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断句类试题解题策略与模拟训练

2022-08-01 02:58樊会莹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断句烽火画线

⊙樊会莹(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中学)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dòu)”: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话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

●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选材上,多选取课外文言语段,或截取其中几句,或另选一段文字。题型上,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或选择正确的一项,或要求用“ / ”直接划分。

【真题再现】

支招一:常借语感,疏通句意法

一般情况下,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疏通了句意,断句便迎刃而解;反之读不懂就断,想当然地断,自然易断错。比如,借助出处,弄清文章的写作对象或内容;通读全文,感知文章叙写的主要事件或方面;凭借语感,先断有把握处,后突破难断处,逐层有序地解决。

例1.(2021·湖北随州卷)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运用疏通句意法,先初读文段,梳理主要信息,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划分。据文段出处,可知传记对象为王羲之;选文侧重介绍其写作《兰亭集序》的背景。画线部分先述其爱好“服食养性”,故有后文“不乐在京师”“渡浙江”“有终焉之志”。据此通意为:“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此题关键是第一处只要断对了,后面便可依句意一一断开。

[参考答案]

C

支招二:利用语法,成分搭配法

所谓语法断句法,就是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来确定该如何断句。例如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作主语时应在其前面断开,作宾语时在其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表时间、处所、范围等状语提前强调的,后面也应断开。另外,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可断开。

例2.(2021·湖北襄阳卷)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B.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C.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D.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解析]

利用语法断句法,横线部分中名词有“天禧”“真宗”“谏官”等,动词有“诏置”“责”等,而“六员”为数量词,“其”为代词。“天禧”后缀“初”,根据注释可知,表年号,作状语,后应断。“真宗”在前,应作主语;“谏官”在后,作宾语;“六员”应为定语后置,修饰“谏官”;“责”为动词,作谓语,前省略了主语“真宗”,而“其职事”作“责”的宾语。据此分析,断句为“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参考答案]

A

支招三:依据虚词,前后定位法

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言虚词来停顿,也就是说,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如句首语气词“夫”“盖”“惟”“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嗟夫”“嗟乎”“呜呼”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一般后面可断句。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是故”“于是”“无论”“至若”“是以”“然则”等前面大多可断开。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例3.(2021·湖南郴州卷)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解析]

此题四个选项中均断句一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采用虚词定位法,画波浪线处就只有一个虚词“也”,而该词往往放到句末,因此就断在“也”后。

[参考答案]

B

支招四:凭借修辞,规整对称法

修辞规整法,是利用文言文讲究修辞的特点来断句的。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采用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故而多呈现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整句。这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而且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只要断开一处,其他几处便可顺势断开。

例4.(2021·湖南邵阳卷)给下列句子断句。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解析]

对偶句的使用,使得《孟子》散文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辩论起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比如以上选文中画线句子,就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万乘之国”对“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对“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对“必百乘之家”。据此可知,该句为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一一对应,工整断句。

[参考答案]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支招五:借助格式,惯用结构法

格式断句法,是借用文言文中特有的语言惯用格式来断句的方法。比如固定句式:“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固定词组:“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5.(2021·四川德阳卷)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B.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C.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D.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解析]

在文言固定句式中,“……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断句提供帮助。该题最好采用格式断句法:首句“言身之文也”,就是省略了“者”的判断句,可断为“言/身之文也/”;末句“是求显也”,很明显是一规整的主谓句,宜在“是”前断。

[参考答案]

A

【模拟演练】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另外,有了方法也不能确保就一定断句准确,还需要平时扎实的文言功底,选取一些课外文段,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才能不断提高断句能力。

(一)

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河梁吏①,尝以一坩鲊②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鲊反书③,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

①河梁吏:主管河道及渔业的官吏。②坩鲊(gān zhǎ):坩,盛物的陶器。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③反书:回信。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3处)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二)

卫灵公问陈①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选自《论语·卫灵公篇》)

[注]

①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②俎豆之事: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此处译为礼仪之事。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3处)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三)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③,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④李牧,李牧如故。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

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③收保:进入营垒防守。保,通“堡”,营垒。④让:责备。

3.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A.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B.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C.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D.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参考答案】

1.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解析]

可用格式断句法,其中“非惟……乃……”,可译为“不仅……而且……”,文言文固定句式。

2.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解析]可用虚词定位法和修辞规整法,副词“则”前断,语气词“矣”后断,前后两句采用对称句式,应在“军旅之事”之后断。

3.C

[解析]

可用疏通句意法和语法断句法。此句译为:“(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据此断句,应选C。

猜你喜欢
断句烽火画线
烽火瞬息
烽火豪情:初光先照映初心
画线也能算乘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烽火戏诸侯
妙用标点巧断句
难忘烽火岁月
配花朵
如何对“画线部分”提问?
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