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浅析《生活与哲学》中的典型理论

2022-07-31 07:13新疆钱小琳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普遍性人为

新疆 钱小琳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杂说《稼说送张琥》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说:读书要广博而善于取其精要,要有丰富的积累而谨慎地运用知识。故教师在三轮复习及临考冲刺中对易错题、常考题进行归类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仅从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几个典型理论进行归类分析说明。

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中的典型理论首先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起,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生活与哲学》中有许多典型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例如:主观想法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故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认识论部分体现得更为清晰。例如:

第一,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物质的具体形态。说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第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只有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第三,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部分也能找到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印迹,例如:

第一,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说明一事物有无价值首先需要考虑事物自身的固有属性,其次还要考虑人的需要。

第二,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之,在对《生活与哲学》中的典型理论复习时,我们首先应该梳理、领悟这些“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二、主观与主观的关系

在对《生活与哲学》的复习中,需要从主观与主观的关系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

第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已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第三,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在上述三点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得出:主观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具有直接现实性。但这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虽然说世界观是主观的,但世界观、方法论都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的,说明主观与主观的关系依然受客观的制约。

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但不能说明意识能直接改变客观世界,意识只是指导人们实践,才能使一物质作用于另一物质,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这再次说明了主观的东西需要依赖客观的东西。

第三,价值判断虽然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但是并不能推出主观的东西就是基础,价值判断仅是价值选择的基础,而价值判断仍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下面的图示可以说明此问题。

这些都说明实践既可以产生认识,也可以将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三、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依据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可能包含着自在事物的联系,关键是看这个联系是否是人通过实践而建立或创造的“新”的联系。

在对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学习和运用中,容易产生歧义,请判断下面两句话:

1.通过实践可以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

2.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很明显“通过实践可以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是错误论断。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指人类没产生之前就有的联系。而实践的主体必须是人,通过实践来建立的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而“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正确的。这表明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不能转化为自在事物的联系。

另外需要补充一点:人生价值的实现仍然离不开实践。即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四、条件具备时,A 和B 可以相互转化

1.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此知识点的复习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1)关键要把握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到底是什么。例如:

浙江省2021 年普通高校1 月招生选考思想政治学科第39 题第(2)问要求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何以能实现从弱到强的转化。该设问就是考查学生能否从材料中解读出志愿军从弱到强转化的条件是“依靠强大的‘精气神’弥补了武器装备的不足”。

我们来判断一下“主观能动性是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这句话是否正确?

【分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是主观条件,也可能是客观条件。所以把主观能动性说成是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是不正确的。

(2)矛盾双方的转化,也包括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不能理解为: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可以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或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中国药方”对中国抗击新冠病毒所起的作用属于矛盾的特殊性,但如果使用“中国药方” 助力全球战疫,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就会变成矛盾的普遍性。

五、矛盾的那些事

第一,先整理矛盾观的一些基本常识:

1.矛盾分析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第二,区分几组易混淆的原理。见下图:

学生在运用矛盾的这几组原理时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引导学生绘制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易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一并掌握。

例如:以2016 年全国Ⅱ卷第39 题第(1)问为例,设问为: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部分学生在做此题时,都不会回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在看了上图示总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三种表述后就不难发现:这个哲学原理的方法论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下面我们再来判断一下“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句话对吗?

【分析】部分学生为什么会把这句话判断为正确呢?原因就在于他们错误地把“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定义解释中的“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混为一谈了,学生通过这两个论断推出“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他们并没有全面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六、正确认识事物的条件

在复习《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学懂、弄通正确认识事物的条件:

1.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而不是着眼于事物的要素),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具体的人来说,认识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的认识又是无限的,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所以我们要把握认识事物的条件,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正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经典理论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领悟的,笔者在此仅以学生在复习中常错和没有悟透的问题进行浅析。

猜你喜欢
生活与哲学普遍性人为
十二星座之“家长会被批评后……”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生活与哲学》教材辅文的特征、功效及运用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学生的“难”,老师的“解”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
山高人为峰
人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
人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