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骨料配合比优化和预拌混凝土性能研究

2022-07-30 08:35慈芳芳
山东水利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砂耐久性骨料

慈芳芳

(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青岛分中心,山东 青岛 266100)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快速推进,对于混凝土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混凝土用量日益增加,配制混凝土所消耗的骨料也明显增加,通过统计相关信息发现,我国每一年消耗天然砂石高达50 亿t[1]。由于天然河砂受到资源短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建筑行业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混凝土细集料,有效缓解甚至解决我国河砂短缺的问题,而利用当地的机制砂、山砂等细骨料配制混凝土也成为必然趋势。而通过多种骨料混配混凝土,不仅可以改善骨料的级别,也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因此。本文对混凝土配合比及其优化展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广替代河砂的细骨料,降低生产混凝土所用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质量。

在混凝土试配及预拌混凝土生产中,只有根据预拌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及工程特点,在充分考虑材料各项指标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才能确保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质量。而已有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软件及系统多预设原材料质量良好,与混凝土生产的实际状况不符。尤其是在当前骨料种类繁多,劣质骨料使用较多的情况下,已有的软件及系统对骨料的重视程度较低,已经难以适合当前的生产要求。

1 试 验

1.1 原材料

试验所用原材料主要有P·O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河砂、山砂、机制砂、石子、外加剂、水等。

粗骨料使用5~25 mm 级配碎石,详细见表1,筛分状况如图1 示。

图1 细骨料级配对比结果

表1 粗骨料基本信息

因机制砂级配、具有较高的吸水率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它的空隙率比河砂小,但通过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用水量比较大。

砂的细度模数求解公式如下:

其中:α1-α7:方筛孔尺寸分别为4.75 mm、2.36 mm、1.18 mm、0.6 mm、0.3 mm、0.15 mm、0(筛底)的累计筛余量(%)。

通过分析图1 不同细骨料级配差异可知,细骨料及山砂出现多个粒径累计筛余大于1 区砂范围的状况,而河砂的粒径累计筛余处于《建筑用砂》所规定的I 区范围之内[2]。分析发现,山砂因通过水洗处理,中间颗粒比较多,细颗粒少;细骨料偏大于2.36 mm 的大颗粒及0.63 mm 以下的小颗粒多,红箭颗粒比较少[3~5]。细骨料及山砂以上级配会使得混凝土用水量及其胶材用量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其性能下降、增加建设成本等问题。

1.2 试验设计

整个试验使用正交试验法,将砂率、浆骨比、山砂与机制砂的混配比例三个因素考虑在内,每一项因素均取3 个水平,如表2 示。为进一步与河砂展开比较,选取10、11、12 这三组作为对照组,10 组所用细骨料均为山砂,11 组均为机制砂,12 组则全部是河砂,而不同因素组合及配合比具体情况如表3。

表2 各种因素的水平表

表3 不同因素组合及配合比情况

2 混凝土性能影响结果分析

2.1 实验结果

对各组配合比条件下混凝土工作性能、耐久性及力学性能展开检测,其中,通过坍落度展现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借助氯离子扩散系数反映其耐久性,利用7 d、28 d 龄期抗压强度来展现混凝土经过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具体结果见表4。

2.2 极差分析

对同一个指标,采用各项因素与之对应的极差R 大小展现这一因素对指标产生的影响。从所配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来说,依据不同的影响程度,其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B>A>C,考虑到所设置坍落度目标值为180±30 mm,选取A1B1C3能够达到实际要求,因此,将其当做最优组合。

对7 d、28 d 混凝土抗压强度,根据其影响程度自大至小排序均为A=B>C,最优条件下应选定的组合为A2B2C2。自配制的混凝土其氯离子扩散系数方面分析,各项因素根据其影响程度由大至小排列是A>B>C,应该选出的最优组合为A3B1C1。

全面分析不同因素对混凝土的工作、力学、耐久性产生的影响,设定所选出的最优水平组合是A1B1C3,见表5。

表4 各组试验结果

表5 极差分析详细结果

3 结 论

机制砂和山砂混合配制的混凝土胶材用量、砂率比较大,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力学性能,且机制砂、山砂进行混配,有利于优化骨料级配,混凝土用水量明显减少,满足实际要求。全面分析不同因素对混凝土的工作、力学、耐久性产生的影响最优水平组合是A1B1C3。

猜你喜欢
河砂耐久性骨料
低品质再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
基于耐久性的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
不同骨料替代方案下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
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离散性试验研究
再生骨料含量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含石粉的C30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
论究给排水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
建立河砂长效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和途径
河砂耦合石灰沉淀法处理高浓度酸性含氟废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