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唐崖茶发展及其文化意义探析

2022-07-26 05:25姚建军崔清梅马会杰
中国茶叶 2022年7期
关键词:咸丰恩施州土司

姚建军,崔清梅,马会杰

1.咸丰县茶叶工作局,湖北 咸丰 445600;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唐崖茶原产于咸丰县境内以唐崖河流域为主的茶区,是咸丰县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而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唐崖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及现存的唐崖土司城世界文化遗址等对唐崖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探析唐崖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司文化的演变,为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茶文化提供考证依据,而且能为发展当地茶产业提供文化支撑。

1 咸丰县茶叶历史

1.1 土司制度前及土司时期

咸丰县是巴人居住之地,秦汉时就有巴人饮茶的记载[1]。南北朝时期(502—519)任昉《述异记》 述:“巴东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3]明确记述了“巴东真香茗”这种茶叶。三国时张揖《广雅》中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4]西晋《荆州土地记》也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5]。位于荆巴区域的咸丰县,西晋时同清江以南诸多区域共属武陵郡。明朝黄一正《事物绀珠》详细记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施州茶、蒲圻茶(出江陵)”[6],所记施州茶在96 种名茶之中[7]。元代以后至明、清,土司制度治理开始实施,咸丰县茶叶发展受土司制度文化习俗等影响,初步形成了唐崖茶。

1.2 民国时期

民国后期,土司制度废止,咸丰县属恩施州地区管辖。据《恩施州志》记载,自民国时期开始,俄国就从我国进口大量茶叶,包括咸丰县在内的恩施州茶叶出口量大幅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茶叶出口受阻,恩施红茶区改制内销绿茶,恩施绿茶主要销往鄂北豫南一带,这种茶叶也被称作“芭蕉茶”,销量盛极一时,甚至超过了湘茶等诸多茶类[8]。民国27年,日军入侵湖北,大部分茶区先后被日军占领,全省只有西部地区尚有茶叶种植。后来湖北省国民政府迁入恩施,将恩施列为后方茶叶供应基地。自民国28年之后,湖北地区的农改所就高度重视发展茶叶,对茶农进行更加科学的培训,并在恩施、鹤峰、咸丰建立模范茶园,扩大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规模短期内得到扩增。到民国31年,包括咸丰县在内的恩施等地茶园总面积超过4 400 hm2,茶叶产量更是突破了1 650 t。1945年,恩施玉露还外销日本。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很多茶农也遭到波及,不少地方毁茶改种。到1949年,咸丰县及周边县市地区的茶园面积仅有2 533 hm2左右,产量仅有700 t,与之前相比显著衰败。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施州及咸丰县茶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 世纪50年代,咸丰等地转为主要生产红茶。1954年咸丰地区开始示范推广等高条植茶园,到1957年之前因战乱被荒废的茶园基本得到恢复。20 世纪60年代中期,恩施地区工夫红茶、红碎茶成为外销高档茶,恩施玉露等也受到消费者欢迎。20 世纪70年代,条植茶园得到快速发展,恩施地区各县相继建立茶叶初、精制厂。199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立项实施“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综合富硒茶开发项目”,促进了恩施州茶叶支柱产业建设。“十一五”以来是恩施州及咸丰县茶产业发展速度最快、产业效益发挥最好的时期。目前,咸丰茶产业正进入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提升、由初级产品销售向精深产品加工和品牌化营销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2 唐崖茶的发展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即中央政府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土王”代管,采取“以夷治夷”“以蛮治蛮”政策。2015年,《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唐崖土司城等3 个中国土司遗址,唐崖茶特有的历史文化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唐崖茶是唐崖土司组织生产的重要农产品,也是土司向朝廷进献的贡品以及与外界交换食盐和战马的重要商品。唐崖河流域的土司对唐崖茶的生产十分重视,使其加工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并日臻成熟。在咸丰境内,曾经有13 条茶盐古道连通着四面八方,把本地生产的茶叶和各种山货运输出去,又把盐巴等各种生活用品交换进来,以茶换盐成为唐崖土司重要的经济交流手段。几百年来,茶产业与唐崖土司经济、百姓生活深度融合。如土司时期唐崖茶不仅用来品饮提神,还融入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武陵土家人喜喝“油茶汤”,即用滚烫的热油将茶叶炸得蓬松焦脆,配以油炸的包谷籽、米籽、豆腐块、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等原料,共同泡制成一碗油茶汤。它有提神、降压、解渴的功能,土家族人对此也极为钟爱。传说唐崖土司有一次在出征平叛之前,特地给每位土兵烹制了一碗油茶汤,以此提振士气,勇猛杀敌,势如破竹。历史上兵不多、将不广、疆不阔的唐崖土司,之所以屡立战功并受到朝廷嘉奖,与唐崖土司神秘神奇的茶文化有关,也由此诞生了“油茶汤助唐崖土司屡立战功”等传说故事。此外,在唐崖土司还流传着“苡禾娘娘吃茶生子”的故事,传说苡禾娘娘在生食茶叶之后生下8 个儿子,八弟兄长大成人后力大无比、本领高强,被称为八部大王,他们便是土家族历史上8 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土家人因此将苡禾娘娘奉作女神,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茶的原始崇拜,显现了茶叶对土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9]。

唐崖土司向朝廷进贡唐崖茶的记载可见于《英宗实录》,龙潭安抚司(咸丰)向朝廷进贡马、茶叶、蜜、蜡等物[10]。另史料记载,康熙十四年(1675),容美土司田舜年好学上进,治政有方,注意发展地方经济,巩固了容美土司的实力,受到当朝皇帝的重视[11]。康熙十八年(1679),田舜年借进宫朝见之机,将鹤峰特产容美茶进献于康熙皇帝。康熙品过后,觉得容美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饮后回甘,神清气爽,甚是喜爱,于是欣然赐名“容美贡茶”[12]。在顾彩作撰写的《容美纪游》中,也明确记载了他离去时土司给予他4 篓茶叶[13]。

土司制度时期,唐崖等地的土司及土家人促进了唐崖茶的发展,通过茶叶贸易等将土司文化、生活习俗等进行传播,形成了独特的茶事、茶俗、茶礼、茶艺、茶技等,丰富了民族茶文化。但由于土司是世袭制度官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土司不能像汉人一样入朝为官、升降职迁变等,因此在咸丰等地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另外土司对人民的剥削、压榨经常发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唐崖茶的发展,导致此阶段唐崖茶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3 唐崖茶文化的形成及影响

土司制度时期,在土司和土家族人交流和交往过程中,唐崖茶作为礼仪性代表物品,形成了不少特有的茶俗、茶礼,后经不断发展传承,形成了以土家族为本,多民族融合,汇集苗、侗、汉等多个民族习俗特点的茶俗,代表性的有土司擂茶、罐罐茶、四道茶等。《咸丰县志》 记载:“擂茶,取吴萸、胡桃等煮沸作茶[14]。土司擂茶幽香清醇,是土家人吉庆喜日必不可少的上等茶点。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制。罐罐茶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放置于土罐中,于火塘边不断熬制然后奉于客人饮用,又称熬茶。四道茶是另外一种独具特色、世代相传的土家迎客茶礼。第一道盖碗茶,清香四溢,蕴含着美好祝愿;第二道米子茶,在茶碗中放上竹筷,以供客人将糖和泡米搅拌,能够起到解渴和充饥的作用,也有甜甜蜜蜜的韵味;第三道油茶汤,由茶叶、花生米、核桃仁,调以香油冲沸水而成;第四道鸡蛋茶,用来招待亲家或者远客。

地名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象征代表。据考查整理,咸丰县境内现存有23 处以茶命名的地名,紧临咸丰县的宣恩县以及巴东县分别达到47 处和20 处,且这些与茶相关的地名多与售茶、制茶、饮茶、茶园位置等有关,如茶店子、茶园沟、茶树坳、茶园湾、茶桩坡、茶园坡、茶院坪、老茶口等[1]。

茶歌能代表人们情感,据不完全统计,土家族流传下来几十首有关茶叶的歌曲。其中,最知名的茶歌《六口茶》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达爱情。在《姐妹采茶》茶歌中“三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表达茶叶运输过程的困难[15]。此外,还有《顺采茶》《正采茶》,以及借用故事形式来表达劝谏意义的《倒采茶》和具有劝诫、教化意义的《十杯茶》等[16]。

在民俗方面,《咸丰县志》记载:“聚亲,男家请媒,茶定谓之过门……”男方需要在结婚前一天将盐和茶等相关物品送到女方家过礼,这说明茶叶在婚礼中是必不可少之物[17]。在土家族人聚集地区,在新生儿诞生之后,第一个来到产妇家里的探望人被称作“踩生”,主人需要用甜酒鸡蛋茶等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和祝愿[18]。此外,在许多重要日期如丧葬、修缮房屋、拜师、会友、祭祀等均离不开唐崖茶。

4 结语

纵观唐崖茶的发展历程,其延续和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土司以茶换盐贸易的推动,反映了唐崖土司文化和土家族的民族文化[19],但土司制度这种特殊地方治理方法也影响了唐崖茶的发展。如今,充分挖掘“世遗唐崖·康养咸丰”文化内涵,依托世遗唐崖,讲好茶品牌故事,将有助于提升咸丰县的茶产品文化内涵。而随着土司文化及茶文化研究的不断加深,更多类似唐崖茶等地方特色茶的历史文化将得到深度发掘,这也为少数民族特色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咸丰恩施州土司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州开展校园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专项治理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咸丰:不惜身体爱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