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奥运遗产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热点分析
——基于bibexcel的可视化分析

2022-08-02 10:46常金涛王梦霞王润斌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遗产领域北京

常金涛王梦霞王润斌

(1.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 河南 郑州 450100;2.荥阳京城高中教学组 河南 郑州 450100;3.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1、引言

2015年07月31日17时57分,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吉隆坡顺利举行,并投票选出了2022年冬奥会地举办城市为北京,以微弱的4票优势成功击败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随着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宣布:北京和张家口携手一起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遥想2001年7月13日晚22:08,当时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 (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召开地)宣布北京成为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整整跨过了14年,奥运会的圣火又将在北京这个美丽的城市被点亮,又将重新被世界所认识。迄今为止,北京是奥运会历史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面对举办后留下来的“奥运遗产”这笔宝贵的财富,如何将它价值扩大化?奥运遗产又是在什么时期进入大众视野?我国学者都在哪些方面对奥运遗产进行了探讨研究?本文搜集了奥运遗产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实现对我国奥运遗产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热点的探索研究。

2、文献数量特征

“奥运遗产”这个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墨尔本奥运会(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的申奥报告中,该报告中提及“澳大利亚建设的比赛中心,将用以若干年后发扬和延续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体育运动发展”,进而催生出“奥运遗产”这一理论,也成为后期衡量申办国举办权合法性的主要考量之一。

随着奥运观念的深入和研究学者的增加,奥运遗产受到很高的社会关注度,本文将我国学者对奥运遗产领域的相关研究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1993-2006年)。这段时间我国学者对于奥运遗产的研究刚刚接触研究,处于起步时期,关于奥运遗产地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形成体系,但不可否定的是我国学者在逐步调查深入研究奥运遗产。最初我国学者对于奥运遗产的研究,起源于孙葆丽的《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主要特点的比较》,首次将“遗产”二字作为文献研究的考量之一,但与当代奥林匹克研究学者关注点不同,其文章主要研究认为,“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古代奥运会的优秀遗产,但也绝不是古代奥运会的延续与翻版,而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诞生的全新的文化现象”。中国学者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现代奥运遗产”是受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影响,如,卢元镇的《解析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主要研究“奥林匹克精神”、“民族体育文化”等一种无形的奥运遗产带给中国的影响;金晨的《2008奥运:北京的收获》,主要研究“体育场馆”、“奥运公园”等有形奥运遗产,带给政府新的挑战和促进民众体育思想的转变。

快速发展时期(2007-2010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如期举行,我国学者对于奥运会的研究逐渐增多,更多的学者加入“奥运遗产”这一领域的研究,这也出现关于“奥运遗产”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在2008年达到了顶峰(年发文量为168篇),但是随着奥运会关注度的下降,年发文量也呈下降趋势,但总体来看年均发文量仍在90篇以上。其研究内容也涉及各个领域,如,班秀萍的《2008年北京残奥会遗产的探索》首次提出残奥会遗产,并将其概括总结为观念遗产、教育遗产、文化遗产、体育遗产、志愿精神遗产、无障碍遗产等。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探索奥运遗产在后奥运时代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图1 我国奥运会遗产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图

稳步发展时期(2011-2020年)。随着奥运会热点逐渐地消失殆尽,年均发文量有明显的回落但仍保持在25篇左右,也更多地涉及亚运会、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后期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与实践,国际人权、赛事经验传承、承办城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等。

但总体来说,奥运遗产领域跨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尚缺乏,需要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合作交流,形成合力;随着2018年国际奥委会在《遗产战略方针》中指出奥运遗产是一种“愿景”,是一种对结果的积极期待”。现代奥运会发展对于奥运遗产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国家委员会出台制定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都将进一步促进奥运遗产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并形成跨学科合作的指导理论,为中国政府在奥运遗产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结果分析

3.1、奥运遗产相关研究的代表人物

从作者发文数量可知,发表期刊数量较多的作者是孙葆丽、徐拥军、王成、易剑东,在该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根据普赖斯定律可得,即M=0.749(Nmax)(M为所求作者发表文献最小值,Nmax为所有被统计作者发表文献数量的最大值)。对本次研究对象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主要探究782篇研究文献中共有1029个作者(撰写文献的所有作者都包含在内),其中孙葆丽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为15篇,即将15代入公式的Nmax,得出M值为2.90(2.90≈3).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单个作者发文量必须达到3篇以上(包括3篇)才能被确定为奥运遗产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候选人。目前符合“核心作者候选人”标准的有52人,作者的发文量是衡量该领域核心作者候选人的重要指标之一,表明作者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投入与研究,但仅仅将发文量作为衡量核心作者候选人为唯一指标的有所片面,作者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是衡量该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作为核心作者候选人不仅有发文量,还要有被引用次数这样才能更好地衡量一个作者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从这两个指标出发衡量在奥运遗产方面的核心作者队伍才更公正、客观。

所有作者的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为易剑东的 《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价值和意义》,被引用次数为59次,将59代入普赖斯公式计算得出M值为5.75,即表示被引次数大于6次的才是核心作者,为提高核心作者的可信赖性,将被引次数大于10次的21名作者作为核心作者候选人(10>6,符合普莱斯斯定律)。

如下图所示,符合以上两种评价标准的作者共有11人,并通过对该11人发表的文献进一步统计汇总,一共发表57篇,占总发文数量的7.29%,与普赖斯定律50%的衡量标准存在有很大的差距,核心作者群体仍需更多的学者研究相关领域,来确保国内奥运遗产领域的发展与探究,提高国内研究的发展水平。

表1 奥运遗产相关研究核心作者候选人

3.2、奥运遗产相关研究的热点分析

本文作者利用pajek制图软件将“奥运遗产”相关研究的782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抽取出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操作(如图)。在奥运遗产研究领域中除了“奥运遗产”这种有指向性的关键词外,具有较强的中心和较多频数的关键词还包括 “北京奥运会”、“奥运会”、“冬奥会”、“人文奥运”、“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科技奥运”、“精神遗产”,说明在奥运遗产领域的相关研究,以上关键词也占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形成7个聚类。1999年奥组委在21世纪体育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将环境定为奥林匹克运动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环境问题成为此后申办、举办城市的重要关注问题,将环境遗产具体划分为政策发展、教育实施、环保材料的应用及可持续化发展等4个方面,并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让更多学者重视到“环境遗产”,与体育、文化一同构成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本文作者也将生成的聚类与奥林匹克运动三大支柱产业相结合讨论分析,将聚类划分为以下方面。

图2 奥运遗产相关研究热点

(1)奥运遗产研究的体育遗产与城市遗产领域。城市发展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城市交通轨道、通信设施及与其配套的市政设施,主要集中在以“奥林匹克公园”、“主办城市”、“奥运会场馆”等关键词组成的聚类中。主要研究的是主办城市在举办过后留给城市有形遗产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如何更好地与城市建设形成一体,如何利用体育场馆及周边设施建设利民工程,形成属于举办城市的一大城市特色。魏铭泽提出“一些大型体育是赛事地举办不仅加强了城市基础建设,还能改善城市品牌形象,优化空间结构”。对于城市建设中与奥运相关规划匹配已经成为后期城市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点之一,这不仅能推动城市品牌发展,还能推动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环境,指导体育赛事整合,北京奥运会过后“鸟巢”成功转型,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文化产业所带来的文娱活动,成为标志性的奥运遗产建筑;

(2)奥运遗产研究的文化遗产领域。文化产业包括评估报告、教育、举办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要集中在以“奥运会”、“健康影响”、“志愿服务”、“文化遗产”、“评价体系指标”等关键词组成的聚类中。主要研究奥运会过后无形遗产所带给城市及民众的影响,强调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在奥运会中的影响。随着城市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志愿服务已成为体育赛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遗产。张晓红认为“随着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志愿服务的标志物等物质产品与语言、口号等非物质产品,不断建构着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的青春时尚文化”。李颖川认为“国际化、综合性和大型化的奥运会所需要的志愿者活动已经作为重点纳入组委会的工作计划中,志愿者不仅为奥运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降低举办奥运会的成本;同时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树立社会新风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奥运遗产研究的环境遗产领域。随着各国城市化建设中逐渐关注到环境成为发展本国经济能力制约因素,申办城市都在申办报告中将其列为主要关注内容,早在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已经提出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在1991年修订的奥林匹克宪章中,才将环境问题正式体现在官方文件中,到1994年正式提出环境保护的议题,并在2002年国际奥组委将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增设在2002年冬奥会主办权的问卷上,此后各国奥组委在申办奥运会过程中逐渐出现并受到重视,也将环境遗产内容分布在政策发展、教育实施、环保材料和可持续发展中,2000年悉尼奥运会更史无前例的提出“绿色奥运”的口号,在随后的申办城市中都把环境遗产作为承办奥运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词主要集中为“绿色奥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旅游业”等。彭延春提出:“后奥运时代继续发展申办城市的奥运旅游,将不仅能继续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国家形象,甚至能带动自身城市及全国旅游支持系统的完善,促进我国旅游产品系列升级及入境旅游的游客量的持续增长,继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做好奥运会环境遗产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5月,北京冬奥会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用来指导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并大力推动赛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赛区周围绿化、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奥运遗产研究的政治遗产领域。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体育实力的肯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关键词主要有“国家形象”、“命运共同体”、“中国”等;曹淞提出“北京冬奥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的标志性活动,北京成为唯一一个‘两奥之城’,冬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变的契机,充分利用‘奥运效应’理论,将北京再一次推向国际舞台,向国际社会展现大国风采”。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努力,成为忠实的倡导者、建设者和维护者,粉碎敌对分子的“中国威胁论”,将一个追求和平共处,承担国际任务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再次展现给各国民众。

4、结论与展望

随着绿色奥运,可持续发展、环境对于城市影响等因素的关注度提高,环境遗产领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北京冬奥会的如期而至,如何将北京夏季奥运会的遗产更好地继承发挥将是未来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冬季奥运会项目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冬奥会过后北京与张家口所建设的奥运场馆依托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的地理优势如何发展旅游业带动奥运遗产的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将会是关注焦点。

猜你喜欢
遗产领域北京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遗产怎么分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北京,北京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