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探索

2022-07-24 12:10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检索论文文献

张 梅

(北京服装学院 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一、文献检索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决定了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培养出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文献检索课程是以增强学生的情报意识,提高获取及利用文献信息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科学方法课”。本科生在校期间要注重自学、研究、思维、表达和组织五种能力的培养,而文献信息检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之一。纺织染整相关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国内外主要纺织材料、化学化工、纺织、印染等领域相关期刊文献、专利、科技图书及标准等检索方法与利用;学会专业领域具体课题的文献获取、综述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自觉捕捉、获取信息的意识,具有自主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人。

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

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极其丰富。如何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掌握课程内容尤为重要。以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前基础水平调查

信息时代下,本科生早已习惯使用百度、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来查阅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对检索实际上早已不再陌生。按部就班的讲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应在课程开始时,对学生基础水平进行调查。掌握学生曾经使用过的信息检索工具,用过的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以及在完成专业课程论文时是如何获取文献信息的。同时,学校学院均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较高。基于此,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参加北京市“实培计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本校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情况,了解学生在这些科研训练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教师在教授相应内容时能够有的放矢,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做到学以致用。

(二)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结合自身专业课题反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适当调整检索策略,才能灵活自如运用检索理论,掌握检索技巧;强调通过具体课题对所检索到的文献加以管理与利用。这样的课程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重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让学习者投入问题中;它设计与专业具体课题相关的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检索理论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课上互动讨论、教师总结四个环节。

1.提出问题。针对纺织服装院校的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纺织纤维、印染、功能整理等专业课程、本科毕业设计题目、校级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实培计划”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的实际问题,从中提炼出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案例,并转化为问题,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在讲授相应的检索知识与文献利用方法之前,将多个具体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

2.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所选择的问题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所选择的问题任务进行拆解分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学会文献检索与利用,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体会检索与有效检索的本质区别,最大程度地解决问题。

3.课上互动讨论。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讲述本组问题求解过程及文献检索利用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该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与指导。这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既要营造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开拓学生的思路,又要把握问题的主旨,不能让课堂讨论过于松散,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

4.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汇报情况,举例具体问题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完成从学会检索到有效检索,学会从利用到有效利用文献的突破。PBL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能够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为目的提前了解教学内容,不仅起到预习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丰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于现今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常规的文献检索基本原理、检索方法与技巧、实践训练等,还包括文献管理与利用、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1.拓宽教学内容。文献检索基本原理、检索方法与技巧、实践训练是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许多最新科研成果基本上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版,课程内容的安排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受学校订购资源的限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献检索工具与途径。因此,文献检索课程内容除了CNKI、维普、万方和工程索引(EI)等图书馆能直接访问的数据库外,还介绍了ACS、RSC、Web of Science、SciFinder Scholar以及国际专利等内容。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检索和利用文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相关特定英文表述以及专业相关英文词汇。授课时也应当注意相关英文词汇的引入并加以说明。针对文献管理与利用,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内容也要合理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2.重视文献管理与利用。如今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巨量化和获取信息的碎片化变成常态,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体现在对信息的驾驭能力,重在能力的培养。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检索技巧获得有用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面对检索到的大量文献信息,如何对这些文献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学习与利用应该是文献检索课中一项重要内容。学会利用专业软件(如Endnote)对文献进行分类管理;培养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是利用文献信息的前提,是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实践活动的基础。结合本专业科研活动案例,详细讲授在具体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利用文献信息。比如在课题论证阶段,对文献信息要求全面,重点关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理论依据、已有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课题研究阶段,应当跟踪科研动态,完善课题研究内容和获取科学数据、借鉴经验与技术方法,对文献要求“新”。而在课题结题阶段,通过横向对比,对成果的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和知识性进行鉴定,从而完成研究成果的公开与发表。通过这样的案例教授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强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面向轻化工程专业的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这也是文献检索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无论是课程要求的结课论文的写作,还是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环节都要求较高的论文写作能力。而且,现在每年考研人数剧增,想要在本科阶段就掌握SCI论文的写作方法,甚至发表相应科技论文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会从科技写作发展史、科技论文的定义与分类、科技论文的特点(创新性、理论性、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准确性等)、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投稿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投稿部分,重点介绍科技论文结构与格式,举例讲解科技论文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利用Endnote引用参考文献方法,期刊质量评价与选择,以及SCI论文投稿过程与注意事项等。经过这样的实践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例如,在201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经导师和研究生的辅助和把关,有多位同学发表了英文SCI论文。除此之外,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也应该有详细介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4.优化考核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文献检索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课程应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察,在课堂上和结课时均设置相应考核环节,各占相应的比例构成课程最终成绩。课堂考核中,除了常规考勤外,分知识模块设置多次考核,考察学生的检索水平和分析能力,是否掌握指定检索题目的有效检索方法与技巧。结课时不仅仅以结课论文进行评价,增加论文撰写过程的考核,比如撰写结课论文时所引用文献的检索过程。如何分析检索课题、如何制定检索策略以及如何筛选文献等,并提交相应的检索报告。通过结课论文、论文查重率以及检索报告综合结果作为结课考查的成绩。这样的全过程考评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文献检索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应实时优化教学理念,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每门课程都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施。深入挖掘课程及时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与规划,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基础教育教学中有扎实的落脚点,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一)注重科技创新,提升民族自豪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行业未来的建设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以创新为支撑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科技发展水平内容时,强调科技的重要性,介绍具体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离不开科学家无私奉献,并增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发展等。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我校研发团队参加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建成北京市首条口罩成套试制线,实现防护口罩的自主试制。再有,河南农民李官奇历经艰辛终于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条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线,也是中国拥有的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纤维,获得世界发明金奖。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学生要学习科学家精神,注重科技自强自立,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专利文献检索板块教学时,详细介绍专利类型,专利的独占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特点,专利申请流程和检索途径与方法等。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三)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加强学术道德修养

近年来,关于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时有报道。高校在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在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在引用他人文献时,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同时,发表论文时不要随意署名、不要抄袭、不要伪造修改数据、不要一稿多投、不要二次发表,不要拆分论文,应追求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培养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科研工作中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诚信价值观。

(四)关注社会时事,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高等院校教育功能的要求。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当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轻化工程专业的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排课时间方面也较以往有所不同,应当适当调整。在这场抗疫较量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举国同心、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的教材。将其作为爱国爱党、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等思政元素融入文献检索课程中,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注重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名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结语

通过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更好地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水平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的PBL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检索论文文献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