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2022-08-02 01:17杨濡月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山西省

杨濡月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总体经济形势较低落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过度依靠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强制性行政手段为工业部门集聚资源,依靠发展重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却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如今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也就成为我国当下的主要任务。山西省作为资源大省,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省经济发展的初期,过度依赖于重工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缓慢与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山西省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传统、落后的产业造成冲击,使得其从业人员失去就业机会,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1 山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

1.1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自2000 年以来,山西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缓慢下降,基本保持稳定,由2000 年的9.7%下降至2020 年的5.4%。2000—2010 年间,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热,2011 年开始逐年下降,这与2010 年山西省成为中国第九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得了重大改革政策的先行先试权有很大关联。从此开始山西的转型发展与国家的战略实施紧密相连,山西省开始改变其单一的产业结构,以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产业自2011 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 年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GDP比重最高的产业并保持逐年稳步上升,标志着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支撑山西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构成来看,自2000 年起农业就业占比人数逐年下降,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二是第一产业收入远远低于二、三产业,促使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至2020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24%,较2000 年有了大幅增长。工业就业人数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则逐年上升,2020 年达到50%。近年来山西省进行的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三次产业按照就业人数的排序为“三、二、一”结构。

山西省三次产业虽然进入了“三、二、一”结构,但是三次产业内部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农业是我国的命脉,而山西省农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却不断降低,农业从业人员也在逐年减少,说明劳动力从收入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了其他部门,农业种植技术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旧低下,只能依靠大量劳动力进行农产品种植。工业发展依然没有解决依赖煤炭资源的瓶颈,没有挖掘对煤炭的深加工,提高煤炭附加值从而提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质量较低,盲目上马所谓的科技创新、金融、房地产等服务项目,却没有相应的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撑,内部发展问题频出。

1.2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是经常用于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度量指标和分析工具。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对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i为每个产业的结构偏离度,S 为总结构偏离度,Yi为i 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出的比重,Li为i 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当结构偏离度=0 时,代表着劳动资源的配置达到了最优,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之间相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完全匹配,改变就业结构无法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此,结构偏离度越大,意味着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匹配越不合理,协调性越差。Si>0,表示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空间,Si<0,则表示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急需从该产业转出。当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进入和退出某产业壁垒降低,劳动力资源配置会逐渐优化,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会逐渐减小直至趋于0。

根据山西省2005—2020 年的数据对山西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测算,如表1 所示。

表1 山西省2005—2020 年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

由表1 可知,山西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这表明山西省有较低的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农村劳动人口供过于求,大量劳动力存在失业问题,急需向第二或第三产业转出。第二产业的偏离度始终高于零,说明第二产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着空间以接纳其他产业的失业劳动者。工业的偏离度从2005 年来基本保持增长,一直到2011 年达到了1.2,之后便开始下降,最低到2016 年的0.67,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正,代表其存在吸纳其他产业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配置逐渐趋近于零,说明山西省的服务业部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逐渐达到均衡。然而山西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未达到最优,其内部发展质量较低,因此仍应对服务业的发展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战略,促进其发展以吸纳更多就业。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的和,用来反映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对称情况,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2012 年至今,山西省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缓慢下降但基本稳定的状态,主要在于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服务业发展以及合理化工业发展,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其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度处于平稳且缓慢下降的状态。

2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

2.1 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山西省作为资源大省的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提供煤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国家也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注入矿产地,以获得工业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资源型地区一开始就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也由于长期依靠第二产业而忽视了资源的保护性、综合性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劳动力集中在工业部门,从事技术能力要求低的职业。低素质的劳动力在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规模减小时没有能力从事第三产业的相关工作,山西省劳动力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2.2 资源诅咒

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再加上为了经济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对煤炭的掠夺性开发,煤炭资源趋于衰竭。目前山西省的生产煤矿数量已由资源整合初期的4 389 座减少到如今的的668 座,煤炭资源急剧减少,导致山西省煤炭开采的难度大,成本高,矿山企业的收益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若山西省不能改变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必然会导致大量劳动力无法安置,产业结构无法发挥其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3 科技进步以及替代资源的开发

与日常生活中的同种类生活用品、食品等有各种品牌以供选择替代相同,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需求增长,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矿种,矿产资源的消费结构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煤炭自20 世纪中期逐渐开始被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所替代。在我国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煤炭不可再生,且目前的煤炭加工技术尚未成熟,对煤炭的消费需求会不断降低,转向使用其他清洁能源。因此,山西省必须调整依赖资源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式,着力于对煤炭资源的创新发展,提高其附加值,完善产业链,从而增加产值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

3 对策建议

本文对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山西省目前虽然进入了标志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三、二、一”结构,但是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上述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分析,得出,山西省的农业劳动力存在失业状况,大量劳动力急需流出到其他部门,工业与服务业仍存在吸收劳动力的空间。如何保证山西省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就业稳定,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两个方面提出下列对策建议。

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山西省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型省份的优势,在拥有大量煤炭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对煤炭进行深度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将煤炭与其它过剩产能进行资源整合。将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为精细型、技术型。自建国之后,山西省第二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就业人数占比保持稳定,按照传统方法持续发展工业已无法发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因此要开展对传统重工业的升级改造,加大去产能力度,使得能源产业既强且优。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延长并完善资源型产业链,不断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有助于推动三次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同时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也有极大的帮助。

2)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社会矛盾。如今,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很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旅游作为领略山水风光、了解人文历史的一项重要活动,成为大家满足精神需求的选择之一。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当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国内外的旅行者。一是要改善环境质量,建设文明城市,做好城市的绿化工作,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二是要挖掘各个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了解其历史渊源并进行宣传打造。三是要建设更多的便民交通设施,解决旅游景点的交通问题。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当今社会,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吸纳不同层级水平的就业人员,从而带动就业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值得大力投资。

3)金融产业作为从事资金融通的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现代金融业对于就业有很强的带动力量,因此,加快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山西省经济与就业的增长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山西省应当加大资金要素供给,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扩大金融总供给量,优化金融要素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积极衔接各金融机构,解决企业、农户融资担保难题,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主推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

3.2 提升劳动力素质

1)不仅要提升省内劳动力素质,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省外高素质人才来到并且留在山西,留住高素质人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高素质人才从山西毕业之后倾向于去收入更高的地区发展。同时,山西也成为大多数人排名靠后的就学选择地,经济落后导致人才流失,而没有人才支撑经济也无法得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山西省要建设省内一流高校,目前省内仅有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等几所教育实力较强的高校。应当投入更多教育资金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吸引全国各地人才,同时配合挽留人才的相关政策,将人才留在山西以助力省内科技创新,促进第三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人才与就业去向相互促进,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不断发展才能对高素质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2)建设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的匹配提供便利,劳动者能够快速、高效、安全地找到就职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该平台针对性地发现其需要的人才,使得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最优配置。目前山西省的剩余劳动力大多为被挤出的结构性失业工人群体,本身没有与第三产业匹配的技能。寻找工作时大多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这些信息繁杂量大,需要良好的辨别能力才能从中择取到合适的工作。而失业群体恰好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建立并且完善就业信息平台,让失业者能够从官方平台了解真实用工需求,既避免了上当受骗引发社会矛盾的可能性,又为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山西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存在大量剩余。农业技术发展后,机器代替了人工操作,一部分劳动力被淘汰,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根源在于如何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能力。对于农村居民,长期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由于代际传递,其家庭成员也面临同样的情况,阶级基本固化,真正离开农村后学有所成的人凤毛麟角。因此,山西省应着力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兴建学校,集合优良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时要注重成人教育,建立成人学校,也可以针对各村失业人员组成学习小组,分配师资力量,学习专业技能,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用工需求。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山西省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