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07-29 01:20于威郑全皓景彩虹权冬玲王刚裴婕妤穆治羽
长江蔬菜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兰州市兰州高原

于威 郑全皓 景彩虹 权冬玲 王刚 裴婕妤 穆治羽

导读:通过调研,总结了兰州市高原夏菜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品牌、产品、品质、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丝绸之路旅游黄金线上,向西连接河西走廊,向东连接庆阳、平凉、天水,并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横贯整个西北地区城市通道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具有“座中四联”的区位比较优势和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优势。同时,兰州市地处全省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一带五区’空间布局”的沿黄农业产业带,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一直领跑全省特色农业产业。

为抢抓创建甘肃省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兰州市围绕高原夏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区位优势、依靠科技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原夏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兰州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及效益

随着城市的扩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兰州市高原夏菜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10万亩(6 666.7 hm2)发展到2021年的89万亩(5.93万hm2),蔬菜总产量由32.5万t增加到197.34万t,占全市一产总值的51%以上,对菜农增收的贡献率超过60%。经过20年的努力,已建立“五沿三灌两山区”蔬菜生产基地。通过露地生产与设施生产、川水地区与冷凉地区、本地市场与外埠市场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蔬菜生产在区域、茬口、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内外互补、增产增效的良好发展格局[1]。是我国蔬菜东调、南运的主要基地之一。全市从事蔬菜生产经营的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28家(其中市级示范社54家),拥有蔬菜保鲜库1 285间,容量155万m3,年吞吐量1 247万t。累计建成大型沼气项目11个、农户沼气池4万个,培育尾菜处理企业17家。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态势。

1.2 品牌知名度

兰州市推行“兰州高原夏菜”子母商标管理[2],即“兰州高原夏菜”商标由兰州市农产品产销协会注册,以“兰州高原夏菜”为中心商标,各经营主体可以在中心商标基础上拥有自己的二级商标;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多年来,政府专门投入资金用于“兰州高原夏菜”品牌广告策划、宣传、包装设计等创牌活动,坚持实施高原夏菜品牌化经营。经过全方位品牌塑造,“兰州高原夏菜”品牌产品已在东南沿海城市及海外享有盛誉。目前,外销全国22个省市、100多个批发市场,部分产品还外销东南亚地区,年外销率60%以上。

1.3 产品质量保障

集约化育苗

兰州高原夏菜具有很高的质量安全水平,在农业农村部连续6年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进行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中,兰州高原夏菜名列前茅[3]。多年来,兰州市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如建立了市、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监管网络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首创“十户联保”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条例》等法规。目前,全市先后创建省、市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认证绿色产品124个、无公害产品183个、有机农产品44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每年实施绿色防控15万亩(1万hm2)以上,蔬菜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1.4 品种与布局

兰州高原夏菜拥有30多个种类、300多个品种,通过严格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周年高效的茬口安排,批量生产松花菜、甘蓝、西兰花、娃娃菜、辣椒、番茄、芹菜、菜豆等各类蔬菜。形成了沿黄灌区蔬菜产业带,引大灌区,三电、大沙沟提灌蔬菜产业区,干旱二阴冷凉绿色蔬菜生产区和设施蔬菜生产4个区域和结构。基本实现蔬菜生产在区域、时间、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配置。

1.5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一改传统农业的被动管理、经验管理为主动管理和标准化、数字化管理,由单一方式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综合管理方式转变。开展了以智慧农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水肥一体化、抗连作障碍技术、尾菜沼气化利用、农产品储藏加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积极开展高原夏菜净菜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工作,目前已研发出油浴蔬菜、冻干蔬菜、特殊人群配方蔬菜粉等加工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通过农业科技引领,“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甘味”农产品之一。

1.6 政府推动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将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建设作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对发挥脱贫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鼓励支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根据冷链物流设施容量补助15万~220万元的奖励。给予农产品收储加工专项贷款及利息补贴、增信担保。给予跨省区调用原料和成品的省外转移企业最高50%的运费补贴。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并且切实改善和完善相关配套生产基础设施等,为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保障。

2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兰州市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标准实施和应用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有2点:一是兰州市在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过程中,蔬菜生产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多数蔬菜种植模式是一家一户的松散种植。这种种植模式加大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管控难度,仅靠政府部门监管难度较大。二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主体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标准化种植经验的推广速度和质量。因此即使生产标准已制定,也可能会出现盲目性生产的现象。

2.2 土壤理化性状不容乐观

兰州高原夏菜多为十字花科作物,随着种植年限不断增加,连作障碍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土传病害加剧,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积成为优势菌,造成蔬菜作物根际生态环境恶化,易发生根腐病、软腐病等病害,如防治不及时可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绝收。同时,蔬菜品质也受到严重影响,如叶肉纤维化、甜度下降等。连作障碍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不仅严重降低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也导致农药使用量和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另外,多年来以农药为主导的化学防治,不仅使病原菌产生了抗性,而且大量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在土壤中的残留,引发了土壤微生物区系遭到破坏和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土壤健康问题,抑病型土壤不断退化为导病型土壤,进而加剧土传病害的发生,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3 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果蔬采后领域产业作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被纳入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4]。据发达国家经验,75%的蔬菜产业效益来自于采后环节,并且其精(深)加工率大多在40%以上[5]。而兰州市高原夏菜加工多处于初加工阶段[6~8],95%以上的企业或合作社能够做到产品初步清理分级,20%的企业或合作社能够做到净菜包装上市,仅5%的企业或合作社能够生产初加工产品,如冻干蔬菜、油浴蔬菜、蔬菜粉等。蔬菜精深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加工设施相对落后,缺乏技术研究与指导,加工档次不高,未能形成较多的“拳头”加工产品和集约化加工种植基地,因此制约了高原夏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娃娃菜新品种示范

2.4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兰州市从事蔬菜经营的龙头企业有40多家,但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规模在500~1 000亩(1亩=667 m2),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薄弱。在市场拓展与产品营销上存在重收购、保鲜、贮存,轻加工、包装的问题。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社、种植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拓展受到制约。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例如榆中县、永登县等二阴山区蔬菜种植仍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往往会出现无人收菜或因交通不便压低收购价的情况,同时也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

3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高效益吸引群众,用典型实例感召群众,增强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分别在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与绿色基地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相结合,完善蔬菜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产品追溯制度。抓好富硒农产品开发及三产融合。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多年生产实践相结合,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

3.2 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和改良

针对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问题,一是选育高抗优质品种,大量引进和培育蔬菜新品种,通过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总结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二是选择具有土壤改良作用的作物,开展一年多熟制栽培、免耕少耕栽培及套播套栽。三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方法,增施生物有机肥,选择使用生物农药,以此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四是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研究,将农业废弃物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材料化、生态化[9]。将绿色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10]。

3.3 强化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本土人才和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大力创新推广农业科技。结合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研发创新产业新技术。重点针对农产品贮藏加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加大蔬菜精(深)加工方面的人才培养,邀请食品加工行业的专家,充分发挥西北高原地区蔬菜产品优势,着眼大健康产业,研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蔬菜加工产品。发挥农技部门作用,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实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良种良法普及率和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建全科技服务机制,建立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点制度,健全乡镇高标准示范培训基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并积极开展技术、信息与销售服务。

3.4 发展组织化生产体系

高原夏菜品种筛选试验

娃娃菜标准化种植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有责任心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予以重点培育,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带动农户”的原则,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联动发展,建立兰州高原夏菜产业联盟。探索建立联盟推着产业兴、产业带动群众富的机制,将农户直接联结在产业上,既达到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又能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式、新途径。

猜你喜欢
兰州市兰州高原
我的兰州梦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优秀书画作品选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高原往事
兰州琐记
迸射
高原往事
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高原往事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