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教育背景下“湘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07-24 12:10芳,丁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育人课程建设

陈 芳,丁 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a.建筑系;b.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

引言

湖南简称“湘”,湖南乡村简称“湘村”。在“湘村”建设期间受耕读教育影响,传统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创新。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提出涉农高校应提高对耕读教育的关注度,以耕读教育模式为切入点,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推动“湘村”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一、耕读教育的内涵理解

耕读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素有“耕读千年”之说。“耕”与“读”并行并举,相辅相成,是古代文人安身立命、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形成了具有鲜明育人特色的发展模式与路径,亦凝聚成了绵延至今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教育智慧和生活方式,所承载的乡村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根据教育部文件《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及结合相关成果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耕读教育界定为:亦耕亦读、耕读并重、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情怀使命、价值追求、内外兼修、生命与人文艺术的终身教育。显然,耕读教育的源起与发展,一直将“育人”与“乡村”紧密关联。依据耕读教育的原初要义及其实践样态,可以认为,在当今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对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耕读教育融入“湘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耕读教育融入“湘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但是绝大多数乡村无法长久存活在社会市场当中。这些村庄之所以没落,是因为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各地就会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后起商户不会进行创新,导致无法形成持续发展,虽然村庄外表得到了改善,但却无法长久生活下去。这也是“湘村”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讲述乡村教育时说过,“应将教育与知识变为另一种‘空气’,让它们散发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除此之外,他还说过,“应把自己的私德囤积在一起,构建属于自己的人格长城。当私德健全后可以影响公德,为集体谋利”。基于此,在“湘村”建设过程中,可以以文明风尚为切入点,搭建教育阵地,开展耕读教育,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形成新时代乡风,构建全新格局。

(二)加强耕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责任担当

加强耕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关注乡村,走进乡村,贴近村民,关注乡村发展,学习乡土文化,继而培育大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桑梓情怀,提升个体专业技术技能,这是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1.耕读教育厚植校园文化底色。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耕读精神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行为准则,更是意志品质,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校园精神文化,也能充实校园制度文化,还能进一步端正个体行为文化,促进个体积极思想的引导与积极行为的养成。就乡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的高校而言,乡村建设,乡村文明是文化底色,立足于乡村土壤产生的耕读教育则是乡村教育的产物,其来源于乡村,服务于乡村,发展于乡村,培育乡村未来的建设规划人才,在此教育文化熏陶之下才能萌发对乡村的热爱,对希望田野的向往,才会立志于成为助农、强农、兴农的志愿者,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当中。

2.耕读教育丰蕴思政育人要素。耕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其既包含人生价值引领,也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态度,还体现了行为态度,对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而言是重要的课程思政内容。首先,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基础之上衍生的耕读教育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相结合,其丰富的思政内容能在实现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促进道德素养的提升;其次,耕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也将为学生开启新的知识大门,焕发其对于乡村建设的热情,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服务乡村、奉献乡村。

3.耕读教育孕育桑梓情怀。做与学、知与行,在教育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做是先导,没有做就没有真正的学,知识指导行为,行为反之则促进知识的内省与反思。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必修内容,能够丰富个人经历,拓展个人视野,提升个人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实现对国情、民情、社情的有效了解与深刻认知。参与并服务乡村振兴是高校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耕读教育的融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切入口。加大培养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的实践教学比重,搭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以耕读精神为引领,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出书本,走进乡村,走进自然,在对耕读精神的领略与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与认知,养成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勤劳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品质,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桑梓情怀。

(三)耕读教育融入家风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在2021年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明确提出要继承与弘扬以家风、家训为载体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人生的第一堂课在家庭,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不管是价值观念、为人处世还是生活技能,早在未接受学校、社会教育之时就已经被家庭文化氛围、父母的行为示范潜移默化。

将耕读教育与家庭教育、家风家训建设相融合是新时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首先,耕读教育所蕴含的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意志精神是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重要内容;二来,耕读教育注重多读书以修身养性、纯净心灵,也是家庭教育与文化振兴的必要途径。以“耕”为荣,以“读”为本,树家风,兴文化,是历史传承也是时代之需。

三、耕读教育下“湘村”建设人才规划困境

(一)学校顶层设计存在问题

对现有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发现,在现阶段,虽然相关人员对耕读教育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相关学校并没有针对耕读教育开展顶层设计。我国政府部门也没有颁布具体法律法规,学校并未针对耕读教育制订具体教学计划,以至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出现无法明确教学重点的问题,对实际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湘村”耕读文化教育属于传承与保护工作,学校应尽全力发挥自身最大价值,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即学校应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完成顶层设计,为耕读教育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缺乏耕读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保障体系可以为“湘村”发展耕读教育提供保障。现阶段,“湘村”校园是开展耕读教育的主体,但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制定出具体的保护措施,而且,对现在所开展相关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学校对实际教学质量关注度较低,在搭建以耕读教育为背景的育人模式中,教师经常面临资金不足、教材缺乏、缺少实践基地等问题,对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学校宣传力度较低

目前,部分“湘村”教师对耕读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家长对耕读教育的关注度较低。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通过调查发现,“湘村”校园并没有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等手段宣传耕读教育。耕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可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以耕读教育为基础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实际教学工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农耕时期的历史片,借助信息技术宣传相关网络,以扩大实际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四、“湘村”建设规划人才耕读文化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土建类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等专业是其重点专业,团队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新需求以及三全育人要求,在“湘村”创造性地开发并实施了“三位五阶”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出了以“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培养评价”为重点改革内容的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挖掘耕读文化意义,提高思想认识

“湘村”拥有非常久远的耕读文化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耕读文化”体系,这为“湘村”开展耕读文化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跟随家长务农,真实了解农耕活动,自己亲身观察农作物的成长历程,或者可以饲养家中的牲畜,了解动物习性,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最真实的农村生活,提高自身耕读文化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湘村”文化,在村中走访,与年长者进行交流,了解当地耕读文化发展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

(二)注重精准培养,构建“三位五阶”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于精准培育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设计规划类人才的育人导向,学院立足“知识素养—专业技能—行业素养”三位一体人才培育目标,遵循个体学习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行业发展规律,对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与科学组织,形成了“基础学习—研究学习—提升学习—应用学习—拓展学习”这一贯穿人才培育全过程、螺旋式递进的创新型模式,从而解决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培育的供给侧矛盾。

(三)注重改革突破,建构课程建设新体系

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需求以及“湘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学院对于规划设计类专业课程进行重组,确定以在校全日制学生、继续教育学生、全社会居民为教育主体的三层次课程,对包括理论课程、技能课程、高阶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五大类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同时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搭建涵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资源、线下教学资源、混合式教学资源五大领域的资源库,重点开发凸显“湘村”振兴特色的“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耕读文化”等多门特色课程,实现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建设,以此针对性解决“湘村”建设规划人才培育课程资源不充分等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耕读教育,可以发挥“湘村”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优势,打破教师与学生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将劳动实践与知识获取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弘扬了“湘村”文化,有利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落实与发展。从本质上讲,耕读文化育人属于一项长期工作,伴随“湘村”建设的不断完成,教育模式也应做出一定改变。基于此,教师应不断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在“湘村”建设期间,应对耕读教育进行全面分析,挖掘“湘村”的价值,发挥耕读教育的最大价值,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摸索出最适合家乡的乡村振兴之路。

猜你喜欢
育人课程建设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