂,涉及“我”“鲁镇人”“卫婆子”三个视角的变换,这样灵活的视角呈现方式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其中无限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分也是一大难点。其中第一人称视角,写出“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写作方式让作品的叙事张力与审美浓度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将掌握小说中的“我”作为叙述者在叙事、人物主题等方面产生的作用作为教学目标,角度新颖,能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我”的叙述视角展开思考,并将这一视角与直接用第三人称视角做比较,让同学们深入体会“我”的视角的独特性。彭芬老师巧妙地运用讨论法与朗读法,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文贵于新,教学同样如此,现在都提倡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积累经验不断反思。一个优秀的课例能够帮助其他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激发新的教学灵感,但它并不意味着成为一个永恒的“模板”。新手教师的成长之路是通过模仿成熟教师的讲课风格与思路开始的,但是模仿只是一时之计,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学会更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寻找更优秀、更贴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彭芬老师显然已经处于成熟老师阶段,她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探究文本内容,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设计出一堂精彩的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文本勾连,知识整合

1.单篇和多篇

单篇教学与多篇专题教学是当前教育界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单篇教学能够深挖文本内蕴,让教学不流于泛化空谈。而多篇专题教学是指在概念范畴层面,指向于一个大的认知理念下(如“主题”“文体”“作者”“阶段”等方面)的整体设计。5彭芬老师在执教《祝福》这篇课文中也考虑到单篇与多篇的因素,要在一课时内完成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并呈现出完整的多篇文本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串联,以“我”的叙述视角作为共同点,回顾过去学习过的小说,将知识点巩固迁移,完成教学目标。

2.知识整合,迁移力度增强

主题式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整合是指教师围绕“主题”将学科教材中原有的课程知识按照知识属性与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新的选择、连接和转化,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课程知识,提升其学习思维的水平。6而由一个知识点以回忆的形式串联出多篇文本的方式其实就相当于主题式教学的简化,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立刻进行知识的迁移,并加深对当前知识点的理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也在此体现。彭芬老师在执教《祝福》这篇课文时,勾连了数篇过去学过的文章,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小说鉴赏方式应用到其他文章中,提升了小说鉴赏能力,扩展了学生在鉴赏其他小说的视野。

三、能力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

1.写作能力的提升

彭芬老师《祝福》课例的核心竞争力除却角度新颖之外,还有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考量。在教学过程中从文本提取出“陈述性知识”,再由课堂练习将其转化为“操作性知识”,以“操作性知识”为指导,提升写作技能。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提到这样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歡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彭芬老师选用叙事者角度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提升教学对象的小说鉴赏能力以及在写作中运用该角度的能力。而现在的小说教学普遍重“读”轻“写”,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重心大部分放在了小说的分析品读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这其实是教学内容的缺失。“读”与“写”在教学中不应该完全割裂开来,“读”除了品读小说的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应包括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写”的能力也由此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使教学内容有所偏颇。

以契诃夫小说《苦恼》所改编的文本作为范例,让学生阅读并思考文本是否可以加入“我”这一叙述视角,在师生讨论后要求同学们改写文本,让文本有更加独特的魅力。这一部分彭芬老师选择陌生的文本再次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完成由“读”到“写”的转换,进一步去达成本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新的视角构思作品,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改写文本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师生共同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实现了提升作出评估,了解知识的掌握状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实践上,当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知识的价值才最大程度地外显,教师才能够从“显性”层面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遗憾的是,在学生改写文本后,彭老师展示的是预先准备好的范文,而非优秀学生作品,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标准很难衡量,此处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完善。

2.比较教学法促进思维发展

比较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是指用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异同,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中多次运用比较教学法对“我”这一叙述视角进行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理清叙述者视角与其他视角的不同。首先是比较《祝福》中的“我”叙述视角与直接用第三人称“她”来写的区别,让学生明确“我”叙述视角的优点;其次是让同学们对《马车夫》这一文本进行改写,将自己改写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感受叙述视角转换后的效果。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因为它的培养途径不能通过单独的课程达成,而是渗透于各种学习活动中。但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流畅度和完整度,许多教师并不希望看到由于学生思维的滞涩而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在问题提出后就急切给出“标准答案”,迅速地进入下一教学环节,但这样的方式并不可取。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在于学生做了什么,也就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比较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和点拨的地位,作用在于为学生指出方向,不产生“额外”的行为,也不提供具体的答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发现异同,得出观点。经过长期地训练,学生不再认可答案的唯一性,其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都得到发展与提升。

一个优秀的课例给其他教师带来的价值是无限的,《祝福》作为鲁迅先生代表作品、教材的经典篇目,教学难度不可谓不大。小说教学如何选取教学角度?彭老师执教的《祝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小说“有意义的形式”的回归,从叙事者角度对文本再解读,提升教学对象的核心素养。这堂课无疑是一个成功且有意义的示范,为更多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彭芬,肖劲松。《祝福》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8(Z1):141—1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刘爱红,谭蘅君.追寻之梦的无情幻灭—《祝福》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讯,2018(25):29—33.

[4]夏红梅.小说张力显意蕴—《祝福》教学实录及感言[J].语文教学通讯,2021(10):46—50.

[5]肖峰旭.语文专题教学的批判性思考和策略性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19(22):25—27.

[6]高嵩,陈晓端.论当代主题式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79—86.

[7]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125—127.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祝福
例说小说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选取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