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陈灯光设计

2022-07-30 01:31超,赵
照明工程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雕塑空间艺术

宋 超,赵 彤

(1.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2209,2. 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北京 100029)

引言

2021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馆内展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包含了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笔者有幸受邀参与了该展陈全程的灯光设计工作。本文从宏观视觉和艺术灯光角度阐述对该展陈灯光设计创新性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1 项目的前期调研与分析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陈与其他以往的展陈项目不同,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展陈,更是一个巨大的以展览形式为载体的“史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的光辉历程,也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所创作的辉煌成就。因此,在进行本项目灯光设计时,不仅仅要从常规展馆照明设计体系出发,保证其视觉观展效果,更要注重对其艺术情境与精神能量的打造;不仅要为观众展示真实的历史,更要向人们传递伟大精神与情感,让每个参观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 创新型展陈空间设计

不同的空间构造方式会使人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为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展陈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通过特定的展陈形式、灯光照明、色彩等设计充分准确地表达并使其符合不同参观者的心理要求[1]。本项目中的展陈空间设计突破了以往常规的展墙设计形式,通过将平面、展品、艺术品进行综合布局,首次提出了综合式展墙的设计理念。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这两个点位的展墙与以往常规形式的展墙不同,这两个展墙综合了艺术场景、雕塑、装置造型等多种艺术元素,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的载体之上呈现展板、投影视频与展品。这种“艺术化”、“雕塑化”的展墙设计形式,使该项目并非一个单一的展陈,看上去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全新的展墙设计理念势必对灯光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

图1 “大水法”展墙效果图(与最终实际效果有差异)Fig.1 “Dashuifa site”exhibition wall rendering (different from actual effect)

1.2 雕塑语言

本项目展陈设计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雕塑化的展陈语言”,不仅是在空间中放置浮雕、圆雕的雕塑艺术品,而是在展墙设计、立体字设计、展柜设计等多方面都突出一个“刻”字,意求“雕刻”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的光辉历程和所创作的辉煌成就。“雕刻”是一种力量感的象征,更是一种永恒的“真理”的象征。

从图3可以看出,整个部题板就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最底层为浮雕与高浮雕,中心文字区域采用巨大的金属立体字的阳刻效果,突出了“纪念碑”的质感与气质,充满了重量感和历史感。对于灯光设计来讲,怎样利用灯光的光比、光质、光影等设计要素,充分塑造出空间与物体的雕塑质感,突出一个“刻”字,至关重要。

图3 第一单元一级部题板效果图(与最终实际效果有差异)Fig.3 The rendering of class 1 title board of the 1st unit(different from actual effect)

1.3 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是展陈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升华”空间,其不仅可以在空间设计上调节展览的空间节奏与参观节奏,同时精神空间的设计对观众情感的梳理与精神思想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目结合内容设计了多个重点的精神空间,比如“红船空间”、“七大空间”、“开国大典空间”、“习核心空间”等。这些空间不同于其他的展墙和展陈空间,不但要承载展陈内容,而且要使观众在精神空间内真正反客为主,从配角转化为主角,从被动地观看,转化为主动地想象、感受、思考与憧憬(图4)。对于灯光设计师而言,怎样利用灯光设计的诸多要素,试图激发起观众的主动性,调动观众情感与思维,使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至关重要。

图4 “红船空间”效果图(与最终实际效果有差异)Fig.4 “The Red Boat”exhibition space rendering (different from actual effect)

2 构建灯光设计体系

在分析了项目的基本定位与各方面的创新之后,本团队在灯光设计方面提出了光环境的“场域”设计理念。“场域”在艺术设计中并非指物理学中的实体概念,而是指一个人被其他的人、事物、空间所受到的影响的状态。展陈空间的“场域”应该是有气质、有性格、有情感、有呼吸、有生命的。“场域”就像一种无形的能量或磁场,弥漫在每个参观者的周围,与参观者的感官相同,与其精神相连。此时,灯光打造的环境不仅仅触动了观众的视觉,而且每一束光线都像弥散在空气中的一个个小触手,时刻触发观众的触觉,让观众获得一种“具身认知”的参观感受。

基于这个设计理念,本团队在进行项目光环境设计时,确定了一个灯光设计原则,即灯光不仅是为了照亮展品与展陈,更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光的强弱、对比、色彩、冷暖等元素,在宏观上构建起一个将所有观众沉浸其中的视觉空间“能量场”,让光仿佛具备了引起观众“触觉”的能力,使观众不仅在“观看”展陈,更是以一种“具身认知”的方式用“触觉”的方式感知整个展陈。

在该项目的照明设计与灯光调试中,在保证展陈与展品照明的基础上,本团队将整个展厅视为一个整体的“能量场域”,并结合展陈内容和形式,对整个空间进行统一的照明规划与设计,力求突出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统一的视觉质感与观展体验。灯光更是要兼顾展品的展示与精神的传递,使“场域”弥漫着民族情感与国家精神,同时满足观众无限的时空想象与情感诉求。

在经过前期的全面调研之后,本团队将整个项目的展陈空间分成了三个“场域”体系:“陈列场”、“艺术场”、“精神场”。这三个“场域”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整个展陈光环境视觉体系构建的重要设计依据,也是本项目展陈灯光设计的根本原则。这三个“场域”要在视觉表达上各具特色、各有气质;同时在整个物理空间中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断绝的,而是彼此交融、相互结合,并且在内容表现上高度统一、互补有无、有机结合,整体形成一个巨大的、综合的能量场与生命场,让观众参观展览不仅仅是被动学习,而是全身心感受。相应地,这三个“场域”体系也分别对应了三部分展陈光环境设计体系:展品展陈照明、艺术场景照明、精神空间照明(图5)。

图5 三个场域对应的灯光设计体系Fig.5 Three main fields lead to three lighting design systems

2.1 展品展陈照明体系:陈列场——庄重的殿堂

在展览展陈中,陈列空间是最基本的空间要素,是整个展览设计的支撑骨架,同时也是众多展品、图片、资料、展陈信息的主要载体。陈列空间光环境设计应时刻围绕展览的主题与中心思想,在手法上追求简洁大气、冷静严肃,不能过分渲染与夸张,不要喧宾夺主。

本项目是讲述中国共产党100年光辉历史进程的展陈空间设计,通过展陈空间,全方位、全景式、系统性地展现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历程与伟大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伟大历程。因此陈列空间光环境设计要紧密结合此主题,在空间视觉效果上要遵循简洁而不简单、大气而不失质感、有力量而不过分浮夸的设计理念,追求空间庄重、神圣、不朽的气质。在该项目中,展陈照明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展墙与展区。

展墙是展览展品、展板、艺术品等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展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展墙的设计也直接规定了观众的参观路线、观看视角、展项的重要性等诸多要素。因此在进行展陈照明时,通过对展墙设计的分析、对观众参观路线和观众视角的分析,最后再综合整体展陈,统一制定展墙的照明设计方案。

以“大水法”展墙(图6)和“三大战役”展墙(图7)为例,这两处展墙都是将原本二维的展陈墙体扩展到三维空间中,并通过背景画、雕塑、装置、投影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整个展墙塑造成一个展陈综合体,之后将重要的展板和文物展柜合理地摆放或嵌入到展墙空间之中。如此一来,观众在观看展览的时候,可以通过背景画、艺术雕塑、音响等效果,感受到历史再现般沉浸式的情景,并在该情境中观看每一个展品,阅读每一条展陈信息。

图6 “大水法”展墙现场效果Fig.6 Actual effect of“Dashuifa site”exhibition wall

图7 三大战役展墙现场效果Fig.7 Actual effect of“ three famous battles”exhibition wall

展区同样也是展览展品、展板、艺术品等的主要载体,是展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展墙不同的是,展区是以空间组团化的形式出现;同时,一个展区也可以由多个互相关联的展墙所组成,是展陈中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重点展项进行展示的地方。如果说展墙对于观众来说是单方向的观看方式,那么展区就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参观方式。展墙和观众之间要有距离,观众要站在展墙外看展陈,而展区是要让观众进入到里面去看展陈,所以展区更多强调的是观众的“具身认知”体验。比如“红船空间”、“长征空间”和“习核心空间”等都是此展览的重点展区。在进行展区灯光设计时,必须要对观众的视角进行分析,抓住重点视角进行整体照明规划;同时,还要结合具体展区内容,在综合整体展陈的情况下,艺术化处理展区的影调,激发观众的“具身认知”感受。

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空间为例(图8),该展项并不是以一个单一的展墙呈现,而是以展墙为背景依托,顶部设计了蓝天白云的栅顶造型,前方有石材阶梯所围合的立体空间。该部分展区在内容上是整个展览的最高潮,观众看到这里应该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坚信国家和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将拥有无比美好的未来。

图8 “习核心空间”现场效果 Fig.8 Actual effect of“Xi hexin”exhibition space

在灯光设计时,本团队对该展区进行整体考虑,并结合整个展厅的光环境,采用大功率射灯与洗墙灯具,将该展区的光照度提升至最高;采用低色温的光源进行照射,同时在石材台阶下部安装2 000 K低色温灯带,使整个展区营造出金黄色的氛围,突出视觉的庄重感与神圣感;最后用染色灯具通过远距离投射的方式,适当往该展区的旗帜、立体字上投射红色光,并用专业遮扉配件进行遮光处理,避免有色光投射到油画上。将少量的红色光混合在专业射灯的白光中,采用灯光加色法的方式,使该展区的旗帜、立体字等元素更加鲜艳夺目,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视觉效果。

2.2 艺术场景照明体系:艺术场——鲜活的生命

艺术是鲜活的、是有呼吸有情感的、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将艺术品带进展馆空间,甚至将展馆设计成艺术品,为展陈设计注入了鲜活的活力,赋予展陈空间极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满足观众更高的感官享受、审美追求与情感诉求。

在艺术空间的光环境设计中,要紧扣艺术展项的核心内容,深挖每个展项的重点“故事核”,由该“故事核”成长为“视觉形象的种子”,指导灯光艺术的创作。在用光手法上可结合展项艺术表现方式,适当利用夸张、隐喻、留白等戏剧化的处理手段,让展项自己“动”起来、“活”起来。同时设计者要将自己对展项的理解与情感全部注入设计中去,使呈现的设计作品有温度、有情感,不仅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更要有意识地满足其情感与精神诉求。

艺术场景设计作为博物馆、纪念馆等整体展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展陈空间的艺术性,也丰富了展陈形式的多样性。其作为展陈内容的重要视觉呈现载体,通过引入灯光、音响、投影等高科技呈现手段,突出了展陈的艺术创意特色、注重人性化的观赏体验与参与程度。在进行艺术场景照明设计时,应注重与专业照明有所区分,要在照明的同时,更加注重场景情境形、意、神、情的艺术表现力。

以“东北抗日联军”场景为例(图9),该艺术场景设计采用了“情景再现”的创作方法,即在展陈空间将历史中的场景与人物,利用艺术仿真模拟的方式进行重构,力求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历史片段、经历了历史时刻、沉浸在历史氛围中。因此在进行“东北抗日联军”艺术场景的灯光设计时,本团队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众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从中提取出这些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光景气氛,力求做到光景气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和历史中真实的情境一致,让观众仿佛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和真正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感官上的交集。

图9 “东北抗日联军”场景Fig.9 Scene of“Anti-Japanese Amalgamated Army of the Northeast”

“东北抗日联军”艺术场景呈现的是东北白桦树林中大雪纷飞的雪景,在创作灯光效果时,本团队首先想到的是“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期、最前线,战斗在抗日战争最为黑暗的时期。本团队选择“东北雪夜”作为该艺术场景的“光影情境”,因为只有黑暗的雪夜才能让人更为深切地体会到当时“东北抗日联军”所身处的艰难环境。

本团队利用柔光染色灯对整个场景进行光影气氛的营造,再用聚光染色灯对场景中的树枝树干等造型进行光影造型勾勒,利用大功率投影机在场景中投影飘落的鹅毛大雪。在赵一曼烈士的照片展板前安装了定向音响,观众可以听到赵一曼烈士写给“宁儿”的绝笔信。本团队故意将灯光的色彩调成饱和度较高的灰蓝色,强化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阴沉与寒冷,在照度上将整个场景适当压暗,让观众看到的是树影绰绰的幽暗森林和从天而降的如同凋零的生命一般的雪花,在这样的情境下,静静地聆听赵一曼写给自己儿子的绝笔信。视觉上的“静”衬托了听觉上的“响”,赵一曼绝笔信上的每一个字像雪花一样慢慢将整个场景乃至观众所包围、环绕,让观众沉浸在这种气氛中难以自拔。

2.3 精神空间照明体系:精神场——弥散的力量

观众在陈列空间与艺术空间中更多的是感官和情感上的被动接受过程,而精神空间可以使观众在精神空间内真正反客为主,从配角转化为主角,主动地想象、感受、思考与憧憬,能够激发起观众的主动性,笔者认为这是做展陈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激发出了观众情感、思维的主动性,才能真正达到展览的目的。

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空间为例。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七大”)历时50天,是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因此,该展项不仅是整个展馆第一部分的重要空间,也是整个展览项目的重要精神空间,灯光效果要重点设计。

该空间艺术场景设计为延安的日出效果(图10),在延安宝塔山背后,一轮红日从天边冉冉升起,将天空中的云彩映成红色;在宝塔山前,五位领导人大步向前方走来,他们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了自信,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本团队利用低色温聚光射灯从正面顶部对每一位领导人进行重点布光,通过调节光影角度,突出每一位领导人的脸部相貌,让观众能够真切地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希望的神情;同时用泛光染色灯对背景画进行布光,营造出延安日出的景象,并用小角度低色温射灯提亮太阳,让太阳放射出刺眼光芒的感觉,整个空间中以一种“琥珀色”的低色温为主色调,突出场景的神圣感。在如此的光影气氛中,背景音乐播放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仿佛是太阳发出的一束束光芒,将光明与温暖投射到每一位观众的身上,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

图10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场景Fig.10 Scene of“The 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3 本项目灯光设计的四大要点

3.1 以光刻形

本项目展陈设计第一大亮点就是展陈采用“雕塑化的展陈语言”,不仅在空间中放置浮雕、圆雕的雕塑艺术品,而且在展墙设计、立体字设计、展柜设计等多方面都突出一个“刻”字,意求“雕刻”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的光辉历程和所创作的辉煌成就。“雕刻”是一种力量感的象征,更是一种“真理”的象征。光总是会创造阴影,而且阴影周围的光线与阴影本身在色彩上可以产生奇妙的变化。光与阴影的相互作用不需要均匀过渡,而是形成明显的边界[2]。通过加强亮部与暗部的对比,突出明与暗的边界,加强对立,从而突出“刻”字。

以“长征”场景中的八路军战士雕塑为例(图11),该雕塑设计为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长征翻越雪山时牺牲了,他的战友们冲上去用自己的棉大衣将他包裹起来,使他的身体能够避开风雪,仿佛战友们希望用自己身体的温度让战士重新活过来。

图11 “长征雪山”场景Fig.11 Scene of“ the Long March”

在塑造这个雕塑时,采用了舞台灯光设计中定点光的表现方式,利用泛光染色灯提亮背景画面与场景造型,营造出寒冷的大雪纷飞的雪山情景与时空氛围,之后再利用一个高色温聚光定点光从正垂直的方向投射到牺牲的战士身上,通过缩小定点光的光束角,让其尽可能地汇聚到战士的上半身。这一束定点光不仅为雕塑进行了造型、引导了参观者的视线,同时这束光仿佛是从云层的缝隙中投射出来的一束洁白无瑕的月光,温柔地投射在烈士的身上。这束月光虽然是一个超现实的表达方法,但却写意地营造出这个场景与雕塑所要展示的悲壮的情境氛围,触发观众的泪点。

3.2 以光营景

艺术场景作为展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陈内容的重要视觉呈现载体,其以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戏剧性的情境表达,充分结合人机交互、数字化控制等多种智能手段,打破了展陈的空间限制与时间限制,为观者带来心随景动、情景交融的感官体验。艺术场景设计结合文献资料与文物实物展示的方式,既保证了展览所必有的宣传性与纪念性,同时更具教育意义,使人们在观展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说教”,而是主动地体验、感受、感触直到感动。

艺术场景设计往往注重观众在参观时,可以在多个时空情境中穿插游离,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亲身感受展陈中所宣扬的中心思想与主体精神。因此,艺术场景照明设计要与常规展陈照明有所区分,不仅要注重其照明功能,同时更要注重人物造型、时空转换、情境呈现、气氛渲染等多种戏剧性表达。其中,“规定情境”的设计与确定是艺术场景照明设计的重要依据。在某个特定故事空间中,定格在某个特定时刻,紧紧围绕展项主题设计相应的“规定情境”,并由此打造独特的、主观抑或客观的、带有情感的光景气氛,对于突出故事的主题思想至关重要。

“规定情境”本是戏剧表演与导演术语,指作家在剧本中为人物活动所规定的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以及艺术家们在二度创作中对剧本和演出所做的大量内容补充。这一术语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提出。他在《演员自我修养》中解释了“规定情境”的涵义。而在展览的艺术场景设计中,本团队提出的“规定情境”代表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某一时刻、某一空间、某一光景情境,其是进行场景灯光设计的重要依据。

以“改革开放”场景为例(图12),场景造型右侧为一个百货商店,观众透过商店的窗户可以看到以LED屏幕所显示的商店的内部场景,左侧为一个住宅楼,二层的居民正在搬入新家。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发展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焕然一新,如同春风下的大自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因此本团队选择“春天的日出”为整个场景的规定情境,利用低色温树影灯低角度投射在墙壁和地面造型上,模仿低角度日出的光线投射的效果。同时控制正常的亮度,让观众有一种天色刚微微亮起的感觉。利用低色温的大角度射灯进行大面积铺光,在满足照度的同时再利用染色灯对整个空间场景充入一些绿色与蓝色的光,让其揉在白光之中,不突出却能激发出树叶、汽车、门框的蓝色和绿色的色彩,让场景看上去更像是“春日”的氛围。

图12 “改革开放”场景Fig.12 Scen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3.3 以光传情

情感是灯光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现代灯光之父”阿道尔夫·阿皮亚将光比作音乐,他认为灯光像音乐一样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阿皮亚曾说“不要去创造森林的幻觉,而要去创造处于森林气氛中的人的幻觉”。由此可见,用灯光来表达情感,创造精神意境,以光抒情至关重要。在写实抒情的再造形式中,“景”是具象的、再现的,而“情”是抽象的、表现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则构成一种将再现与表现在视觉感知中自然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3]。运用光的色彩、光的强弱、光的明暗对比,以及不同的光位、光影、光束,投入到艺术场景情感的波涛之中,与整个场景融化为一体。

以“中共七大”空间为例(图10),对于这个精神空间,笔者将冉冉升起的太阳当做空间中的点睛之笔,当做用光的重点。本团队希望用灯光的巧妙设计表达出太阳是观众精神的象征,是观众情感的寄托这一理念。所以本团队在布光时用多台窄角度聚光灯同时打在太阳上,甚至使其在画面里产生了过曝的效果。而笔者恰恰认为太阳的过曝在这个空间中是合理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本团队希望观众在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能够产生稍许晃眼的感觉,因为只有这种感觉,才能让观众体会到太阳是炙热的、光芒万丈的、充满能量的,才能让观众真正意识到太阳是可以驱散中国大地上一切黑暗的。在如此耀眼的光影气氛中,观众同时聆听着空间中播放“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音乐,使观众的情感找到了最终的寄托。

3.4 以光铸魂

灯光不仅可以造型、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有时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精神的升华往往是在观众的情感被完全调动起来之后,由观众自主完成的,仿佛灯光具有一种魔力,可以将观众推入到一个巨大的洪流之中,观众顺着波涛的力量,最终达到精神的顶点。作为一个灯光设计参与艺术创作,应重在情感的创造,重在心灵视觉中那些活生生形象的表达[4]。

以“抗击新冠疫情”雕塑柱为例(图1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这场如野兽般的疫情面前,成千上万的“逆行者”没有退缩,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在抗疫第一线,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了祖国抗击疫情贡献所有力量,乃至生命。在进行“抗击新冠疫情”雕塑柱灯光设计的时候,笔者首先想到的是这些“逆行者”的伟大,希望用灯光让他们释放出光辉、释放出热量。基于这个想法,本团队首先用染色灯将雕塑柱整体染色,进行色彩的铺底,之后利用低色温展陈射灯进行整体雕塑的造型,通过高角度的照射,控制阴影面积,让雕塑和立体字更具立体感和材质感,最后用一个窄角度的低色温射灯提亮整个雕塑的正中心,让整个雕塑虚眼看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而这个窄角度射灯照亮的区域就是整个火焰的中心,我们最可爱的“抗疫战士”们仿佛凝聚在一起,化成了一团火焰,照亮了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送去了温暖与希望。

图13 “抗击新冠疫情”雕塑柱Fig.13 Sculpture column of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致谢:感谢中宣部黄坤明部长对灯光调试效果的关心与高标准的专业要求!感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吴向东书记、馆长和李宗远副馆长对展陈设计工作的关心与指导!感谢北京市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王凯老师对灯光设计工作全程的艺术指导与质量把关!感谢沙晓岚老师对灯光调试工作的专业指导!感谢北京市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全体同仁们!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艾晶老师在灯光工作方面给予的巨大帮助!感谢项目团队的同事们:林杰浩、刘宝刚、王慧慧、常华、曹燕、佘道刚等。

猜你喜欢
雕塑空间艺术
巨型雕塑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创享空间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