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参数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的价值

2022-08-01 15:02牛改霞郝喜云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7期
关键词:差值屈曲椎体

牛改霞,郝喜云

(濮阳市范县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河南 濮阳 457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腰痛及神经根症状是其主要表现[1]。椎体终板是组成腰椎的重要部分,其解剖形态为向心性凹陷,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时,椎骨终板的压力分布发生变化,造成椎体结构的改变。此前研究主要侧重于LDH患者终板的结构、厚度、最大矢状直径等,且对LDH患者腰部肌肉支撑系统、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等参数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2]。本研究将CT参数腰椎矢状面屈曲角、终板屈曲深度、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差作为切入点,分析其诊断LDH患者椎间盘退变分级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196例LDH患者为观察组:男118例,女78例;年龄32~75岁,平均(51.30±8.69)岁;病变位置:L2~L434例,L4~L598例,L5~S164例。纳入标准:确诊为LDH;病变位置L3~S1;接受CT检查。排除标准:合并脊柱肿瘤、结核等;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既往接受脊柱手术。以同期2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男108例,女92例;年龄30~75岁,平均(51.87±8.75)岁。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德国西门子)扫描,受试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T1上缘至S1终板平面,层厚1 mm。利用CT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根据病例资料中核磁数据,按照Pfirrmann分级方式确定L3~S1的椎间盘退化分级。Pfirrmann分级:Ⅰ级:椎间盘质均高度正常,色亮白,髓核与纤维环边界清晰,信号强度低于脑脊液;Ⅱ级:椎间盘非均质高度正常,髓核与纤维环边界清晰,信号强度高或低于脑脊液;Ⅲ级:椎间盘质不均,高度轻微降低,色灰、髓核与纤维环边界不清晰,中等强度信号;Ⅳ级:椎间盘质不均,高度降低,色灰或黑,髓核与纤维环边界消失,中等或低信号;Ⅴ级:椎间盘质不均且塌陷,色黑,髓核与纤维环无边界,低信号。196例患者中Ⅱ级55例,Ⅲ级76例,Ⅳ级59例,Ⅴ级5例。在CT矢状面重建图像上将终板的前、后缘分别定义为A、P,作AP连线的垂线,与终板间最长的线记为CD,CD长度为终板屈曲深度,AC与CP的夹角为矢状面屈曲角。选取L3~S1椎间盘层面,绘制感兴趣区,测量两侧腰大肌横断面积,计算两侧差值。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参数诊断椎间盘退变分级的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CT参数比较两组L3~S1平均终板屈曲深度、平均矢状面屈曲角、平均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CT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的CT参数比较(±s)

组别 n 平均终板屈曲深度(mm)平均矢状面屈曲角(°)平均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cm2)观察组 196 1.92±0.45 166.31±3.28 1.29±0.33对照组 200 2.87±0.80 157.46±3.07 0.42±0.13 t 14.525 27.727 34.642 P 0.000 0.000 0.000

2.2 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CT参数比较Ⅱ~Ⅲ级组L3~S1平均终板屈曲深度高于Ⅳ~Ⅴ级组,平均矢状面屈曲角、平均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低于Ⅳ~Ⅴ级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CT参数比较(±s)

表2 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CT参数比较(±s)

组别 n 平均终板屈曲深度(mm)平均矢状面屈曲角(°)平均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cm2)Ⅱ~Ⅲ级组 131 2.02±0.35 163.24±3.04 1.22±0.26Ⅳ~Ⅴ级组 64 1.74±0.36 171.28±3.10 1.50±0.31 t 7.846 26.053 9.729 P 0.000 0.000 0.000

2.3 CT参数诊断Pfirrmann分级Ⅳ~Ⅴ级的价值平均终板屈曲深度、平均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诊断Pfirrmann分级Ⅳ~Ⅴ级的AUC低于平均矢状面屈曲角(Z=6.158、5.474,P<0.001)。见表3、图1。

表3 CT参数诊断Pfirrmann分级Ⅳ~Ⅴ级的效能分析

图1 CT参数诊断Pfirrmann分级Ⅳ~Ⅴ级的ROC曲线

3 讨论

腰椎为人体轴骨骼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维持机体直立姿势及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椎间盘的解剖结构使腰椎具有适当的活动度及承受负荷的能力[3]。椎体终板是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椎间盘与椎体的边界,可将椎间盘轴向负荷分散至相邻的椎体,降低腰椎轴向载荷产生的静水压力,防止较高压力的髓核突出至周围松质骨中。

本研究对比LDH患者与健康人CT相关参数(L3~S1平均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结果显示,两组上述指标存在差异,提示利用上述参数可用于LDH的早期诊断。随着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进展,腰椎矢状面屈曲角度呈现增大的趋势,终板区域平坦化。具有相同程度退变情况下,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终板更加平坦[4]。终板屈曲深度的变化可干扰软骨终板的营养途径,减少溶质向椎间盘的扩散,引起终板-髓核通路传导障碍,促进腰椎间盘退变[5]。本研究结果显示,Ⅱ~Ⅲ级组L3~S1平均终板屈曲深度高于Ⅳ~Ⅴ级组,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低于Ⅳ~Ⅴ级组,提示上述参数与LDH患者椎间盘退变情况关系密切。椎间盘退变可引起椎体重建及椎体终板性质的变化。终板屈曲深度的增加为适应椎间盘退变的自适变化,可减轻对椎体的压力及负荷[6]。椎间盘退变进展过程中,作用于终板的应力从中心向外周转移,导致外周终板突出,降低椎体周围高度,矢状面屈曲角度增加,终板屈曲深度减少[7-8]。本研究利用ROC曲线分析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诊断Pfirrmann分级Ⅳ~Ⅴ级的价值,结果显示三者诊断Pfirrmann分级Ⅳ~Ⅴ级的AUC分别为0.711、0.974、0.750,提示三者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关系密切,三者在诊断椎间盘退变分级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猜你喜欢
差值屈曲椎体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蜻蜓
压剪联合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壁板屈曲及后屈曲性能计算与优化方法研究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关注
清丰县新旧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对比分析
阳泉站站址迁移对观测资料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