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爱人”之心

2022-07-21 11:16于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博爱爱人杜甫

于波

摘要 杜甫一生与“爱”和“悲”二字紧密贴合,在其诗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本文基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爱人”之心谈起,走进杜甫,感受其酒入愁肠的博爱与抽刀断水水更流般的悲欢。

关键词 杜甫 博爱 悲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人”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在单元和篇目的要求来看,除却体会诗歌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硬性要求之外,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是其对学生更高级别的境界要求,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该诗有不一样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将其理念传递给学生,以获得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爱人”,古人已然将其归为大智慧,因此在后世的思想传承中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往往一个人经历与坎坷会决定其精神世界的塑造,杜甫,这位饱受现实拷打的“现实主义诗人”,用其厚重的笔墨以及精湛的技巧,通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书写其对命运的不公的呐喊,表达“忧国忧民”思想的一种情怀与胸襟。而其中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胸襟,不仅是杜甫“大智慧”的展现,也是杜甫在表达个人思想方面与常人所不同的至高境界,如此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的“爱人”思想的提炼,是以歌行体为表现形式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重要体现,是杜甫一生的思想洗练,是他一生的“博爱”与“悲欢”。

一、“爱人”般酒入愁肠的生活历练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床”长夜难眠”这几处来看,所显现出的人生困境与众多在官场沉浮多年的诗人有所不同,“诗圣”杜甫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在物质基础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诗圣”杜甫的人生不仅需要用“悲”来形容,还需要以“惨”来衬托出其生活之苦已非常人可以承受。这种“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生活,折磨着杜甫的身体及内心,但杜甫却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公变得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让物欲占满自己的内心,即便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艰苦生活如此让人愁苦,杜甫却锻造出了一种“爱人”之心,用“抱”字形容孩童如“盗贼”似的行为,连措辞都反映出杜甫的善良隐忍,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杜甫的“爱人”之心,他的“爱人”之心,是基于善良之上的一种对“人”最基本的认知,虽渺小,但是却是强大的。物质贫穷,但是精神却是富裕的。

二、“爱人”般刻骨铭心的人生际遇

杜甫在少年时便先后游历吴越与齐赵,其间曾经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之后在长安应试,落第;之后向皇帝献赋,想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以及社会的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让杜甫刻骨铭心,每一份生活的不易都映在杜甫的脸上,印在杜甫的心里。对于杜甫而言,即便生活再不易,也没有能让其摆脱对理想的崇高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仁政思想显示出的是杜甫的“爱人”之心,他的爱播撒在民间,播撒在民间每个人的心里,虽然在世时没有声名远扬,没有得到思想上的“共振”,但是去世之后却声名远播,人们对他的敬仰,对他的爱戴,通过教材中对杜甫诗的重视,可以发现民间人们心中对杜甫“诗圣”地位的肯定。他的艰难困苦表现在杜甫诗中,但是他的思想—“爱人”也同样流露在对每一首诗的诵咏中。

杜甫人生最后的诗史,是其人生际遇的写照,也是社会背景的映射,其人生刻骨铭心,搅人愁肠,声泪俱下,但是“爱人”终会被爱,于此,杜甫一直被我们所爱戴。

三、“爱人”般舍己为人的博爱情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中可以看出杜甫不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而感慨,大声的叹息,在这狂风暴雨的无情之下,诗人脑海中不仅有自己一生颠沛流离无限往昔之苦,同时也看到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和他有同样遭遇的“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希望自己“吾廬独破”,换来“天下寒士”的“安得广厦”,杜甫如此舍已为人的博爱情怀,是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情怀和崇高理想,是“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表达。“爱人”之心亦在此显现出来,杜甫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爱护孩童,同时也爱护广大的“天下寒士”,舍己为人思想精神的凸显,让杜甫“爱人”之心得到了层次及境界的提升。

舍己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精神,杜甫此生推行的“仁政”思想,可以说是其“爱人”精神在具体物象中的显现与表达,是杜甫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而由其“爱人”的思想,可以发现杜甫一生的博爱与悲欢,博爱的是众生,悲欢的是在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后所残存的自我意识,写诗或许成为其人生中自我慰藉的一种形式。

因此,杜甫的博爱是可以追本溯源的,他“爱人”般舍已为人的博爱情怀,是其一生思想的浓缩,是精神的升华。

四、“爱人”般推己及人的国家胸襟

推已及人,是一种个人自我感知的延伸,是一种可以共情的力量,难能可贵。他能够由自己的际遇从而推到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那部分人,“天下寒士”便是杜甫对于自身际遇、遭遇下在同时空感知下,发现那些和自己一起遭受不幸的人,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也遇到着同样的折磨,有着一样痛苦的心灵旅程。由此,杜甫的“爱人”之心,是推已及人下对“寒士”的同情,对“广厦天下”的一种期待,这种把黎民百姓视同自己的亲人般的思想,以其安危为己任的精神是当时时代下十分缺少的一种“忧国忧民”情怀的表现,是一种伟大的国家胸襟。后世人们对其思想的继承,有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有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有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

因此,杜甫“爱人”般推已及人的国家胸襟,体现出的爱国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红色血液的传承,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博爱爱人杜甫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杜甫改诗
我的爱人
博爱之歌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