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1桦甸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新成效

2022-07-24 12:20肖萍徐学新
参花(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桦甸市农民画文化馆

肖萍 徐学新

2021年,桦甸市文化馆充分发挥服务作用和导向职能,以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为主线,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幸福桦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馆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桦甸市文化馆在“庆百年·绘振兴”2021兴化垛田·全国农民画大赛、“手绘廉政农民画·阔步小康新时代”——全国廉政农民画优秀作品展、“永远跟党走 共同富裕”礼赞中国农民丰收节书画展、吉林市童心向党老少共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绘画剪纸作品展中,获“优秀组织奖”。被吉林市人民政府评为“吉林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一、文化背景

桦甸市文化馆位于城区中心地带,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是组织开展全市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阵地。馆内设馆长室、文艺部、美术部、调研部、创编部、数字网络部、办公室、资料室等办公及业务部室。设有公益大讲堂、多功能厅、综合排练厅、戏曲排练厅、钢琴教室(录音室)、农民画创作室、农民画展厅、非遗传承展示厅等开放服务活动厅室及桦甸市文化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短视频平台等数字服务设施。配备了终端计算机15台、笔记本电脑2台、数码摄像机1台、数码照相机2台、投影仪1套、激光打印机4台、富士施乐商用复合机1台、歌德文旅一体机1台、电脑一体机1台、智能文化一体机1台、电子书报阅读机1台及专业舞台、灯光、音响、录音等综合服务设施设备。财政经费拨款到位,能够保障馆内日常运转及各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全馆现有在编人员25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0人,有本科以上学历的8人,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0人(高级职称3人),参加职工继续教育及脱产培训达到或超过15天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百。

按照相关要求,桦甸市文化馆结合区域工作实际,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总基调,以推进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项目为手段,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创新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免费开放力度,提高文化馆管理及服务水平

一是确保文化馆开放场所功能,做好场地使用、设施配置的规划和利用。开放服务项目有:提供排练场地、演出、培训、展览、视听、阅览及数字服务等,涵盖了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文艺团队排练、书画创作展览、非遗项目展示、文艺系列演出、流动性服务、群众性文化娱乐、音乐视频制作、图书浏览查询、数字文化服务等内容。馆内外悬挂公示服务牌、开放场所分布牌、宣传公示屏,服务公示内容醒目完整。每周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开馆时间达56小时,文化服务10万余人次。制定了《桦甸市文化馆免费开放活动厅(室)制度》《桦甸市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标准》《桦甸市文化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服务管理制度》《桦甸市文化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桦甸市文化馆服务监督管理办法》《桦甸市文化馆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保障文化馆开放运行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制度,完善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年报制度》,将责任与任务纳入全年工作考评之中,保证全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了公共文化建设、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和无盲区。

二是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不断拓展。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馆内对外开放活动厅室全部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阵地,积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调配文化志愿服务力量,定期组织参与了“文化培训”“乡土文化人才评选”及“文明城市创建”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文明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总分馆建设,在馆内设立了文艺培训和指导中心、民间艺术指导中心、文学理论信息中心、“非遗”项目保护中心4个服务中心;建立了9个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10个剪纸创作培训基地、6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培训基地、9个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培训基地;建立了9个乡镇文化分馆、5个街道文化分馆,以开放服务、流动服务的形式统筹城乡活动开展,保证公共文化資源进村(社区)入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手段不断更新。拓展技能培训平台,夯实文化扶贫功能,组织举办了声乐培训班、“民族一家亲”主题农民画创作培训班、“迎新春”剪纸培训班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活动3期,开设《桦甸特色农民画技法——揉纸泼墨技法教学》《蒙古舞基本动作组合讲解示范》等线上公益艺术类培训课程8节,培训各类文艺骨干8000余人次。推动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了桦甸市“迎新春”线上农民画展、《东北抗联在桦甸》主题农民画网络精品展、桦甸市非遗项目展示——北派路氏手工木雕等线上文化宣传展示活动16项,服务和访问量1万余人次。

(二)以市民文化节为主阵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桦甸市文化馆因势利导,将市民文化节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提高服务社会效能的全民大舞台,创新思维、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组织承办、参与了第16届中国·桦甸“白桦节”广场演艺季暨第八届市民文化节、吉林市原创作品音乐会等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6项(场),参与活动人员2000余人次,演出各类文艺节目100余个,观看群众达4万余人次。特别是在第16届中国·桦甸“白桦节”期间,组织全市各街道(乡镇)艺术团队及社会各界文艺工作者参与各项演出活动,编排、辅导的节目精彩纷呈、亮点频现、深受市民群众喜爱。在吉林市原创作品音乐会上,选送的《跟你一起走》等3首原创音乐作品在音乐会上精彩上演,以丰富多元的创作形式和内容精良的音乐品质、优秀的演唱受到广泛瞩目,展示了桦甸原创音乐的强大力量。

在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中,桦甸市文化馆从人民群众需求角度出发,鼓励文艺工作者围绕桦甸人文特色、民间民俗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基层、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创作编排了歌舞、戏曲、器乐等一大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文艺节目、文艺作品在市民文化大舞台上激情绽放,融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于一体,城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交相辉映,使市民文化节成为引领桦甸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和文化品牌。

(三)以农民文化节为突破口,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桦甸市文化馆职责不仅限于城区市民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而且肩负着全市9个乡镇、1个街道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和业务指导任务。为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紧紧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迎新春·送温暖”“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文艺扶贫·圆梦小康”等为载体,组织举办了一系列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文化活动。组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八道河子镇砍椽沟村、桦郊乡关门砬子村、公吉乡王家店村、横道河子乡杉松村等组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10场(次)。在各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农村文化小广场,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送去歌曲、舞蹈、诗朗诵、戏曲、二人转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150余个,观看群众1万余人次。在桦郊乡晓光村组织协办了第二届桦甸市朝鲜族辣白菜文化节——朝鲜族歌舞文艺演出、农民画展览。组织朝鲜族文艺骨干表演了女声独唱、长鼓舞、歌伴舞、农乐舞等10余个极具朝鲜族民俗风情的文艺节目,展出农民画精品及农民画衍生品30余幅,为推动桦甸市民族文化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民文化节系列活动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贴合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唱响广大农民群众追梦的心声,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优秀的文艺作品,激发了农民群众决胜小康的雄心、脱贫致富的信心,凝聚了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扶贫、文化扶志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宗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021年,桦甸市文化馆广开思路,创新工作,以服务基层群众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抓手,在群众文艺培训、群众娱乐、文化传承、文化下基层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开展公共文化培训方面,坚持以阵地培训为主,基层流动培训为辅,将培训内容和任务落实到人,并将任务完成效果列入职工考核目标管理,极大地激发了业务辅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组织文艺辅导干部深入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及各社区文艺团队开展流动辅导工作200余人次,辅导文艺骨干6000余人次,编排的舞蹈《珊瑚颂》代表桦甸市参加了省文化馆舞蹈大赛海选活动。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组织人员完成了《橡子酒酿造技艺》项目的录像制作及文本写作,被列入吉林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桦甸农民画》项目报送至吉林省非遗处拟申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使濒危的传统文化习俗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组织举办了以“共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共结民族团结硕果”“东北抗联在桦甸”为主题的全市性农民画(剪纸)作品展览3次,共接待参观群众1万余人次。组织推荐路小希、孙艳艳两位“巧姐”参加了2021年吉林省“吉林巧姐”市集活动,桦甸市北派木雕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人路小希荣获“吉林巧姐”手工大赛综合组“铜奖”,被聘为“吉林巧姐”高级讲师,引领带动更多妇女通过手工制作产业灵活就业、脱贫致富。组织农民画作者创作的200余幅农民画作品参加了“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览、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作品展、“庆百年·绘振兴”2021兴化垛田·全国农民画大赛、“百幅农民画绘百年纪律建设史”暨第五届秀洲·中国廉政农民画创作大赛、吉林市非遗活动日年画展等国家、省、市级农民画展赛活动9项,有王咏梅《关东情》等7幅作品获“一等奖”,陈淑江《盛世欢歌》获“二等奖”,刘禹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2幅作品获“三等奖”,王咏梅《吉庆丰年乡村美》等8幅作品获“优秀奖”,张清涛《情满小院》等10幅作品获“收藏奖”;组织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公吉乡凭借农民画项目上榜,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引导推动了农民画艺术普及、传承和发展。

三、经验启示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机制

积极探索并研究制定全市公共文化发展规划,构建职责明确、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全市公共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文化馆开放及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进文化馆开放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化布局,补齐短板,确保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等达标,为文化馆开放服务和高效运转提供保障。

(三)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发展、运营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全市文化专业人才、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培养力度,创新公共文化队伍、文化人才的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和使用机制,着力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推动品牌升级和本土文化传承

要发挥“白桦节”“市民(农民)文化节”“桦甸农民画”“桦甸剪纸”及桦甸非遗保护项目等域内文化品牌功能,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精品建设和特色建设,进一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丰富品牌文化内容、展示品牌文化形象,推动桦甸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传承和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尤为重要。作为基层文化馆,要紧紧抓住免费开放、城市文化品牌创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利契机,强化机制,高效运作,整合资源,持续发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献计出力。

(作者简介:肖萍,女,大专,桦甸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徐学新,男,大专,桦甸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桦甸市农民画文化馆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大爱有光
桦甸市举办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吉林省桦甸市隆兴铁矿床深部地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