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文化的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2-07-24 23:04李俊
大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硕士民族艺术

李俊

[摘 要]随着艺术硕士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家强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需要对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进行思考与改革。文章围绕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的意义,凸显民族文化的特色学科思维,艺术硕士职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培养模式,艺术硕士理论教学的特点,艺术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与产学研融合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思考,为地方高校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240-03

艺术硕士招生自2005年开始获批开展,随着其招生单位不断增加,其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同院校的艺术硕士培养模式会存在一定差别。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保证和提高艺术硕士培养质量,不断完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艺术硕士教指委”)颁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年修订版)》,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和学分设置、毕业考核等方面做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方案的修订也是针对当前艺术硕士培养规模日益扩大,各单位的培养体系和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特别是针对部分地方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如何规范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提出指导意见。地方高校可以着重发挥好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地缘优势,突出重视实践教学的特色。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艺术硕士培养的意义

随着非遗研究的兴起以及国家强调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大量的学者投身于此,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研究更是越来越受到高校学者的重视,这就为艺术硕士教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础。

针对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将地域文化与艺术硕士的培养相结合,在大力推广优秀地域文化艺术的背景下,探索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特别强调在田野调查与项目创作相结合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创新,以寻求一种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提升艺术硕士艺术创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艺术硕士的培养定位和国家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总体思路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艺术硕士培养应更注重服务社会,立足民族文化教育,将民族文化融入艺术硕士教育教学中,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国家和地方输送地域文化艺术理论素养较高且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同时对提高当前艺术硕士培养质量和完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凸显民族文化的特色学科思维

2020年,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高端论坛”关于“创特色”的论题中,范迪安教授认为艺术硕士培养要加强“大美之意”的培养: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和坚持美的品格,这就需要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表現中国现实,彰显中国精神,要更多地把艺术情怀和今天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创新创造上更多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要用中华美学精神培养艺术硕士[1]。艺术是最直接体现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国大学发展观。因此,作为地方高校,要实现艺术硕士培养的“创特色”应植根于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贯穿到艺术硕士培养中,才能充分体现地方高校艺术硕士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探索以服务研究生职业发展需要和地方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艺术硕士教育发展途径

艺术硕士培养历经探索、开拓与耕耘的三个发展阶段,截至2020年,在这三个阶段的艺术硕士培养周期内,已累计培养七八万的高端艺术人才,他们已经真正成为中国各领域艺术专业创作的中流砥柱[1]。虽然艺术硕士教育十几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高校的培养能力不同,特别是部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其培养目标与其实现程度还存在差距,其艺术硕士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来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社会进行有效衔接也是地方高校培养艺术硕士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做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其一,地方高校应充分考虑当下社会发展的形势并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来设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艺术硕士的就业倾向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在变得更加多元化。中山大学的陈志祥教授在《硕士研究生学术与就业的矛盾及其对策》一文中深入地分析了研究生就业倾向的转变原因,为研究生指出了兼顾学术与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2]。艺术硕士的培养不仅应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也应考虑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的艺术硕士的就业倾向。其二,地方高校培养艺术硕士应该注重为地方的发展提供高层次艺术人才。

四、强调打好艺术硕士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虽然专硕定位与学硕定位不同,艺术硕士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投身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实践中不仅需要艺术实操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研究基础。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在艺术硕士培养中偏重艺术技能培养而忽视艺术理论基础打造,艺术理论基础不足是艺术硕士教育常见现象。不管是音乐、舞蹈、美术还是艺术设计,其作品都需要有较深的思想内涵,不注重理论教学的现状会让毕业生缺乏思想深度,变成高学历匠人。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学习停留在记忆、背诵、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层面上。这样的模式没有从更高层面思考“为什么”,缺乏对艺术形式之外的历史成因、功能方式、精神意蕴、哲学思想进行审视和诠释,对学生开展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创作思考起到限制作用[3]。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仅仅通过资料介绍就将艺术硕士带入艺术实践中会令艺术硕士面临很多的困难。将民族文化融入艺术硕士的培养中会与多个学科的理论形成交叉,重视开展专业理论教学能够更好地诠释民族艺术的内涵,拓展艺术硕士创作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民族艺术实践教学方面的成效较好,在技能培养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方法,但重技艺轻理论的现状在本专科艺术生的培养阶段就存在,而艺术硕士与本专科艺术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理论支撑实践的要求更高。本着解决从生源开始就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生源理论基础特别薄弱的问题,地方院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特色理论课程教学,提高艺术硕士的民族文化认知水平

针对不少艺术硕士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够的情况,地方高校的艺术硕士课程设置要在符合艺术硕士教指委规定的同时开设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以引导学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兴趣与认知水平。比如可以开设与非遗研究相关的理论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可以与区域性的文化建设、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做到具有特色和专业特性,这是学科发展、创新的必经之路[4]。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特色理论课程的导入能让艺术硕士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把握,帮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为培育地域性的特色学科打下基础。

(二)增设交叉学科的课程

艺术硕士教育应结合本校民族文化研究相关学科的资源,强化教师理论课程的学习,改变艺术学科理论师资不足的现状。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同时有深厚的民族学根基,因此开设民族学田野调查法的课程就非常有必要。民族艺术研究离不开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这种方法是开展民族艺术研究的基础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习挖掘民族优秀文化、提炼民族文化内涵、提升自身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方法。

五、开展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产学研融合实践教学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培养研究生运用自身知识并根据当前的形势,创造性地了解、分析、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艺术创作应该深入民族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去学习了解艺术,这也是艺术硕士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硕士教育显著的特征就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但很多地方高校在教学中只注重艺术创作的形式创新,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研究。艺术硕士教育与本科教育有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能培养艺术硕士的独立思辨能力,让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更有深度的理解和创新实践能力。地方高校对艺术硕士的实践教学更应充分利用地方的特色文化艺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学习研究的对象去用心感受和研究,其艺术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形成。

(一)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培养环境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本身就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最佳素材。民族艺术往往存在于民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高校需确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思路。艺术硕士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科研机构的课题研究,也要与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建合作共赢的实践平台,扎根于土地上,使艺术硕士教学成果更具有生命力。比如由地方文化部门牵头建立的“民族工艺工作站”就是产学研融合的极佳平台。良好的资源平台同时也能打通艺术硕士服务地方的就业通道。产教融合,让学校和企业成为艺术硕士的教育共同体,有助于调动艺术硕士的创作积极性,为艺术硕士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5]。

(二)采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结合国家总体发展形势,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地方高校艺术硕士教育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应更切合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结合产业开发、旅游开发、文化振兴等方面的要求来开展教育改革。藝术硕士的实践教学应该重视通过田野调查让艺术硕士充分认识和理解民族艺术。以艺术振兴乡村的思路,引导艺术硕士思考艺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开展项目创作教学的方式引导艺术硕士进行能够有效落地的创新创作。在推动地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完善艺术硕士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艺术硕士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

(三)实施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年修订版)》关于培养方式的表述要求“实行导师负责制,可聘请高水平行业专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这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开展艺术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艺术硕士的导师作为艺术硕士完成学业的引导者,是影响艺术硕士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遴选思想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艺术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校外导师对有效指导艺术硕士开展实践学习至关重要。地方高校依托民族文化建设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导师队伍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校外导师应能根据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实为艺术硕士提供实践学习的指导,是民族艺术领域的行业专家。校外导师要真正参与艺术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并完善艺术硕士培养计划,提升艺术硕士的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应与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行业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或密切相关,能通过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校内外的导师要能定期进行有效沟通,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助力实现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层次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六、结语

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与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因为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对通过艺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有强烈的渴望,从事艺术职业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岗位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加高,这就需要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服务社会。凸显民族文化的“创特色”学科思维,注重地域性职业需求,强调艺术硕士专业理论基础打造,强化旨在培养艺术硕士创新实践能力的产学研融合实践教学,能为地方培养具有地域文化研究和创新创作的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应是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要继续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探索艺术硕士教育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培养模式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艺术学科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任晟姝.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发展复盘与创新展望[J].艺术教育,2020(7):16-19.

[2] 陈志祥.硕士研究生学术与就业的矛盾及其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56-58.

[3] 陈振益.传统智慧的设计迁移:家具榫卯结构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装饰,2021(9):76-81.

[4] 蒋慧,周文娟.文化生态视域下艺术硕士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民族美术,2020(2):78-83.

[5] 刘晓东.基于产教融合的艺术硕士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113-115.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硕士民族艺术
MINORITY REPORT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纸的艺术
唐维泽、段立作品
传承 民族 文化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