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解水农业技术体系的茄子枯萎病防治方法

2022-07-29 12:59肖伟樊欣荧张子茜
长江蔬菜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电解水枯萎病壳聚糖

肖伟 樊欣荧 张子茜

枯萎病是茄子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茄子产区多有发生,导致很多产区的耕地不适宜种植茄子或者不得不选择种植成本更高的茄子嫁接苗。茄子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茄专化型引起的主要为害根茎部的真菌性病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成株期染病,起初植株叶片中午萎蔫下垂,早晚恢复正常,反复数天后,整株叶片萎蔫下垂,不再恢复,病株维管束褐化。枯萎病是为害茄子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分布范围极广,从大田生产实践来看,发病后较难控制[1],生产上以农业和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主要是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株,合理轮作和注重微生物菌肥的施用;化学防治是选择乙蒜素或铜制剂喷雾等。

电解水农业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2~4]。上期电解水农业专栏已对电解水助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农药减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5],本文将基于电解水农业技术体系的茄子枯萎病防治方法进行阐述。该防治方法可总结为6个字,即“一杀、二培、三促”,具体如下。

1 一杀,即杀灭病原微生物

春季大田茄子生产中,成株期(一般4月中下旬)需要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可利用乙蒜素、酸性电解水或酸性电解水溶解的壳聚糖防治。乙蒜素是我国自行研发的一种广谱杀菌剂,具有高效杀菌功效,对作物常见的细菌和真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6]。一般用80%乙蒜素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施,每周1次,连续2~3次。但乙蒜素气味较浓,而酸性电解水或酸性电解水溶解的壳聚糖则无毒无味,且酸性电解水作用时间短、无残留。一般认为添加其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酸性电解水的杀菌效果,因此在茄子枯萎病防治上,为体现短时间较优的杀菌效果可直接施用酸性电解水,但后续需喷施酸性电解水溶解的壳聚糖,以实现最优防效。在春季大田茄子生产过程中,枯萎病的第一次防治时间为4月20日,喷施酸性电解水7倍稀释液1周后再喷施1次,连续2次。单独喷施酸性电解水,酸性电解水一般参照5~10倍进行稀释;喷施溶解有壳聚糖的酸性电解水,则一般参照10~15倍进行稀释。本文所选用的酸性电解水为雄一酸性电解水,原液pH值1.5左右。

2 二培,即培育有益微生物

喷施溶解有壳聚糖的酸性电解水,壳聚糖浓度可参照0.1%,酸性电解水为10倍稀释液,pH值2.8左右。pH值与壳聚糖的抑菌活性直接相关,随着pH值的降低,其抑菌活性不断增强[7]。喷施酸性电解水溶解的壳聚糖用途体现为:一是酸性电解水具有杀菌作用;二是壳聚糖能杀菌和诱发作物自身的防卫反应,提高作物抗性。此外,壳聚糖能有效培育土壤中的放线菌,通过激活和增加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抑制枯萎病病原菌的生长,从而达到防治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效果[8]。大田生产过程中,一般要求连续喷施酸性电解水溶解的壳聚糖2~3次,预防一般每2周喷施1次,发病后则每周喷施1次。一般在成株期喷施,也可提前至定植后1周喷施。

3 三促,即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根系的恢复

通过喷施含氨基酸等营养的生根液(如叶面喷施国光根宝1 000倍液,连续2次,每周1次)促进根系恢复和促进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发展。据观察,利用电解水配制生根营养液有增效效果,一般选用酸性电解水15倍稀释液进行配制。此外,茄子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肥管理,土壤湿度保持在7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5%左右。适宜的湿度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茄子根系的恢复。

但已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植株很难有效恢复,发现后应及时拔掉,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一方面要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另一方面要培育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提高其抑菌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茄子枯萎病问题。

“一杀、二培、三促”是一个有序和统一的过程,即在枯萎病防治中,“杀、培、促”是有序的,也可同时进行,不同的方法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同时操作。如发病后,可直接喷施用酸性电解水溶解的壳聚糖,也可以喷施溶有壳聚糖和乙蒜素的酸性电解水;1~2 d后喷施用电解水配制的含氨基酸营养的生根液。每周1次,连续2次。该防治方法对茄子青枯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能用于番茄枯萎病等的防治。

茄子成株期枯萎病

茄子枯萎病经电解水农业技术体系防治后得到有效控制

猜你喜欢
电解水枯萎病壳聚糖
瓜类枯萎病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再论电解水与电解水农业技术
pH敏感型紫番茄花青素在壳聚糖膜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含壳聚糖氨基酸肥料与悬浮剂混合使用下悬浮率的研究
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有机酸溶剂体系中壳聚糖膜性能的研究进展
电解水对荞麦芽酚酸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有机种植模式下喷施碱性电解水乳化后的植物油在秋茄子生产中的应用
酸性氧化电解水水稻浸种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