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营造实践

2022-08-02 02:06刘爽
大科技 2022年31期
关键词:村寨民居村落

刘爽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言

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之根基是我们千年未缀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村落即其具体存在,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家园的典型代表和象征。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本质上是中华文明之根的保护与发展。

贵州的世居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传统村落,出色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风采,与全国各地各族传统村落相映照。对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既是社会责任,更是巨大的历史责任。

1 传统村落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传统村落空心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生活品质也有更高的要求。大多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同时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村落数量急剧减少。

1.2 传统村落建筑损坏

传统民居因建造年代较为久远,有些更是因常年无人居住而废弃,出现了建筑材料脱落与建筑结构老化损坏等诸多问题。传统村落多为木结构建筑,乡村缺乏消防设施,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1.3 缺乏保护意识

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在材料选择和房屋形制上未考虑建筑的原真性,不仅对建筑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影响了村落的整体风貌[1]。

1.4 生态环境的破坏

村落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离开周边环境而存在,村落生态环境所呈现的山水景观也是传统村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自然景观要素角度来看,山脉、水系、和植被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景观是村落产生的依托,是村落发展的保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对于村落改造的能力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没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很多生活污水基本排入河道,造成二次污染,不仅为居民生活健康带来隐患,也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破坏[2]。

2 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策略

2.1 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传承

结合村落传统、回归生态的策略,完成保护发展责任的根本途径是形成完善乡村聚落基础设施、田园基础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同时在发展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还须贯穿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整理理念。还应保护乡村本色的真实性,维护乡土景观的真实性。

2.2 乡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态更新

乡土物质文化的代表是乡村民居,乡村民居从来都是在村落发展中变迁延展的,其建筑风貌也随时间发展而改变更新。传统民居不是狭义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生生不息的乡土物质文化。传承下的民居更新才是乡土民居应有的存在之路,加载传统民居保护运动,推动更为积极、可持续的民居自我保护更新。实施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为村寨活动空间,激活村寨历史记忆通过乡村建设、支持传统营造工匠和工匠民间组织的同时,逐步建立地方传统材料的原产、加工、销售、成品完整体系。

2.3 村落非物遗产保护传承与移变重释

非物质文化与它的物质环境文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与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乡土文化的一体两面。以传承促成保护的同时,还应关注传统村落非遗形态和文化事象的合理移变重新阐述,促成乡村的文化进步。比如传统的巫傩在现代必须脱尽传统的巫社会功用而移变为文化记忆和表演,优美的情歌也从婚恋功能转化为艺术表演和开放的情感表达。

2.4 乡土文化空间与精神中心的承续建构

重建以村民为主体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具有文化传承兼培训、社区作坊兼展示、生产或民俗场坝表演三大主要功能。村寨文化遗产信息与接待中心或游客中心建设是传统村寨和游客之间的桥,远远不止是信息中心,更主要的是认知中心,训练中心,多元文化互知互尊的教育中心。

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的开拓,利用公共设施植入,将其变成属于村民的社区公共空间,如集会、作坊、绣房等。

3 美丽乡村台江县反排村营造实践

2013 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启动“美丽乡村计划”,通过村庄整体规划与建设、产业发展和经济合作社建设,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探索新的扶贫与发展模式。中国民生银行决定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台江县反排村实施“美丽乡村——民生银行反排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项目”,将反排村打造成“美丽乡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示范村。

反排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这里有保存完整的苗寨建筑和苗寨传统文化,还有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木鼓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排村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乡村空心化趋势日益明显,古老的村落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几年来,我们多次进入反排村进行田野调查,走访村寨的每户人家,了解村寨的迁徙历史、传统风俗及人物传奇,筛选村寨重点建筑进行测绘,摸清村民们心目中村寨未来的模样。我们在营造实践中,坚持“文化为体,旅游为用”充分考虑村民文化需求,并尊重他们的意愿,进行整体的设计。思考将节日文化与歌舞文化相结合,让来反排的游客能真正住下来,体验反排特有的乡土风情,这样才能让村民致富。这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路径。

3.1 反排村落保护内容和措施

在系统分析和调查反排村村寨物质遗存价值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遗存的发展状况、完好程度,实行“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在保留区域内,最大限度的保存反排村的整体传统面貌、布局与周围自然环境。

(1)对村落自然环境的保护。反排村居于两山夹溪的山洼间,四周山岗环绕,树木茂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部分的古村都是顺应地形,依山而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风景。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要对反排村周围的山势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并对周围的自然风貌进行了保留,禁止挖掘、毁坏沿河自然风光。

(2)人工环境要素(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毁坏严重的重要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并做好修缮记录。对建筑的院门、屋面、屋脊、檐口、墙体结构等进行检查,根据损害程度不同做不同的修缮处理,防止倒塌。同时要对建筑中的传统木刻、砖雕、石刻等艺术工艺品的进行相关保护处理,使之不继续遭到破坏。

(3)人文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文环境是指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它反映了居民的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状态。反排独具特色的木鼓舞、多声部情歌、芦笙舞等民俗文化悠久,民俗活动丰富。

3.2 现状建筑的保护整治

对现状村内部分一类建筑应根据规划中对现状农房整治的具体措施对需整改的农房进行整治,整治工作分批量,分类别进行,避免千篇一律,铺张浪费。

3.2.1 一类建筑

该类建筑包括具有浓厚苗族风格且建筑结构及外立面完好的民居,以及部分新建民居。以周边环境整治为重点,在该类建筑周边有可打造院落环境的空间进行梳理,根据各户的技能及相应的主题定位打造统一且相异的院落空间,形成院落经济。

3.2.2 二类建筑

该类建筑包括新建的瓷砖房,以及结构保存较好的苗族民居,需要对其外立面进行整治的建筑。

3.2.3 三类建筑

该类建筑为废弃建筑,现结构破损严重、有安全隐患的建筑,以及部分影响景观整体效果的正房和临时建筑,建议拆除建筑。被拆除的建筑(正房),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相应的补贴选择是否进行原址重建。新建建筑样式可参考规划样式,以保证建筑环境形式的统一。

3.3 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生产性、生活性、生产生活性的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乡村基础设施[2]。生活型乡村基础设施,主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的,电网、供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村民的工作和生活才有可能正常的开展下去。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乡村当中的教育、道路和通信等,他们贯穿于村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对农业生产有帮助,对乡村生活也有提高的基础设施。

在反排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开采,组织建立反排村给水管网,形成环状供水系统,优化管网布置和水利状况。饮用水源需经过一体化生活饮用水净水器(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过滤三个功能),经过处理,达标后供水到户。应对凝冻灾害,给水干管埋地应在冻土层以下,分户管外部需采用防冻材料包裹(包括水表)。逐步取缔个人直接由水源点引水现象,以完善反排村完整的给水设施系统。

污水采用雨污分流,污水处理以分区分片方式,采用散户污水生态处理工艺。通过5 个厌氧生物膜单元对各家各户化粪池排出来的水进行处理后,再由人工生态湿地进行处理后排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共1处,位于反排村以东,占地600m2。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过的水,可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可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水源中,为这些水体提供清洁水源补充。

电力上根据反排未来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加大,规划对反排变压器进行扩容。对村内电信线进行整改,环境对村内的影响,新增电信线,采用埋地式接入。

3.4 乡村文化空间的建构

3.4.1 反排文化中心

反排文化中心位于反排村村寨入口位置,整体建筑2 层,建筑占地面积601m2,总建筑面积1013m2。以村民为主体的文化中心集接待、文化传承兼培训、社区作坊兼展示、生产或民俗场坝表演等多功能于一体,并在不破坏当地建筑格局形式的前提下,汲取当地建筑点,融入村寨环境中,为反排村创建了一个新的民俗文化展示、交流活动的场所,如图1 所示。

图1 反排文化中心

建筑位于旧有河道上,结构采用一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二层传统木结构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反排村建筑特色,外墙采用当地石材竖向垒砌,与二层木结构自然融合。并借鉴当地民居门窗及木墙的处理手法。该设计在建筑体量需求和地形地势之间直接联系,使建筑与环境平衡。加强室内外空间之间的联系,为室内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照。建筑内的空间分布不同于传统走廊,各个空间根据功能需求自成一体,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4.2 民居的民宿化改造

反排村内沿着幽静的小路慢慢上到半山处,一幢空置的民居建筑半掩在一株百年的红豆杉下。红豆自古以来在古文中被赋予了很美好的意境,王维用《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人以送红豆饰品以定情,以红豆寄托相思之苦。故我们将这栋民宿设计主题定义为“红豆。”新旧建筑的更新与交替、原有建筑材料和本土资源的使用、特色化服务的凸显,使得“红豆”地域文化鲜明独特,如图2所示。

图2 “红豆”改造后

利用反排村内原有危房,遵循“轻介入”的思路,在保留和更新民居的同时,充分考虑现代居住要求,尽可能多的利用民居闲置空间作为居住休闲空间。顺应周边自然景观,利用回收木材重新整修房屋,强调反排村原有建筑元素,呈现原味的民族生活、村落历史及文化特色。

4 结语

通过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村庄的价值从普通民族村寨中提拔出来,突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将文化价值作为吸引游客、带动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突出亮点,从而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品牌的构建,尤其是通过具体项目的落地推动作为保护发展的示范,为地方多样的文化特色梳理可参考的多种发展路径。极大地激发了传统村落自主重生的活力,引导村庄从传统乡村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从几近发展废墟中,走向具有现代性生命共同体。

猜你喜欢
村寨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消防器材进村寨