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时代支点与整体观思考

2022-07-29 08:25郝大伟杜舒书
武术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西北智库一带一路

郝大伟 杜舒书

1.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天津 301617;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内与中原相接,外同异域为邻,在悠悠数千载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若星辰而独具西北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笔珍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北民族体育为西北人民的健康及丰富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受到全球化诸因素的强烈冲击,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与传播范围日渐狭小,甚至面临被西方体育文化取代、融合的尴尬境遇。近年,中央从国家发展层面提出了建设 “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一强调系统整体优化的伟大倡议构想,其中,与西北地区有着直接联系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内涵上并非仅仅限于经济,而是囊括政治、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域,体现出着眼全球布局的高瞻眼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它也必然为西北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转折性契机。以往文献关于西北民族体育的研究不在少数,然而,这些讨论鲜有在当前“一带一路”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国家倡议背景下展开。从长安出发的古丝绸之路曾为古代西北地区的体育发展及中西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又以西北地区为重要基地,如能适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仅对于西北地区,而且对整个中国以及沿线各国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运用文化生态学、文化传播学等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取向,视民族体育文化为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现况及其内在优势,分析其发展的时代机遇及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策略,必将有益于优秀的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得到延续、传承,避免民族体育文化链的断裂,也有助于促进西北民族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体育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中亚、欧洲体育文化的携手并进。

1 西北民族体育的文化特质与资源优势

西北地区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频繁的民族文化交流造就了西北民族体育异彩纷呈的文化样式,460余种传统体育项目流传于此。同时,西北民族体育的项目内容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观众参与度极高,且拥有积极奔放的文化品格,这些都是其发展的内在价值及特有的优势,使其未来走向具备了更多可能性。

1.1 浓郁醇厚的生活气息使其内涵更贴近民众诉求

林林总总的西北民族体育项目来源于各族人民的生活实践,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变迁、发展,与生产劳动形成了非常紧密的联系。西北不少民族赖以生存的畜牧业中,马匹是必备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种类繁多的马上运动自然而然的成为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赛骆驼”“刁羊”等项目也都是如此应生活环境而生。还有些民族体育项目直接取平日劳作工具作为运动器材,如青海的“背碌碡”用的是碾场上的碌碡;土族的“轮子秋”是翻转的马车;撒拉族的“撒拉赛瓦”中的“瓦”就是他们的渡江工具。西北地区的民族体育项目就是这样伴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步演变而来的。

西北民族体育生活气息浓郁,婚丧嫁娶、娱乐性、喜庆性民族庆典里总少不了各个民族固有的体育活动的身姿。如新疆维吾尔、塔塔尔等民族在庆祝开斋节时,通常会有摔跤、刁羊、赛骆驼等传统体育项目伴随期间;塔吉克族是个半游牧民族,他们会在传统节日皮里克节和肉孜节期间举行骑牦牛刁羊等体育活动;诺劳孜节是柯尔克孜族的新年,人们在奔走相贺之时,还会借助马上摔跤、骑马刁羊、荡秋千等各种民族体育活动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丰富而热烈。这些由民风民俗演化而来的民族体育不仅是青年人的一种娱乐和游戏方式,也是他们重要的交际活动,有时还成为青年男女爱情交往的一种手段。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在举办婚礼等喜庆活动中以恋爱为主题的戏谑性赛马“姑娘追”就将年轻人的自由恋爱与体育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让爱情迸发在草原之上,又为传统节日创造了浪漫而喜庆的气氛。这类民族体育项目得到人们的普遍热爱,群众基础深厚,既接地气,又聚人气,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

1.2 骁勇奔放的文化品格利于塑造刚健有为的人格

西北地区古时曾有乌孙、月氏、匈奴、突厥、羌等众多民族生活于此,民族之间战争和狩猎生活促使他们形成了能征善战、强悍尚力的民族性格。实际上,该地区的民族体育就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古代部落战争的军事体育活动,如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摔跤、骑射,柯尔克孜族的昂克尔代克等都与狩猎或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居住于西北边疆地区的各族人民为了抗击外来入侵,保家卫族,创造或引进了特有的防卫训练手段,并演化成强民健身的体育活动,成为西北各民族强悍骁勇的象征。在西北地区,赛马、摔跤和射箭被称作“男儿三项游艺”。有的项目骑、射合二为一,如“马上骑射”“一马三箭”“骑马点火枪”等。摔跤是西北民众非常热爱的运动,具有“活跤”“死跤”之分的藏族摔跤、包含“平地摔跤”“马上摔跤”和“穿麻袋摔跤”等多种形式的哈萨克族摔跤、高唱挑战歌的蒙古族摔跤等等都显得威武雄壮。地面摔跤本就非常引人入胜,马上运动则更为扣人心弦。它通过双方在马背上激烈对抗角逐,以显示参赛者高超的骑技和非凡的勇气。这是力量的较量,也是灵巧的竞赛,更是果敢和勇猛精神的抗衡。这种骁勇奔放的民族体育项目,具有非常积极的文化品格,能助人精神奋发,提升人们的阳刚之气,值得深入发掘、推广。

1.3 全民共享的娱乐精神助其削弱传播的文化障碍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多以娱乐共享的集体形式出现,尤其是在全民信教的民族节庆活动中,民族体育是其主要的内容之一,发挥着烘托节日气氛,共同享受娱乐的作用,展示出民族的团结和活力。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不同的是,许多西北体育项目没有专门的比赛场馆,也不区分观众与参赛者,只要兴之所至,每位在场的成员都可以参与其中,人人都能享受到民族体育带来的快乐。如维吾尔族的“刀郎舞”先由两人或四人为一组结对起舞,随着舞动越来越热烈,围观的男女老少集体出动,人人都沉浸在运动的狂欢之中。青海土族喜庆丰收的纳顿节期间的体育活动也是集体娱乐的一个经典案例。纳顿节常由两个村庄联合举办。每个村庄的会手队伍由二三十人乃至上百人组成,人们在锣鼓与歌声中跳着粗狂的舞蹈。当迎来另一村的会手时,场面顿时更为欢乐,人们闪腾跳跃,左腾右挪,载歌载舞。接下来便是古朴粗狂的地方傩戏,如“三战吕布”“杀虎将”等等。到场的人无不心气激荡,陶醉其中。此时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完全成了欢乐的海洋,土族人民在狂欢中获得了身心健康的提升。除了多人共享的体育形式,更有甘肃临潭的万人拔河这类多民族共享的体育活动。临潭长期以来是汉族、回族、藏族民众杂居的地方,数百年前曾因各族群众风俗习惯各异,民族和民事纠纷不断。为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和团结,每年的正月各族民众相约一起拔河。凡是举行万人拔河,临潭的青壮年几乎人人参与,他们甚至视不能参加比赛为奇耻大辱。每次拔河赛参与者近万之众,观众则达三万至五万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同民族的成员共享运动和团结的欢乐。这些追求娱乐共享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特质,使得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在这样的有利前提之下,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文化障碍自然大幅度的减小,文化认同与文化与融合则是顺水推舟了。

2 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时代支点

2.1 民族崛起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复兴动力

经过数十年的奋斗,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发展之路尚有一段漫长的旅途需要跋涉,习近平总书记也客观地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但业已踏上伟大复兴征途的中华民族势必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得益于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不论是国际政治、国际影响、经济,抑或是文化,都体现出我国在世界秩序重组中越来越厚重的分量。中国的地缘影响力与话语权持续增强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是取代当前的世界霸权而争夺霸主地位,而是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致力于自我发展、壮大。中华文明复兴对全球化具有价值观指导与思想资源支撑的重要价值。这一复兴,不独指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也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强,以及民族文化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从某种程度而言,缺失文化复兴必然无法实现民族的复兴。正是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中,作为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西北民族体育文化有了发展的强大后盾与启动力,也肩负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一己之力的文化使命。

2.2 “一带一路”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政策助力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层面的重大倡议决策,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系统性整体设计,对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西北各省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尤其是其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缩小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之间的现实发展差距提供了新契机。西北地区拥有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八个国家相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东进西出的地缘优势。同时,“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延续古代丝绸之路以及其后中华文明与西方诸国在文化交流中所获得的互赢互利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宏观构架而成的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繁荣的理想愿景。因此,文化的地域个性、民族特色便显得尤为可贵,这自然为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特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再者,“一带一路”的诉求并不止于经济繁荣,更谋求文化的发展。在西方文化霸权一统天下的现代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逐渐消失,全球文化日益趋同。被西方文明统治的现代人更为渴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来慰藉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紧张焦虑。有着积极奔放的文化品格、充满生活气息、追求娱乐共享,且项目丰富多元的西北传统体育文化正是缓解当前全球性“文化单一症”的一剂良方。这也自然为西北民族体育文化自身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3 西北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3.1 如何应对业已发生巨大变革的文化场景?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加上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霸权席卷全球,致使传统文化生态失衡,昔日西北民族体育赖以存在的文化场景近几十年来发生着无法阻挡的巨变。西北民族体育文化与该地区民众的地域环境和生产方式是相对应的,如赛马、赛骆驼、飞马拾银、刁羊等与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再现了畜牧业与猎业的西北生产经营方式。但经过全球性的经济、文化的洗礼,西北地区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再单一,多元产业结构已显示出强劲之态,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也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甚或遗忘。更为严重的是,西北民族体育的参与群体也呈现出日益萎缩之态。随着信息流动的急速增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经过外界文化的熏陶之后,转而觉得本地、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老套而土气。早先对传统体育的热情如今骤然降温,导致很多优秀的西北民族体育越来越少的受到当地民众的关注。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不再固守家园,而是选择到更发达的地区闯荡,能够并愿意参与或继承传统体育技艺的年轻人变得异常难寻。同时,有着精湛民族体育技艺的老人或相继离世,或年高体弱,令民族体育的传承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仅新疆一区,就有金格尔曼、撒网打猎、杜骨尔、巴勒完塔斯等近40个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窝尔达卡姆、飞身骑“驴”、恰克都古勒吐西等约43个项目濒临失传。如何修补文化传承的断层、选择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理路径已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失衡的文化生态下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转换导致文化失真。西北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源于该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转换虽在情理之中,而伴随而至的文化失真却在文化守护者的意料之外了。例如流传于西北的鞭杆、天启棍、扭丝棍等棍鞭在中国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毫无疑问,技击防身是西棍的核心功能,也是深深吸引一代代武学大师孜孜以求之所在,然而,今天的西棍已与往昔大不相同,其功能已从技击防身转化为竞技表演。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一转变中武术文化的失真现象,越来越多的习练者一心追求人前美观的“花法”,对其中的技击深意一无所知,悄然间已去武术文化真意,这自然不是文化传承应有的态度。

3.2 如何协调与交往各国间的多元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是自西汉开始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当时沿线各国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产物。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运行期间,社会结构较为封闭,文化冲突尚不激烈,各国间的文化交往自然而平缓。但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中许多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阶段,势不可挡的现代化浪潮引发其传统的社会结构重组,进而致使各国传统的多元文化交流格局发生裂变,往往新的交流模式刚刚确立就很快被打破,不稳定性、多变性成为文化交流模式的显著特征。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而至的文化霸权肆意横行,西方强势文化对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使得原有的文化生态严重失衡。无可避免的是,各国自身的民族体育文化也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强烈冲击下日益边缘化,引发其本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的重重危机,并深层次动摇了多元体育文化交流的根柢,进一步加剧了多元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的不稳定性。加之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民族主义,尤其是宗教国家面对全球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抗情绪,更强化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分裂与对立,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跨境传播自然深受其扰。毋庸讳言,经济全球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无法绕过的难题。因而,思考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该通过何种合理途径加强与交往国家间的多元文化交流。

3.3 如何持续性探求西北民族体育发展机制?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西北民族体育文化所处的时代、所面对的社会环境较之传统社会已有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而且这类变化并不曾有片刻的停留。如何在全球化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中可持续地寻求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为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事实上,欲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藉此讲好中国故事,须从宏观层面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依据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在运行机制,增强策略开发的协调性和策略运作的有效性。不言而喻,在如此宏大的发展格局与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任何单打独斗式的研究都是无法胜任的。我们看到,虽则已有的研究不乏精品之作,但总体而论,其中的缺陷也不难窥见。现有的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常集中于历史渊源、既定现状等问题上,偏重于西北民族体育理论本身的线性描述,却很少就西北民族体育文化与变幻莫测的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令人信服的剖析,以至于对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表现为无法突破常识地想象。这类忽视了对内在机制探寻的研究工作往往只看到了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浅层现象,导致人们看到了数量庞大的民族体育材料,却依然无法精准地把握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更不用谈在日益广阔的发展空间内准确认识和理解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与内涵。

4 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整体观思考

如所众知“一带一路”立足于系统整体观,是实现中华民族整体优化和沿线各国系统优化的伟大倡议构想。“一带一路”的整体性设计与运行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每个国家以及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在这个系统中都占据相应的位置,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谐共生,成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有序结构整体。整体观强调认识对象的整体性、相关性、联系性和互动性,主张从系统整体的视角认识和把握问题。西北民族体育文化自然无法孤立于西北文化生态系统而存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她同样无法孤立于国际环境而存在,而应该与其它要素紧密互动,协同放大。正是在系统整体观的视角中,我们认识到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生养她的文化生态系统,离不开国际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多种类型的智库间通力合作与持续发力。

4.1 修复文化生态,助力西北民族体育可持续性发展

系统整体观认为,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地运行的,它们都是系统得以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巨变的文化场景,失衡的文化生态,导致了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多重危机。有学者提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首要的是确保其原生性,避免或减少现代文明的影响与破坏;同时,对于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所遭遇的破坏与异化,展开基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人文生态环境及自然原生环境的修复与重建工作也不失为一种点燃希望之火的优良模式;此外,即便承载的文化价值不及原生态保护模式,但将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对民族体育的普及、推广和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而言自然是一种双赢的模式。这些真知灼见对近年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持续冲击而面临文化生态失衡的西北民族体育文化而言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人们需要意识到,西北民众是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持有者,应激发、引导当地民众保护民族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传承民族体育的自觉意识,吸引他们参与到民族体育开发利用的行动中来,才是其文化生态系统重建工作中极为关键的一环。骑射、刁羊、摔跤等都是西北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的优势资源,不但可以制作成影视作品进行宣传,还可以鼓励游客亲身参与骑射等活动,体验草原文化。只要是在不破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促进西北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下,就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实现文化保护与文化经济的双赢。教育是“文化生态的龙头”,文化生态的转折根本“在于传承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发挥”。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在于自身的传承与建设。于生成、发展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当中进行活态传承是当前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重任。这之中全民健身是促进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民间传承的重要途径。种类过百的可选民族体育资源库、充满生活气息又极富娱乐性的西北民族体育是当地民众最易获得,也容易接受的体育内容,尤其是打抛儿、打毛蛋、射箭、马术、刁羊、拔腰、赛马、赛骆驼等体育项目原本就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如能引导得当,就能较好地吸引更多的民众融入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体育健身活动之中。只有当各地民众乐于采纳本地区传统体育作为健身项目时,西北民族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才会得到最根本的保障。此外,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地方学校教育力量在西北民族体育传承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小学、高校都有责任为地方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出一份力。况且体育课一旦增进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体育项目,自然会成为学生们翘首以待的体育课。加之“骁勇奔放”的文化品格,西北民族体育的学校传承将使学生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熏陶、熔铸健康向上的阳刚文化,从而激发进取精神,形成一种阳刚之美的人格气度和精神风貌,养成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这对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而言可谓双赢之策。

4.2 推进跨境传播,助力中外体育文化合作机制构建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思及初步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其主体思想融合了系统整体优化律的核心要素。作为跨越边境的一种次区域合作模式,“一带一路”使得原先对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可能是“边缘区”的边境地带由此华丽转身,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区”,以达成多方共贏的目标。而从人类文化的整体观之,全球文化的交流互动将决定人类文化命运的未来。因而“一带一路”并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单方面的事务,相关各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谋求共同发展。

首先,应加强跨境次区域民族体育文化整合,推动多元体育文化的协同发展。西北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接壤,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多个民族都是跨境民族,地缘文化底蕴深厚。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这些跨境民族之间不仅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民族语言,民族间认同感强,而且其民俗民风也非常接近,中亚各国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如姑娘追、跑马取物、刁羊、马上角力等等都同西北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有着相同或极为相似的内容与特征。这些都可以视作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民族体育文化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深厚根基。不过,即便如此,跨境次区域的多元文化之间差异仍广泛存在,文化误读、文化交流的障碍依旧不容忽视,寻求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跨境传播与融合策略依然任重而道远。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欲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东风,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在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大前提下,建立彼此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强化跨境次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整合度,使得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跨境传播由自发的、无序的状态转变为自觉地、有序的良好状态。

其次,应充分利用文化环境激励机制,加强西北民族体育文化跨境传播。“协同学理论”认为,异质文化间的传播为文化系统提供了信息流,促使文化环境激励发生变化,当这种改变达到阈值时,文化系统便由无序发展为有序,由低序发展为高序。在跨境民族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随着多种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汇,有些逐渐衰败,甚至消亡,有些则一步步壮大、崛起。那些获得优势地位的民族体育文化便开始强势地影响其它的民族体育文化,并逐渐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这种交流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故而成为民族体育文化融合的最基本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跨境传播创造了极佳的时空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与技术,充分利用体育文化环境激励机制,增强域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促进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跨境传播、交流以及有序状态发展。

4.3 推进智库建设,助力西北民族体育发展战略统筹

当前,全球体育秩序进入一个调整期,体育问题国际化态势使得我们的体育决策既要直面中国本土的问题,又要回应全球范围的需求。面对这一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将目前各自独立的体育科研系统与体育决策咨询系统整合起来,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智库。智库也称为智囊团、思想库等,是“指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生产公共思想和公共知识的社会组织”。近年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倡议与政策为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但若要更加合理地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发展机遇,西北民族体育智库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实践中,西北民族体育智库可按官方智库(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高校智库(如兰州大学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和民间智库(如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兰州振兴地方拳艺研究中心)等三大类型进行建设。西北民族体育智库建设的着力方向,首先,可借助智库搭建西北民族体育多元开放型合作平台。西北民族体育智库建设要摒弃孤立的个体研究模式,实现不同类型智库、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健全不同智库之间的协同攻关机制,借助多元化、多层面的开放合作平台,促进民族体育智库内部诸要素及子系统的优化。其次,可借助智库加强创新型人才的队伍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决定了西北民族体育智库能走多远,走多顺,能够做出多少成绩。高等院校的附属型民族体育智库具有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的责任,同时又具备选拔优秀民族体育智库领袖的平台优势。将西北民族体育智库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紧密结合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如我国数所高校已毕业十数届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可以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智库平台,助力西北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可强化西北民族体育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两大系统的整合或良性互动有助于改进西北民族体育智库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主管部门也应积极搭建西北民族体育智库科研成果通转化的平台,健全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决策咨询制度,尽快改变西北民族体育科研与发展实践之间各自独立的现状,完善管理部门与西北民族体育智库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智库在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决策中的积极作用。众人拾柴的民族体育智库自然火焰高,唯有此,才能持续性探求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在运行机制,为其良性发展出谋献策。

猜你喜欢
西北智库一带一路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西北望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